越风悠悠:越王勾践时代的特产——原始瓷与印纹硬陶
商周时期,长江下游一带聚落兴盛,人口繁衍。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早期政治文明的发展,东周时期,雄踞东南的吴、越两国迅速崛起,势力此消彼长。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一跃成为春秋霸主。
越人在商代便已经开始制造和使用印纹硬陶及原始瓷器物。器身上拍印的几何形装饰纹样,彰显了越地居民强烈的审美意识,亦标志着越人工匠娴熟的制造技艺。印纹硬陶与原始瓷,也成为先秦时期越民族独特文化内涵的载体,更是中国千年制瓷历史的开端。
印纹硬陶质地坚硬,烧成温度在1100℃左右,商代出现在长江中下游一代。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得到极大发展,在吴越地区广为流行,器表拍印的纹饰十分丰富,同一件器物会施两至三种不同纹饰。
原始瓷的出现有赖于成熟的印纹硬陶的烧制工艺,是经过胎土选择,外表施釉、高温烧制后的新产品,其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能上已经不同于陶器。但和成熟瓷器相比,在胎土、施釉等方面的技术又相对原始,因此被称为“原始瓷”。
印纹硬陶与原始瓷曾同窑烧造,战国之后印纹硬陶走向衰落,逐渐被瓷器所取代。
先秦南方地区的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多在表面拍印几何纹样作为装饰,以直线、曲线、圆、方或菱形为基本单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常见的纹饰主要有方格纹、S形纹、回字纹、水波纹、雷纹、席纹、米筛纹、麻布纹等。特别是在东周时期,器物上盛行装饰两种以上的纹样组合,制作更为精美。
几何纹样的起源离不开越地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尤其与编织物有着密切关系。南方盛产竹、藤,当地居民以各种植物纤维编织成纹路不同的席,成为早期印纹陶装饰的取材来源。如叶脉纹,可能来自于人们在自然界中对树叶的观察和模仿。先秦越地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的几何装饰纹样,虽然简洁朴素,却代表了越人审美意识的增强与艺术创作的探索,承载着独特的越文化内涵。
在先秦原始瓷制作基础上,东汉时期越地便已经率先烧制出成熟的青瓷。经过三国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得到极大的发展,越地窑场林立,越窑工匠不仅锤炼了烧造技术,亦不断创新瓷器造型与装饰艺术。西晋永嘉之乱后,随着中原世家大族“衣冠南渡”,江南地区成为中国又一经济与文化重心,越窑青瓷的发展也迎来了第一个高峰,终在唐五代时期走向鼎盛。
石质工具创新背后的意义(蓝色革命之三)
【说明】本文为郭静云、郭立新所著《“蓝色革命”:新石器生活方式的发生机制及指标问题(东亚视角)》(原刊于《中国农史》2019年第4-5期)之一部分,因全文内容较长,现分节摘发。三、石质工具创新背后的意义虽然考古界将细石器般的猎器、磨制石器、陶器等技术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标志,这已成为常识,但对这些创新背后的意义的讨论颇显不足。(一)细石器代表食谱的变化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40:290000天“夏”粮仓——河南淮阳时庄遗址
(海报设计:曹秉进)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周口市文物考古所项目负责人曹艳朋#十大考古#▲时庄遗址及发掘探方(上为北)▲发掘遗迹分布图时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北临太康县。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钻探和发掘表明,遗址的南部是一处夏代早期的粮仓城。粮仓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8:35:170000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陕西韩城陶渠遗址
01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02项目负责人耿庆刚陶渠遗址位于韩城市芝阳镇陶渠村东北、西赵庄村西,跨芝水河南北两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现,《韩城市文物志》中公布为西赵庄遗址,第三次文物普查更名为陶渠遗址与陶渠墓群。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3:43:320000衢州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群 其中或有姑蔑王墓
2017年9月的某一天,邵村的一位七旬老人,邵老眯,像往常一样来到村后的庙山尖进行身体锻炼。然而,当他到达山顶时,惊讶地发现山顶上出现了几个巨大的坑洞。这些坑洞周围堆满了石块、木炭和陶片。老人意识到这可能是传说中的“盗洞”,他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了这一情况。考古学家对现场进行勘察后确认,这些洞穴实际上是古墓的遗址。这座墓葬后来被命名为庙山尖土墩墓。我要新鲜事2023-09-20 21:24:050000观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中国,因为自然的情感和发自内心的认同,是我们最熟悉最亲切的名字。何以中国?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切入点和观察立场审视研究这个问题时做出了多元多维的不同阐述,博物馆因其自身承载的历史也拥有着助力解答中华文明起源这个宏大命题的天然使命。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2:13: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