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山:两周之际走向官窑的原始瓷窑场
我国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场举世闻名,所烧造的青花瓷更是远销海内外。而这种官方经营的窑场最早似乎可以追溯到两周之际的火烧山窑址。这里不仅是当时仅有的一处大型窑场,而且还烧造很多当时较为精美的原始瓷,也远销大江南北。
火烧山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武洛公路西西北500米处的掘步水库附近。地形属于天目山余脉向东部杭嘉湖平原水乡过渡的低山丘陵地带。窑址西北面丘陵起伏,东面紧邻杭嘉湖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东与苕溪贯通后向北汇入太湖。在古代,山上林木茂盛,燃料丰富,瓷土可就近开采,又有舟楫之利,原始瓷生产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

火烧山窑址出土器物绝大多数为原始瓷器,发现少量窑具,偶有印纹硬陶、石器和青铜器残片。原始瓷以碗为主,其次是盂和仿青铜礼器的卣、鼎、簋,以及少量的盘、罐、钵、平底尊形器、器盖、盆,偶有羊角形器、小杯形器。窑具仅见一种近似于圆锥形的间隔具——托珠。印纹硬陶主要为罐。石器有斧、锛和镞。

火烧山窑址的窑炉具备了龙窑的特征。这是目前已知保存下来唯一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瓷龙窑窑址,也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的纯烧原始瓷的龙窑窑址,对于探索我国早期青瓷的烧造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火烧山的窑业技术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窑址的第一至三期中存在大量的生烧标本,胎呈土黄色,不见釉,火候明显较低;第四、五、六期生烧现象明显减少,第七至九期则基本不见生烧的标本。说明火烧山龙窑对窑温控制存在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此外,在火烧山窑址的第三至七期中出土了大量的托珠,从部分呈粘结状的标本看,他们是作为叠烧的间隔具使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此类器物。这种器物的使用可以防止瓷器釉面粘连,并避免叠烧对器物内底釉面的破坏,使器物更加美观。这种间隔具的使用比六朝时期使用的锯齿形间隔具更加进步,且年代早将近一千年。

该窑址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仿铜礼器原始瓷的出现,如鼎、卣、簋等器物,器形巨大,制作规整,施釉技术成熟,表面装饰有繁琐的纹饰,与一般使用的碗有明显区别,是一种彰显身份与等级的显赫物品。而这种显赫物品通常指那些贵重、稀有、精美的,作为权力与身份地位象征的物品。因为这些物品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和特别的精细技艺,只有贵族才能支撑生产这些东西所需的专职匠人和生产设施。因而他们也就有效控制了这些物品。由于这些物品是权力与身份地位的象征物品,由地位较高的人所控制,这些人通过控制显赫物品控制了政治权威。这样通过技艺不断提高的显赫物品的生产,贵族的政治权威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与合法化。因此,显赫物品的出现,是社会分化的象征。
浙江北部地区显赫物品的出现,也预示着该地区也逐渐从商周时期较为落后的地区逐渐向可以挑战宁镇地区的吴国乃至日后逐鹿中原的越国发展。
墓地发现22个互通盗洞,300人盗挖,附近村上男女大都来“上工”
秦人墓地考古中发现的疯狂盗墓现象本文作者倪方六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人墓地,在1990年代被大规模盗发,是近几十年全国持续时间最久,破坏最严重的一次盗墓活动。此后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还原了当时盗墓的疯狂。大堡子山秦人墓地的盗挖是从墓地的东北、北部开始的,一步步蔓延到墓地的中心区域。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24:560001马里夫龙:蒙古大型甲龙类恐龙(长6米/生于9900万年前)
马里夫龙是一种甲龙亚目恐龙,诞生于99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普遍可达6米,属于大型恐龙的一种,大多以植物为主食,第一批化石是在亚洲的蒙古国出土的,但化石非常破碎,只包含颅骨碎片和上颌骨等部分。马里夫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6:14:070000匙龙:大型鸭嘴龙科恐龙(体长7米/仅出土一块齿骨)
匙龙是一种鸭嘴龙科恐龙,诞生于上白垩纪时期的马斯特里赫阶,目前仅仅只在西班牙出土了一块齿骨化石,因为形似汤匙所以才得名匙龙,不过由于化石数量稀少,目前科学家对它的了解非常少,在鸭嘴龙科中还没有详细分类。匙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7:33:410000崇高龙:阿根廷大型食肉恐龙(长8米/距今1亿年前)
说到恐龙,食肉恐龙总是更受人关注,如今各类影视作品中,也更喜欢刻画食肉恐龙,比如霸王龙、食肉牛龙等。而今天小编要介绍的也是一种食肉恐龙,它就是崇高龙,出土于阿根廷,一起去认识看看。崇高龙基本资料崇高龙是一种南美洲的大型食肉恐龙,它长6-8米,与阿贝力龙、楯甲龙差不多大,体型暂时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234位,生活在距今1.12亿-1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崇高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7:11:520001讲座回顾丨王建新:欧亚草原游牧经济与游牧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31:19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