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夏朝:考古不能推翻信史中的夏朝,就没有理由否定夏朝
19世纪,原本毋庸置疑的夏商,开始被西方否定真实性,其中殷墟考古证实了商朝,但夏朝一直没有考古铁证,于是至今都没有得到西方认可。
以考古证据为硬核证据,看起来很有道理,最能说明问题,于是不少中国人也加入了否定夏朝的大军,或者认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至少“夏朝存疑”。
但笔者认为,在没有确凿证据否定夏朝的情况下,任何否定夏朝或疑夏都毫无道理,原因在于中国与西方面临的情况大不相同,根本不能套用同一套标准,不能因为考古没有发现铁证就否定夏朝。

中西方历史研究的基础,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信史丰富,西方缺乏信史。其实,中国不仅信史丰富,野史更丰富,而野史中的确存在很多真实的历史,但需要辨析考证。
至少16世纪之前,西方还没有正儿八经的信史,过去的很多事情都无法了解,只能依赖考古去发现历史。因为缺乏信史,加之考古的局限性,所以如今我们看到的厚厚几大本的时间地点逻辑清晰的古希腊历史、罗马帝国衰亡史等,其中必然存在很多加工成分。

与西方大不相同,中国信史极为丰富,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因此考古不是我们了解过去的唯一手段,还可以通过《史记》、《左传》、《尚书》等去了解一些上古史。至少,尧舜禹之后的历史,信史可以让我们大体了解。
因此,中国与西方的历史研究基础,本来就不大相同,在此基础上的考古目的也会存在差别,西方侧重于发现历史,中国侧重于“证经补史”。当然,对于中国信史没有涉及到的上古史,或信史覆盖时间内没有涉及到的历史(比如三星堆文明)等,考古就很关键了。
所谓“信史”,就是按照严格的时间空间流行秩序,对历史中的人、事、言的“直言”记载,之所以称之为“信史”,在于其可信。不过,这种可信不是绝对可信,而是历史事件基本可信,一些细节地方未必可信,所以史记记载的某些细节被推翻属于正常现象。
《史记·夏本纪》不是司马迁编造的,而是他根据先秦史料整理而来的,其中部分原始史料可能已经失传,还部分史料司马迁没有采用,比如《墨子》里的“禹征三苗”等。问题在于,记录夏朝的《夏本纪》等可不可信呢?

笔者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张三家谱里记载了很多祖辈,其中高祖叫“张某”,曾祖叫“张某某”.......张三按照家谱记载,大致找到了曾祖以下的祖辈坟墓,但因为年代久远,过去简陋也没有立下刻有姓名的墓碑,导致如今无法确认高祖之坟了,那么张三能因此就去否认或质疑高祖的存在吗?
《史记》就犹如中华民族的一本族谱,其中记载的历史脉络,已被证明基本可信,最典型的是《殷本纪》记载的商朝世系,与甲骨文上的基本一致。甲骨文证实《殷本纪》可信,由此可见《夏本纪》也应该可信。更为重要的是,在没有确凿的文献或考古证据推翻夏朝之前,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信史记载的夏朝。当然,对一些细节问题质疑是另一回事了,比如夏朝自称是不是叫“夏”。

虽然考古没能发现夏朝“自证性”或“他证性”的铁证,但如今已经发现的考古证据,不仅不能推翻信史对夏朝的记载,反而更支持信史的记载,比如以下三件事:
首先是“禹征三苗”。洛阳涧西区的王湾遗址三期,距今4000年左右,靠近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在距今4000年时突然被毁,20座城池几乎同时被毁或被弃,随后石家河文化被王湾三期文化取代,包括祭祀、墓葬风格。结合史书对三苗、大禹的记载来看,王湾三期文化灭亡石家河文化应该就是“禹征三苗”。
其次是“夏启之居”。《穆天子传》记载夏启之居在黄台之丘,著名学者丁山指出夏启之居在今新郑市与新密市之间,“黄台之丘”即为黄台冈。本世纪初,在郑州新密发现“新砦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拥有内外三重城壕和宗庙性质的大型建筑,以及很多作坊区,出土文物规格很高、做工精美、数量众多,反映出新砦城的都邑性质。因此,新砦遗址应该就是“夏启之居”。
值得一提的是,新砦遗址稍晚一些,突然出现大量东夷文化元素,而史书记载夏启之子太康曾经失国,即“太康失国”或“后羿(东夷人)代夏”。

第三是“夏都斟鄩”。根据史书记载,夏桀以斟鄩为都城。史记说夏朝在河洛之间。唐朝《括地志》记载:“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结果,在河洛之间、洛阳偃师地区发现二里头遗址(与括地志描述相去不远)。更为重要的是,如今考古确认二里头遗址是具有“王朝气象的广域王权的都邑性城池”。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考古发现,时间、地点、事件等都与史书记载基本“巧合”,具体就不一一展开了。
与之相反,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考古发现,可以推翻信史记载的夏朝。
也就是说,虽然考古没有发现夏朝存在的铁证,但也没有找到否定夏朝的证据,更重要的是考古更能佐证信史记载的夏朝事迹。
在没有任何铁证否定夏朝的情况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信史的记载?因此,至少到目前为止,任何否定或质疑夏朝的存在都毫无道理可言。
西方学者否定夏朝,说好听一些大概是对中国历史传统不太了解,以西方信史匮乏来想象中国,认为中国史书记载的夏朝不可信,由此要求考古铁证,说不好听一些大概是他们对中国过于傲慢与偏见,或许还隐藏了其他一些目的,故意要求考古铁证。
【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辽驸马墓
应历九年(959)辽代驸马赠卫国王夫妇合葬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盔甲山南麓的山坡上,1953年发现。据残墓志考证,辽驸马赠卫国王为萧沙姑,即《契丹国志》所载的萧屈列,他是应天皇后之兄述律鲁述(萧敌鲁)的儿子,所尚公主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女儿质古(奥哥公主)。这是一座辽代早期的契丹贵族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59:510000诸葛亮子孙死后罕见同穴,为何?墓在四川绵竹,死前表现令人敬佩
三国诸葛瞻墓及祠本文作者倪方六我在前面说过诸葛亮墓(见《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等相关文章)。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河两岸相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汉中的定军山下。那么,他的儿子诸葛瞻墓在哪里?并不和诸葛亮墓在一起,在今四川绵竹境内。从诸葛瞻其人说起。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56:150001邺城考古新发现与史料记载不同引关注
邺南城宫城区两座大殿,文献记载是左右并列,考古发现却是前后对峙。近日,邺城考古新发现与史料记载之间的差异引发关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的邺城遗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北方的重要都城。其建筑理念和格局对隋唐长安城、宋东京城、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以至日本列岛上的平城京、平安京,朝鲜半岛上新罗王京等都有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牛润珍教授等学者认为“邺是中世纪东亚都城城制系统之源”。我要新鲜事2023-04-22 02:48:22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宜兴西晋周氏墓地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5:01:570000中国老年人一般都会留胡子,为什么?知道原因后你老了也会留
过去农村人的留胡子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过去蓄胡须风俗。俗话说“老爱胡须少爱发。”对于现代人来说,胡子并不受欢迎,蓄胡须不卫生,但在过去,人们很喜欢留胡须的,特别是老年人,长胡子成了一种标志。这是为什么?原来并不是图好看,乃有特殊作用和意义——知道了,将来老了你也会留。(白胡子老人)原来,老人有胡须是人格和尊严的象征。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36: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