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城金面具:是古人不败金身的希望,还是世界范围内的信仰?
郑州商城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黄金面罩引发热议,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三星堆曾经出土的黄金面具,但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在全球范围内,就不难发现以黄金制作面具,几乎是每个文明不约而同的行为,那么这其中究竟隐藏了什么心理认知?
01郑州商城金面罩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考古学中也常说古人是“事死如事生”,实际上,这次商代遗址考古发现,的确能从死者的墓葬结构和出土文物,推测出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人群的生聚死离。

此次青铜器墓葬共有3座,分别是M2、M24、M30,位于墓葬区中部,黄金面罩便出土出土于M2中。据悉,其中M2墓出土随葬品200余件,其中铜器20件、玉器11件、金器5件、箭镞50枚、贝币120余枚以及以金箔为地镶嵌绿松石的牌饰等。
除了M2的黄金面具值得注意外,在M2底部六处殉狗坑分别位于头部、腰部及四肢,四肢处的殉狗呈顺时针顺序摆放。在腰坑位置殉狗一直以来便是商墓的典型特征,但这座墓不仅在腰坑殉狗,在身体其他部位均殉狗,且按顺时针放置,就引人深思。
在谈到和三星堆金面具区别时,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说:
“跟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具不同,这次发现的金覆面是覆盖整张人脸的,是为了‘精气神’不要散了,中国自古就有‘不败金身’之说,说明商代时期就有了这种概念。”
这种金覆面能保持死者身体“精气神”不散的说法,可能源于先民美好的想象与祝愿,到了西周时期,更是发展出了完整的玉覆面体系;汉代则更是创造出了备受世人瞩目的金缕玉衣等装殓葬具,但其核心始终未变:
即意在保持尸体的精魂不散,完好如初。

古老的东方大陆采用如此做法,那么放眼全球,其他地方的人们也会这么做吗?
02阿伽门农金面具
提起黄金面具,阿伽门农黄金面具恐怕是很多人第一个涌入脑海中的。这件面具,目前收藏在雅典的国立考古博物馆。说起它的发掘,听上去相当玄幻。
1876年,谢里曼在迈锡尼主著名的”狮子门”城墙内的一座坟墓内,发现了一具干尸戴着黄金面具,这让他惊喜不已瞬间想到了历史上著名的“特洛伊战争”主角——阿伽门农,这位迈锡尼的国王,而且还是希腊的诸王之王。
所以,他激动地单方面宣布,这就是阿伽门农的金面具!
但学者们一般认为,他所发现的所谓“阿伽门农的坟墓”,属于迈锡尼地区早期的墓葬形式即竖井墓,年代约在公元前16世纪。但传说之中的阿伽门农即使真有其人,也是公元前13世纪的任务,他所看到的这具带着黄金面具的尸体,其实应该属于比阿伽门农早三四百年的迈锡尼时代的一位王公贵族。
03图坦卡蒙金面具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其时间跨度从公元前约3100年到公元前30年,长达3000年,精美文物数不胜数,但其中最出名的古埃及文物,应该是埃及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
图坦卡蒙金面具发现于公元前14世纪的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陵墓中。金面具与真人面庞大小相称,由金箔制成,其上镶嵌宝石和彩色玻璃,前额部分装饰鹰神和眼镜蛇神,象征着上下埃及的神灵庇佑(上埃及以神鹰为保护神,下埃及以蛇神为保护神),下面则垂着胡须,象征着冥神奥西里斯。
从黄金面具的使用情况看,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给死者直接使用的。重要用法是将其覆盖在死者面部,相当于一种覆面,比如阿伽门农黄金面具、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和郑州商城金面具。
另一种则是给神灵使用的。这是用于神像的装饰,构成了神像的一部分,以此增强其神圣、高贵、神秘之感。比较出名的便是三星堆的金面具。
不难看出,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中所出土的 57 件青铜人面像中,有 4 件上就附着有金面具,充分说明了三星堆金面具的主要功能就是佩戴于青铜人面像上进行祭祀之用,而并非如前者那样,覆盖在死者面容之上。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显而易见。那么,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

有学者推测,死者使用金面具是否在象征着其死后成为了神,具备了神明的身份?抑或是,宗教仪式上祭祀或者神像戴上金面具,表示他在另一个世界依旧是神明?
当然,这两种看法背后的信仰和逻辑是相通的,以黄金制作面具,可能并不仅仅是财富、地位的表达,更关乎宗教、信仰与神灵!
张荫麟:霸国与霸王·齐的兴起(附宋)
齐国原初的境土占今山东省的北部,南边以泰山山脉与鲁为界,东边除去胶东半岛。这半岛在商代已为半开化的莱夷的领域。太公初来,定都营丘(后名临淄,今仍之)的时候,莱夷就给他一个迎头痛击。此后莱夷和齐国的斗争不时续起,直到前567年齐人灭莱为止。灭莱是齐国史中一大事。不独此后齐国去了一方的边患,不独此后它的境土增加了原有的一半以上,而且此后它才成为真正的海国。以前它的海疆只有莱州湾的一半而已。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陕北画像石墓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9:28:410002中国考古第一人墓室布置暗度陈仓,层层迷惑,盗墓者遁地掏窝得手
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发掘本文作者倪方六前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聊了陕西蓝田家族墓被吕氏后代盗挖一事(参阅《村上人家办喜事,一来喝喜酒的村民悄然离开,原来去村北盗墓了了》一文)。盗墓案侦破后,外界很是吃惊。于此同时,陕西文物部门行动了,上报国家文物局要求发掘。2008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联合组队,正式发掘吕氏家族墓地。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30:350000十大深度解读 | 李新伟: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场景
#十大考古#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的新石器时代项目中,长江流域有二,浙江井头山遗址入选;黄河流域占三,河南双槐树和时庄遗址入选,在中国考古学百年之际,为诞生之地献上厚礼。但“中原”之大胜,并不会让我们重归“中原中心”的旧路,新发现揭示的是中华文明自孕育之初就呈现出的多元发展的鲜活场景。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7:49:430001中棘龙:欧洲大型肉食恐龙(长8米/有25厘米长小棘突)
中棘龙是一种兽脚亚目恐龙,诞生于1.6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体长一般只有8米,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长有25厘米的小棘突,第一批中棘龙的化石出土于欧洲的英国,其中包含的并不完整,只有骨盆、脊椎以及四肢等。中棘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3:03: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