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下葬为什么要附墓志铭?不怕盗墓贼知道他是谁吗?
唐高宗的墓志铭镌刻在一块高7.5米、每边宽1.86米的石碑上,故该碑名叫《述圣纪碑》,碑文《述圣纪》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书写,共约5500余字(也有说8000字的)。
《述圣纪碑》立于乾陵司马道西侧,朱雀门外西阙楼之前。

而武则天的《无字碑》则立于乾陵司马道东侧,朱雀门阙楼南面,与西边的《述圣纪碑》相对应、相对称。该碑高7.53米,宽2.1米,厚1.649米。
墓志铭是古人用作悼念已故先人的一种文体。通常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而不是为了让盗墓者知道墓主人是谁,是为了给自己扬名后世及阴间先祖。

墓志铭把死者在世时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当然,墓志铭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墓志铭可以是自己生前撰写,也可以生前或死后由别人撰文。

现在在这近代以后,就算达官贵人下葬也基本上不用撰写墓志铭了,基本上使用墓碑代替,在墓碑上面撰写一些墓主的基本信息就没有了,而一生的事迹和歌颂功绩,这些都在追悼会上面通过挽联写出一些,然后通过祭文念出来,不过并不会带到墓穴当中,所以墓志铭其实只是存在于古代的权势贵族地位高的人使用。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盗墓之风甚嚣尘上,从官府到坟主,用尽各种防盗手段,甚至包括下面要讲述关于诅咒盗墓者的谶语,试图让盗墓者视为畏途,可谓用心良苦,比如,1995年出土于洛阳市东吕庙村的一合墓志铭,内容大同小异,只是结尾一句:“吾殡后三千年有崔胸显所破”。这是谶语,令人不寒而栗,“崔胸显”是哪个?
反盗墓手段很多,但是墓志铭不是反盗墓手段。

盗墓原因无外乎求财和泄愤,针对盗墓,古人也是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比如隐蔽墓址,使盗墓者不知其处,比如用“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再就是在墓中设置机关等等,但是墓志铭并没有起到这种作用,不能起到反盗墓作用。
匙龙:大型鸭嘴龙科恐龙(体长7米/仅出土一块齿骨)
匙龙是一种鸭嘴龙科恐龙,诞生于上白垩纪时期的马斯特里赫阶,目前仅仅只在西班牙出土了一块齿骨化石,因为形似汤匙所以才得名匙龙,不过由于化石数量稀少,目前科学家对它的了解非常少,在鸭嘴龙科中还没有详细分类。匙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7:33:410000荐书:许宏:绿松石的“国玉时代”
#头条创作挑战赛#本文为许宏先生为《色如天相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这本书所作的序,很好地总结概括出自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时期,这段青铜器尚处于萌芽阶段,以绿松石为代表的玉石礼器为重的“国玉时代”,十分值得阅读学习。故,摘录于下,供各位学习。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01:560000孙波:聚落考古与龙山文化社会形态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0:54:200000姜义华:中华文明的三道生命线
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的文明,延续数千年且历久而弥新,显示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我以为,中华文明所特有的三道生命线,非常值得我们深切加以体认。一、天文与人文:文明以止,人文也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2:05:010000查洪德:全辽金元笔记(第一辑)总序
《全辽金元笔记》是辽金元笔记文献之汇集整理,汇编、点校全部现存辽金元三代笔记文献。所谓笔记,是指那些没有严格体例、信笔记录摘录而成的著述,是古代文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蕴含有大量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历来为研究者重视。辽金元三代笔记,特别是其中的元代笔记,又因其历史文化的特殊性而具有独特价值。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48:4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