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陕西发现186人陪葬古墓,十年挖掘发现其棺椁级别至今罕见!
殉葬制度,是奴隶社会的残忍遗留,在我国历史上多次废而复起,直到清朝康熙皇帝废止之后才算宣告终结。
到今天的新中国,我们已经把这一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彻底在了历史长河中。在今天,不关注历史的人或许都不会知道这样残忍的过去。
但是对于历史爱好者们来说,每每发现殉葬墓的时候,时不时会被这种残忍的行为刺痛。
1976年,陕西凤翔发现了一座大型墓葬,再次让人们回想起了残忍的殉葬制度。

这座墓葬规模庞大,经过考古人员10年的发掘终于令其全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不过还没等人们高兴这座墓穴发现的大量陪葬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就先行被墓中陪葬了186人刺痛了。
重见天日的巨大古墓
陕西西安是数个朝代的都城,因此陕西各地埋葬着无数王公贵族,一向受到考古研究者的关注。
1976年4月,陕西一支考古队到凤翔县寻找古代墓葬群时了解到,该地一直有一块奇怪的荒地,土质较硬,根本无法进行日常播种,就算种了些庄稼也长不好。
当地考古专家知道这个消息后,认为这块荒地可能是某个王侯的墓葬,于是很快来到这块地方,带着考古队开始了进行长达10年的挖掘。
在考古队谨慎考察后,发现墓穴面积极大,经过准确勘测后确认该墓穴面积达5334平方米,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发掘到的面积最大的古墓。
开始发掘之后,考古队惊喜地发现该墓穴中呈现出“黄肠题凑”这一墓葬形制。

这样少见的墓葬级别,和“金缕玉衣”一样,都属于君王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见于周朝及汉朝,基本可以确认该墓穴采用的是天子葬仪。
在发现这一点后,专家们都相当震惊。

毕竟“黄肠题凑”基本确认了墓穴主人的身份应当是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周天子。
但按照我国历史,东周首都是洛邑,也是今天的河南洛阳。
看起来,东周的天子并没有葬在陕西的理由。
于是在专家及考古队的进一步挖掘下,出土了当今中国发现最早的刻有文字的石磬。
专家依据石磬上的文字,终于确认了墓穴主人是秦景公。

秦景公是秦国第13代国君,也秦始皇第十四代先祖,治理秦国长达39年,在位期间发动了栎之战、迁延之役等。
正是在他的统治下,秦国的势力不断向中原发展。
而彼时春秋时期的各国诸侯王还没有称王,诸侯王们与周天子还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不应该会使用天子葬仪才对。
但根据考古学的家发现,这座巨大的墓穴不仅采用了天子葬仪,还陪葬着3000余件极为精美的金玉器、铁器和石器等器具,充分展现了春秋时期的秦国工艺技术,让历来认为“秦国生产力落后”的观点被彻底否决。

除却这3000余件极为精美的金玉器、铁器和石器等,考古学家们还在该墓穴中发现了186具尸骨,也是这座墓穴的“殉葬品”。
由来已久的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起源于商朝时期,当时的社会正是奴隶制社会,人们认为人的死亡是去往了另一个世界生活,而墓穴是墓穴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的居住地。
于是在奴隶主贵族死后,继承者不仅会把其生前的用具作为陪葬品,还会将奴隶当做“陪葬品”一同陪葬进去,供主人死后驱使。

在迄今为止发掘的奴隶主墓穴中,殉葬的奴隶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包括但不限于武士奴隶、驾车奴隶、养狗奴隶等生前为奴隶主驱使的奴隶。
有的尸骸的头骨和尸骨分开放置,看得出是生前被砍掉头颅来为主人殉葬;有的尸骸可以在骨架身后看到被反绑住的手骨,看得出来是被直接绑住活埋来为主人殉葬。
无论是什么样的殉葬方式,都体现了殉葬制度的惨无人道,令人唏嘘。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都先后废止了以活人殉葬的制度,但殉葬制度并没有到这里结束。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始皇嬴政死后,秦二世胡亥下令让所有后宫里没有生出孩子的妃嫔殉葬,又担心工匠透露陵寝的地址,于是把工匠全部活埋在陵寝里。

秦朝以后,汉朝、唐朝允许亲近的宗室、宠臣在死后陪葬在皇陵附近,但并没有关于人殉的记载。
北宋时期也没有人殉的传统,直到边疆民族入主中原,把自身人殉的传统也带到中原,才把人殉的风重新刮了起来。
到了元朝,成吉思汗死后,灵柩被运行到墓穴,一路上所经过的地方,看见的人都会被杀死以为其殉葬。
以人殉葬的制度至此到达历史高峰,同时元朝的君主也鼓励民间殉葬。

明朝虽然延续了殉葬的模式,却也只是命宫人殉葬,并且殉葬人数远低于元朝。
明成祖朱棣死后,《李朝实录》中记载“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即殉葬的宫人有三十多人。
到了明英宗,他死前表示不忍心再让活人殉葬,要求人殉制度到他就结束,于是人殉制度直到明朝倾覆都不复再起。
到了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其妃嫔被皇太极命令殉葬。
清世祖福临定鼎中原后,与贵族继续实行人殉制度。
康熙十二年,将领朱斐上奏请求废止以人殉葬的制度,康熙同意后,明令禁止奴仆随主殉葬,从而结束了这一残酷的习俗。
中国古代以人殉葬的制度终于到此为止,活人殉葬的血泪哀歌也终于到此为止。
与史相悖的秦国资料
虽然活人殉葬的血泪哀歌是中国历史长河里的痛苦记忆,但陵寝里挖掘出的任何陪葬品都是当时历史情况的有力佐证。
当秦景公的陵寝刚被挖掘出时,考古学家起初并不确定这会是哪一位天子的陵寝,但有一块石头残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这块石头正是是古代一种叫做石磬的乐器。
通过石磬上面刻着的铭文信息,考古学家才得以确认墓穴主人是秦国国君之一的秦景公。

考古学家发现,墓穴中还有一块石磬刻有290多个篆文,上书“高阳有灵”。
黄帝之孙,颛顼就曾号“高阳”,这有力地证明《史记》中记载的秦人的族属也是华夏一脉的信息准确无误。
秦景公墓穴中陪葬有186人,远超在他之前的秦武公陪葬的66人,有力佐证秦景公时期反映出当时秦国奴隶制的发展处于成熟时期,也反驳了历来认可的“秦国奴隶制统治薄弱”的观点。
秦人最初是周王朝时期游牧在西北地区的部落,后来持续东进,进入现在的陕西一带。
但秦人东进路线一直众说纷纭,而秦景公陵墓所在的陕西凤翔,正是秦国早期都城雍城的所在地,为秦人东进路线提供有力论证。

秦景公墓穴陵寝历经十年开掘,从1976年到1986年,在墓室中部的主棺棺顶才露出土面,陵区一号大墓也正式被命名为“秦公一号大墓”。
这座公然采用天子葬仪的陵寝,昭示着秦人已不满足于雄踞在关中一带。
其中3000余件珍贵随葬品的出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秦景公时期的秦国国力,为无数资料提供了有力论断。

陕西的秦俑考古专家徐卫民为此总结道,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五个之“最”。
其一: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墓葬;
其二:秦公一号大墓内人殉数是已发现的西周以来人殉数量最大的一个;
其三:秦公一号是墓内发现了中国最早、等级最高的葬式“黄肠题凑”;
其四:秦公一号大墓是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例证;
其五: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的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
虽然盗扰严重,但秦公一号大墓里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碑文等,对于研究秦国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殉止后的历史叹息
虽然陵寝中出土的文物、殉葬人数等都能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历史情况,但当时的人就不认为殉葬是极为残忍的吗?
当然不是,秦在当时被称为“暴秦”,中原士人不愿入秦,其中不乏秦曾以“三良”殉葬的因素。
儒家以仁爱人,尤其反对殉葬,认为殉葬所为不仁,
《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讲的是一个人知道孔子反对以人殉葬,于是询问孔子,如果拿人形的土俑来殉葬怎么样?孔子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一句并不是简单的谩骂,而是孔子从中看出了不仁与不恤,预言其后的终结。
孟子也以此回答梁惠王:“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原王朝的“正统”,殉葬一直不受认同。
从殉葬实施的情况中我们也能够看出这一点:
自汉以后,直到元以外族入中原,殉葬一直没有在中原复起。
明朝虽然袭承了元的殉葬,但是人数不断缩减,并在百年内废除。
而清朝同样是外族入关带来殉葬,可是在清朝为了巩固统治接受儒家思想后不久,就有汉臣提出废除殉葬,并被认同。

在今天,我们认为人生来是有自由平等的权利的,把活人绑走给死人殉葬是一件极其残忍恶劣的事情,再也不会再有人提及重启。
殉葬制度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并不妨碍我们对这段封建陋习的反思。
殉葬制度的废除又带给你什么启发呢?有想法不妨在评论区共同探讨。
两会上那些考古文博代表提出的大问题
#头条创作挑战赛#这不热热闹闹全国人民瞩目的两会胜利闭幕。两会上有很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但都不是小瓜我这类小人物所敢提或者比较关心的,作为一个基层不能再基层的考古打工仔,俺是看看大佬们都提了哪些关于考古文博的事。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47:110000西安出土的一个唐代古墓 居然与波斯人的婚俗有关系
唐朝的辉煌国力众所周知,周边众多地区都向大唐纳贡,其中包括波斯。对于中波关系的深化,在1955年,一座唐代墓穴的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揭示了当时的文化底蕴。这座唐代古墓位于我国西安的一个小县城,除了古代汉字外,墓碑上还刻有波斯文。专家对这些波斯文字进行研究后,揭示了古波斯人的独特婚俗。墓碑上的内容讲述了一位唐朝将领和他的妻子的故事,他们俩都是波斯人,当时的李世民还封赐了他们官职。我要新鲜事2023-08-21 19:32:1800002000多年古墓发现玻璃杯,专家痛骂盗墓贼,鉴定后却成为惊艳国宝
我要新鲜事2023-04-15 01:09:550000商代王族为何姓子,甲骨文改写认识,难怪商人使用“日名制”
根据史记记载,“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于是帝舜让他教化百姓,并将他封在“商地”,赐予“子”姓,故而商朝王族姓子。其中,帝舜“赐姓子氏”的说法,大概是司马迁穿凿附会,因为先秦时都还没有赐姓习俗,帝舜如何会给商契赐姓。当然,不管商契得姓过程可不可信,但商代王族姓子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大名鼎鼎的孔子、墨子都是商代王族微仲(微子启之弟,纣王兄弟)的后代,两人都姓子。我要新鲜事2023-09-29 19:49:500000鸡为什么叫做“鸡”?如果问大学教授,他也不一能答出来
鸡为什么叫做“鸡”?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同样占有重要位置。与龙文化、虎文化相比,鸡文化虽然不是那么高大上,但对中国人的影响更直接,更接地气。如鸡司晨,让大家形成了千年不变的“鸡鸣而起”作息方式,追求进步会“闻鸡起舞”;鸡还是吉祥的化身,带来“龙凤呈祥”……(子母鸡图,宋代吴凝绘)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33: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