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玉璧的鉴定方法
玉璧,是我国古代不可或缺的玉器种类。由于我国历代玉璧皆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因而鉴定的方法也是各异。
一、中国历代玉璧的鉴定方法-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玉璧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最具有代表性。玉材的颜色多为青灰色,部分玉璧受沁后的颜色呈灰白色,而不是红色或者黑色。
玉璧的内缘较厚,外缘略薄,表面厚薄不均,玉璧中间的孔一般不在正中间,大部分为光素之器,制作工艺不精。
二、中国历代玉璧的鉴定方法-商代
考古发现的商代早期和中期玉璧的数量不多,而商代晚期才开始有一些。商代玉璧大多都是光素无纹的。
三、中国历代玉璧的鉴定方法-西周
西周时期,玉璧开始大量出现。既有光素器,也有带有纹饰的玉璧,如龙纹、凤纹、鸟纹、云纹、弦纹等,其中龙凤纹玉璧上多饰有重环纹。龙纹玉璧带脊齿的较多。
此时的玉璧多为青白玉制成,表面十分光润,有褐色斑。玉璧的形制有厚薄两种,而且壁孔较为规整。装饰技法主要是采用阴刻线和阳刻线相结合的方法。
四、中国历代玉璧的鉴定方法-春秋
春秋时期出土的玉璧数量较商周时期更多。既有大玉璧,也有小玉璧,多为光素之器,还有部分玉璧上雕琢有精美的龙纹、云纹、弦纹、斜格纹、绳纹、圆圈纹等,尤其是圆圈纹在其他时代较为少见。

五、中国历代玉璧的鉴定方法-战国
战国时期是玉璧发展的兴盛期。此时的玉璧选材优良,形制丰富,抛光精良,璧身厚薄均匀,最为典型的是“出廓玉璧”。
此时的龙纹、鸟纹玉璧基本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弦纹、谷纹、蒲纹、龙纹、蛇纹、凤鸟纹、螭虎纹、兽面纹、绞丝纹、勾云纹、卧蚕纹玉璧。

六、中国历代玉璧的鉴定方法-汉代
汉代玉璧数量多,选材精良,壁身较大,较厚,边沿较战国时更宽。
谷纹、蒲纹、勾云纹、龙纹为流行纹饰,其中谷纹和蒲纹排列较为稀疏。
此时十分流行出廓玉璧和透雕玉璧,而且玉璧上的文字内容寓意美好。

七、中国历代玉璧的鉴定方法-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土的玉璧数量不多,出土的器物大多带有东汉时期的特色。传世器物有一面是谷纹,一面是螭纹的玉璧,其中螭的姿态非常雄健。还有一些玉璧为一面是蒲纹,一面是螭纹和云纹。
八、中国历代玉璧的鉴定方法-唐代
考古发现的唐代玉璧数量较少。玉璧的两面一般都装饰有花纹,如谷纹、花卉纹、螭虎纹、龙纹为常见纹饰。
谷纹的谷钉十分细小。花卉纹上的花叶多刻有短小的阴刻线。螭虎纹一般为圆眼,鼻子用两道直线代替,其四肢有卷云纹装饰,尾巴细长。龙纹多为张口龙,丹凤眼,斜方格纹表示龙鳞,龙爪十分锋利,龙腿较长,龙尾好似蛇尾。
九、中国历代玉璧的鉴定方法-宋代
宋代玉璧虽然多仿汉制,但是玉璧上多留有铊痕。谷纹、螭纹玉璧出现较多,其中谷纹的谷钉十分模糊,线条缺乏唐代的柔和感。
螭纹的眼睛眼珠多突起,螭嘴用粗阴刻线表示,螭腿还有腿毛。
十、中国历代玉璧的鉴定方法-元代
元代玉璧比较有厚重感,一般多为小系璧。此时的玉璧大多用白玉制成,一面为光素之器,一面带有纹饰。谷纹、螭虎纹玉璧最为盛行,其中谷纹较为稀疏,而且谷钉大且凸起。
螭虎纹玉璧既有正面形象,也有侧面形象,甚至还有其他形制的。
此时的玉璧十分有立体感,制作工艺较为粗犷。
十一、中国历代玉璧的鉴定方法-明代
明代玉璧既有白玉材质,也有青玉材质,而且多按照战汉时期样式仿制,如一面为浅浮雕螭虎纹,另一面为谷纹、云纹或者卧蚕纹等。
十二、中国历代玉璧的鉴定方法-清代
清代玉璧不仅宫廷流行,民间也尚存,如民间流行的多为系璧和仿古玉璧。
此时比较多见一些白玉或者青白玉制成的小型玉璧,璧身较厚,孔较小。纹饰多为螭虎纹或者几何形纹。
考古发现蚩尤真实存在?蚩尤墓掩埋几千年的秘密,未解之谜
导语:中国有很多神话故事,很多人会疑惑神话故事是真的吗?实际上有些神话故事是有科学依据的,比如神话中的蚩尤,最近考古界声称蚩尤真实存在,甚至说蚩尤墓已经被发现,这是真实的吗?和探秘志小编一起看看蚩尤的更多信息吧。考古发现蚩尤真实存在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7:39:480000诸侯皇皇 其言也哀 徐州龟山汉墓探秘 从“第百上石” 说起
千年沉睡的墓葬,隐藏着古老的谜团,尤其是那些属于历史上杰出人物的陵墓。在中国徐州的龟山,一座庞大的汉代墓葬,以其神秘和与众不同的特点而备受瞩目。这是楚襄王刘注及其夫人的陵墓,被认为是中国汉代墓葬中的一大奇迹。尽管经历了千年的沧桑,但龟山汉墓依然散发着古老的魅力,让人陷入深思。一、一条高度精准的甬道我要新鲜事2023-09-08 19:29:060002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
发掘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陈国科圪垯川遗址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镇闫家村东北1.5公里处,西距大地湾遗址约15公里。遗址及周边为典型黄土高原沟谷地貌,分布着仰韶文化、齐家文化、汉代遗址及墓葬、宋明时期墓葬(图一)。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27:560001周大鸣:薪尽火传 万古流芳——深切缅怀黄淑娉教授
恩师黄淑娉不幸于日前与世长辞,享年九十三,不惟门下弟子沉痛哀悼,中山大学乃至中国人类学界民族学界都深表哀悼。今天,我们在这里送别先生最后一程,缅怀先生为民族学人类学学术所做的贡献,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所做的贡献!先生之学,学贯东西,派兼南北,经世致用,历久弥新我要新鲜事2023-05-25 09:30:160002文博系列丛书 | 将人类文明高光时刻摆上书架——“里程碑文库”背后的故事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7:40: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