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为何含着21枚玉器下葬 说说曾侯乙墓中几个被忽略的细节
1978年,考古学家们在中国考古界引起巨大轰动的一次发掘中,发现了曾侯乙墓。这座墓葬的椁室在规模上远超长沙马王堆的辛追夫人墓,是其六倍之大。曾侯乙墓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曾侯乙铜冰鉴,以及成千上万件各类青铜器、玉器、漆器等。这次的考古发掘不仅揭示了古代贵族的奢华生活,还呈现了一些被忽略的细节。

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细节是曾侯乙墓中的口腔内藏有21枚小动物形状的玉器。这些玉器大小如拇指,包括6枚牛形、4枚羊形、3枚猪形、3枚鸭形和3枚鱼形玉器,还有2枚狗形玉器。这一发现令人不禁好奇,为什么曾侯乙的口腔里会充满玉质的小动物?这21枚玉器是否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特别是山东大汶口文化中。在这些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口腔内含有石、陶小球的迹象,甚至有墓主人牙齿因此而磨损严重。这表明口腔内含物的习俗可能在古代已经存在,但确切的起源和信仰背景尚不清楚。然而,在商周时期,口含玉石器的习俗变得更加常见,并带有一定的礼制。
在商朝时期,口含玉石器的墓葬可以分为不同等级。低等级墓葬的墓主人口中含有贝类,数量不定。而高等级的墓葬则口含各种玉器,如玉鱼、玉蝉、玉珠等。这些高等级的墓葬多集中在王权中心区域。

习俗在两周时期进一步规范,规定了口含的数量和种类,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口含不同的物品,甚至有饭晗的习俗。这种习俗的起源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对逝去之人的善待,将口腔内塞满东西表现对死者的尊重;二是实用性,口含可以保持死者的形体。
曾侯乙墓的口腔内含有21枚玉器,数量明显超出了一般的习俗。至于为什么是21枚,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具有特殊含义。不过,这个数字与曾侯乙墓内的殉人数量(也是21人)之间存在一种巧合,这或许值得进一步研究。
此外,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也反映了曾侯乙是一位美食家。墓葬中的青铜器与饮食相关,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青铜炉盘。这个炉盘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口径39.2厘米,下部口径38.2厘米。上部出土时还有鱼骨,鱼骨中夹杂着梅核,专家鉴定为鲫鱼。这个炉盘的特点表明曾侯乙可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烹饪方式,类似于现代的“干锅”。
墓中还出土了大量调味料,如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于、芒耳等,这些调味料可以用于各种肉类的烹饪。曾侯乙对酒的要求也很高,他甚至在饮酒时过滤掉其中的一些沉淀物质,以调节酒的温度。这种对食物和饮品的讲究使曾侯乙成为了古代的美食家。

考古发掘不仅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还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历史的机会。通过陪葬品,我们可以窥探古人的品性、爱好和生活习惯,这让历史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曾侯乙墓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古代的美食文化,还展示了古代贵族的奢华生活,同时也让我们对曾侯乙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正是考古学的魅力,它帮助我们还原历史,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重新认识历史的大门。
浙江的无名皇墓村民守了千年直到08年考古人士说出答案
在苍南县的一个山村中,据传还隐藏着一座被称为“皇帝墓”的古墓。这座墓葬没有墓碑,也没有任何文献记载,但这个村庄的居民世世代代守护着这座古墓,已经有千年的历史。2008年,考古专家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这个消息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前往调查研究,解开了这座古墓的谜底。我要新鲜事2023-06-09 21:17:310000结节头龙:北美小型甲龙(长4米/头顶长半球形突起)
结节头龙是一种甲龙科恐龙,诞生于8300万年前到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可达4米,属于小型恐龙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头部长有非常密集的半球形瘤状物骨甲,一直延伸到鼻部前端,第一批结节头龙化石是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发现的。结节头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5:32:380000秦始皇陵墓扫描有活物:霍金猜测秦始皇活着,纯属谣言
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不挖,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挖掘难度太大,怕强行挖掘损害文物。尽管如此,专家们对秦始皇陵墓的探索一直在继续的,据说不久前秦始皇陵墓扫描有活物,这一发现令人震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去了解看看。一、秦始皇陵墓扫描有活物我要新鲜事2023-05-10 20:45:230000明朝时期制作出的地球仪 领先于整个世界(地球仪)
我国明朝时期的航海已经领先于世界。现在经常会见到的地球仪,其实在明朝的时候已经有了,那时地球仪上对世界的主要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标注都相当的精准,与现代地球仪对比几乎一模一样,就连非洲最远的好望角座清晰可见。它是明代天启三年由耶稣会传教士曼努埃尔迪亚斯和中国学者文华明共同制造。航海时代我要新鲜事2023-12-04 20:31:340001职业考古打杂工的发掘历程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56:5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