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字的仓颉,为何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相传,在距今大约4600年时,黄帝史官仓颉,受到鸟兽足迹启发,随后创造了文字,以至于“天雨粟,鬼夜啼”。
然而,从黄帝到战国,史书上一直没有仓颉记载,直到战国晚期才突然出现“仓颉造字”之说,最早记载的是战国晚期荀子指出“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一也”,后来形成了“仓颉造字”传说,将造字功劳全部归于仓颉。
由于黄帝到战国晚期,中间相隔2300余年,没有丝毫仓颉造字的记载,因此仓颉一度被认为是虚构人物。况且,贾湖刻符、双墩刻符、陶寺刻符、庄桥坟刻符等考古证实,中国文字也不可能是一个人发明的,“仓颉如果确有其人,也只是文字创作者之一,或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这与荀子观点大致相同。
以常理判断,仓颉在造字中的贡献,大概率是规范整理或某种使用之功,这个话题暂且不谈。问题在于,仓颉无声无息2300余年后突然出现,到底是仓颉其实并不存在,还是有着其他原因?对此,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欲要搞清楚“仓颉”此人之前,先要明白两条历史常识:
首先,在没有文字,或者文字使用不广泛的时代,人们的称号往往“有音无字”,就是有读音但没有对应的文字。到了文字普遍被使用,以及姓名规范等之后时,后人已经搞不清前人“名理”了,只能根据口口相传的读音,找一个相应读音的文字记录下来。
故而,先秦史书上的“伏羲”,又被称之为宓羲、庖牺、包牺、伏戏;商纣王本名为“受”,但却被周人写成“纣”,因为“纣”与“受”读音相似。同样的道理,很多上古名人都有多个读音大致相同、文字不同的名字。
那么,“仓颉”这一称呼,是不是造字仓颉的本来名字,本来就是这么写的?以相隔数千年的时间来看,大概率是读音类似,但不是“仓颉”这两个字。
其次,传说中的上古人物,由于过于久远,同一个人却会被分成数个人,或者数个人被合成一个人。
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帝喾、帝俊的后代都叫后稷,帝俊、帝舜都娶了女英,帝喾、帝舜都是商人始祖,因此帝喾、帝俊、帝舜三人实际可能是同一个人;同理,先秦时将炎帝与神农分开记载,史记中也没有说神农、炎帝是同一人,汉代时将神农炎帝合二为一,由此流传至今。
那么,仓颉是独自存在的某个人,还是由某个人分化而来的?相传仓颉是黄帝史官,但史官是由巫师这个职业分化而出(分化出巫、祝、卜、史等),换言之上古时期职能模糊,一个人能做很多事,就像汉代文武没有明确区分一样,宰相上马可以作战、下马治国,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精细,之后才分化出了“史官”,因此黄帝时不太可能有史官。如果仓颉是史官,那么就可能是从其他人身上分化出了“史官”这一部分,让其单独成为一个人。

搞清楚了这两点,再来看商代重要人物——商契。
商契是商朝第一代先公,先秦文献中写法不一,有过“偰”、“禼(本义为虫子)”、“契”等,后来才固定为“契”,因此“契”是不是他的本名写法并不确定。
不过,从甲骨文契字字形来看,商契与仓颉存在某种联系。
甲骨文上的契字(见下图),由“丰”与“刀”构成,其中“丰”中一竖代表木头,三横代表刻痕,因此本义就是“刻写”,甲骨文又可以说是契文或殷契。后来下部加了一个“大”,代表的是“大约”,就是“不可推翻的大的约定”。
《释名·释书契》记载:“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根据如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文字不是书写的,而普遍是刻划出来的,刻在陶器、竹木简、占卜甲骨、玉石等上面。
也就是说,商契之契的本义是契刻文字,甲骨文就是契刻文书,但前提是要有文字,没有文字或文字不规范的话,商契就要造字(创造或规范部分文字),这就与仓颉造字存在了某种联系。
以“契”为名,虽说未尝不可,但总让人感觉奇怪,更不太符合商人取名的习惯。因此,“商契”或“商偰”应该是他契刻文字的功绩,由此被商人流传,而不是他的真实名字。事实上,甲骨文中没有以“契”为名的商朝先公,这就进一步说明商契不是本名。

从史料上看,商契是帝舜时的司徒,孟子说尧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掌管教化之职,规范或创造文字,再刻木记事,正是他们的职责,因此“商契”率先发明契刻文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然,“商契为司徒”应该是后人赋予的,帝舜时代未必有这个官职,或者说是后人在商契职能范围内分化出的一个职责,然后赋予司徒职务。
另外更为巧合的是,从商契与仓颉的读音上看,两者读音极为相似,也说明商契与仓颉存在某种联系。
总之,商契大概是一位身兼巫师的部落酋长,为了便于与鬼神沟通,于是创造了契刻文字。但周代文人在描述商契时,将之拔高到了“商契始创教化”,成为教育事业的鼻祖,于是他就不能再成为“造字者”了,因为造字是史官的职责,说“(史官)商契造字”就有贬低商契地位之嫌。于是乎,可能也与历史过于久远、已经搞不清楚真相有关,古人就将“造字者”分化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商契未必是第一个发明契刻文字之人,也未必是第一个规范文字之人等,但商族建立了商朝,成为历史的胜利者,所以商契美名流传。
由此可见,商契除了是商族酋长之外,还有一个“发明”契刻文字的身份,就是“商契造字”,但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商契可能还有一个身份。
契刻文字是用于与鬼神交流,不是用于与人交流,因此商契的身份无疑应该是部落大巫,而部落大巫还有一个职能是掌管舞蹈,因为巫师做法时往往会手舞足蹈,这个习俗流传至今。
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尧舜时有一个“乐正夔”。所谓“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一种人面兽身的鬼神,上半身像人,面部像鬼神,下半身像龙,只有一条腿,属于半人半兽、半人半鬼的形象。放在3000多年前,“夔”就犹如当时的巫师形象。(下图,清宫兽普——夔)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乐正”是一个官职,但在尧舜时大概率还不存在,至少甲骨文上还没有发现这个官职,因此“乐正夔”应当是周代文人赋予的。更重要的是,“乐正夔”做的是巫师所做的事情,而商契是帝舜时期的巫师,且文献中说“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让天下大服,与商契“和合五教”的教化让天下大服又有所重叠,那么文献上的“乐正夔”与“商契”是不是同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中没有“高祖契”,却有“高祖夔”,而他可能与“乐正夔”是同一人,也就是商契的本名。毕竟,商契发明契刻文字后,甲骨文上理当记录了他的名字。

可见,古人从商朝始祖商契——巫师兼部落酋长的身上,分化出“部落首领商契”、“造字的商契”,可能还有“乐正夔”。
起初,人们对造字历史并不重视,故而只是口口相传“商契造字”,但到战国时期,随着诸子百家的出现,人们开始重视文字,在追溯文字起源时,可能已经忘记了造字与商人有关,于是根据口传历史的读音,将之说成了“仓颉造字”,并将之载入史册。
至于仓颉与黄帝的关系,应该是战国文人虚构的,原因在于春秋时尧舜还是帝王之首,但战国时黄帝被人为提前,现代较为公认的结论是“周人的古史系统有三次建构,逐步将祖先的时代提前,最终以黄帝为祖”,由此让黄帝变成了五帝之首,于是文人就将“史官之首仓颉”与黄帝配对,最后仓颉成了黄帝的史官。
因此,“仓颉”并非虚构人物,而应该是一个真实人物,只不过是从商契身上分化而来,后来又经过历史的层累地造,最终形成了“黄帝史官的仓颉”。
在考古新百年的征程中贡献青年力量
作者:阮可欣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大而关键的历史节点。从1921年河南渑池发掘仰韶遗址算起,中国考古学业已走过百年历程。百年考古探源中华文明根脉,初心同守,使命共担,闪烁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之光。0001美洲文明为什么落后?原始动植物驯化难度大(地形狭长)
美州文明之所以会落后,主要是因为美州的环境决定的,一是美洲的地理形态非常狭长,可驯化的动植物都是零散分布的,这使得美洲人将它们组合起来进入农业社会需要更长的时间。二是因为美州的可驯化动植物是缺乏稀少的,基本上原始品种就只有产量极低且带有坚硬外壳的玉米,其次就是只有手指大小的红薯等。美州文明为什么落后1.可驯化动植物缺乏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9:32:310000被幸运女神爱上的美国大兵,二战中击毙98名日军,身中76枪不死!
为了维护世界大范围内的和平秩序,向来都有两军交战不斩杀来使的明文规定,甚至战争中还明令禁止负责救治伤员的军医,对任何军队战士,哪怕是敌方战士开枪,一旦令行禁止以后仍然违背规则,就将面临被送上军事法庭。这项军规的存在,在很多情况下保障了医护人员和来往使者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双方伤兵残将的损伤。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19:550000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览会展示文物保护工程成果
最近,湖北省博物馆举办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单位。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作为邀请展商之一,向公众展示了其近年来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成果。在展会期间,中心与其他单位同行交流互动,收获颇丰。我要新鲜事2023-04-25 00:01:210000开棺后发现女尸胸前放一小布袋,里面所装令考古人员很意外
考古中遇到尸体正腐烂变臭怎么办?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上一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了盗墓者盗明益宣王朱翊鈏墓一事(见《劈开棺看到尸着龙袍如刚下葬,盗墓者害怕,主动报告文保部门考古》一文)。虽然盗墓者把墓炸开了,但随葬品基本上都在,因此清理收获十分丰富,考古中发现了不少稀奇,还遇到了意外。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23:3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