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人一起挖掘的古墓 有巨大的收获(楚国高官)
我要新鲜事2023-12-20 18:35:230阅
墓葬里发现了楚国的百科全书。上个世纪80年代,在修建金沙铁路的时候,施工队发现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有一处名为包山的小土丘。施工队原本想着这小小的土丘用推土机很快就能将其消灭掉,可刚一动工,却发现土丘下很有可能埋着一座古墓。考古专家得知消息以后,立马赶到现场进行勘查,抢救性发掘随即展开。

万人挖掘
清理掉地表的封土以后,墓葬的规模超乎专家的想象,占地面积超过1000个平方,要清理这样一座超级大墓,光土方就得挖30万立方米,如果用卡车来运输,至少需要12万车次。但考古不是盗墓,再大的工程也不允许使用机械作业,为的就是尽可能的防止墓葬受损。累计参与发掘的民工达到2万人次。

收获文物
经过长达一年的发掘,包山大墓的椁室终于显露在大家面前,墓主人就沉睡在边长超过7米的正方形椁室当中,椁板上覆盖的竹席依旧清晰可见,在历经千年以后还能被卷起,这让专家对墓葬的保存状况充满了信心,其中有一件是一张毛榫结构的折叠床,展开后长度可以达到2米多,折叠后却只有60多公分宽,而且操作也非常简单,只需2分钟就能完成,这不是此次发掘最大的收获。

百科全书
最大的发现还是一批竹简,里面记载的有天文地理还有各地风俗堪称百科全书。从竹简中,专家还解开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谜。原来,墓主人名叫昭佗,生前担任楚国佐引,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部长。不过十分可惜的是,墓主人的尸身即便存放在彩绘修漆棺材里头,却早已经腐朽成了一堆白骨,留给考古专家的只有一把贴身宝剑和几枚圆形玉璧。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郑岩:从一块残铁,看艺术史的毁灭与新生
郑岩教授的新作《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带领我们重新思考:一块残铁,如何变成佛教圣物铁袈裟?背后掩藏着怎样的毁灭与重生的故事?对于艺术史研究而言,什么是物?作为碎片的物,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的视野?这本书是一个讲故事的书。书名上说的那个铁袈裟,是一块大的铁的残片,一个两米多高的碎铁。一、揭秘:铁袈裟究竟是什么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9:34:320001诺普乔椎龙:南美蜥脚类恐龙(仅出土一块脊骨化石)
诺普乔椎龙是一种蜥脚下目中的雷巴齐斯龙科恐龙,诞生于9000万年前到8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虽然化石稀少无法估算具体体型,但由于它属于梁龙超科,所以很可能还是属于超巨型恐龙的一种,第一批发现的诺普乔椎龙化石是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境内。诺普乔椎龙的化石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5:24:230000晁福林:中国早期国家问题论纲
中国早期国家的历史发展阶段,按照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应当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后期和传说时代的五帝时期。由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及其发展道路涉及到中国上古时代如何由野蛮走向文明、早期国家的特色、文明时代初期社会发展道路等重要问题,所以,它理所当然地受到学术界的长期关注。今试将若干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思考胪列如下。0000贺云翱:“空间”是考古学文化遗存认知的第一要素
考古学属于广义的历史科学,一般认为历史科学是以“时间”为核心的科学,地理科学则是以“空间”为核心的科学。然而,考古学虽然属于历史科学,而且也重视“时间”为轴的研究路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空间”却是考古学文化遗存认知的第一要素。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58:160000内乌肯龙:南美大型恐龙(长15米/全身长鳞甲)
内乌肯龙是一种泰坦巨龙类恐龙,诞生于71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普遍为10-15米左右,和大部分的蜥脚类恐龙一样,都拥有着较长的脖子和尾巴,全身遍布鳞甲,第一批化石出土于南美的阿根廷内乌肯河附近,所以因此而得名。内乌肯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4:02: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