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说“朕要迁都洛阳”,但为什么最终没有这样做?
在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曾提出迁都西京洛阳,后经考虑之后取消了这个计划。之后北宋的统治者一直没有推行迁都计划,都城开封对于北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北宋一朝兴也开封败也开封,都城开封对于北宋的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古都”。
据最早记载,夏朝最早在开封一带建立都城232年,史称老丘。商朝也曾在开封建都27年,史称嚣。到了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开始修建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大梁,这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到了西汉景帝时期,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开封在北宋建都之前,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历史地位。
那么赵匡胤提出了迁都西京洛阳为何最终取消了呢?

从制度上看,在北宋的建国之初,不管是官员任用上还是在军事安排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后周的制度有一定的继承。公元960年,周世宗死后新继任的皇帝幼小,赵匡胤在陈桥驿被发动兵变的手下黄袍加身,从都点检成为帝王。赵匡胤开国后,对官员任职、军队安排上等基本保持不变动。而这时的开封已经从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作为了都城。作为四个朝代的都城,基本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和完整的政治体系。比如说宫殿,皇城等。

从现实上看,这时的北宋在北方有北汉和契丹的威胁,在南方还存在着割据政权,局面十分的严峻。并且刚刚将建立的北宋,也没有能力再去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建一个新的都城,更没有能力去完成一个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最后,定都开封也是为了满足当时官员和都城人民的愿望,
从漕运上看,开封的水陆交通运输便利。开封将城内的蔡河、五丈河与汴河沟通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水系工程,漕运更为便利通畅。通过汴河的漕运,每年可以顺利运送江淮地区的粮食数百万斛,供给数十万京城驻军。

从地理上看,开封自古为四战之地,地平无山,无险可守,易于受敌。而黄河改道在开封附近与其说是形成了一道天险,还不如说是悬在开封头顶上一把利剑。黄河水患屡屡给开封造成灭顶之灾,这在自宋代以来的开封城市史上极为突出。因此,如果单从战略防御上看,开封作为都城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开封的地理形势不利于守,却利于攻。因其地面平坦,水陆交通发达,主动出击,南征北战,极为方便,有利于国家稳固。
从心理上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已有近百万之众,实际上已经是当时全国最发达的城市。赵宋王朝的班底大多来自后周,许多官员和都城里的百姓虽然基本上承认赵匡胤的北宋政权,但他们更加的安于现状,或者说是满足于现状,不愿意离开已经居住了多年的繁华的开封都城。选择开封作为国都,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心理期望。
因此,尽管一直到仁宗庆历年间,宋廷关于定都、迁都的问题仍然在争议之中,但是,直到1127年北宋灭亡,开封作为国都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孔子(出自《论语·述而》)
古代有许多圣贤人物,他们说出了许多的至理名言,给大家指引人生的方向,使得大家对其感到钦佩,因此被称为“圣人”,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古代一位圣贤说出来的,那么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呢?接下来就跟着探秘志的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谁提出来的我要新鲜事2023-05-13 18:57:300000古代的六部哪个最牛?户部富,礼部穷,这一部最让人瞧不起
相信大家都听说到过类似于“礼部尚书”、“吏部侍郎”这样的称呼,其实这些称呼都来自于我国一种传统的管理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之后被各个朝代不断沿用,期间虽然有所变动,但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大格局始终没有改变!同样,六部里的职责与地位划分也没有改变,时间一久民间便用富、贵、威、武、穷、贱六个字来形容六部!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8:43:400000罗马为什么怕安息国:安息国不断挑起战争(罗马不堪其扰)
因为安息国军事实力很强。在中原的历史纪录当中,安息国并不是一个足以威胁到汉朝地位的国家。实际上,与安息国有关的历史资料均反映安息国经济实力较差,尤其是军事实力不强,不能够与西汉相匹敌。然而,安息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矛盾尖锐,两方更是发生过多次交战,虽然罗马帝国在大部分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安息国仍有几次大败罗马。一、安息国军事实力强我要新鲜事2023-05-12 02:04:320000西晋国祚51年,为何如此短命?司马家以一己之力,摧毁天下人信仰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不仅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还统一了天下。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一统王朝,却仅仅只存在了51年(不算东晋),便走向了覆灭,成为了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短命王朝。西晋为何如此短命?或许从司马家篡权那天开始,就已经为它的“短命”结局埋下了伏笔。因为司马家以一己之力,摧毁了天下人的信仰。司马懿篡权司马懿给曹魏打了大半辈子工,先后辅佐过曹操、曹丕和曹叡这三代帝王,身居高位。我要新鲜事2023-07-14 19:13:190000蒙古人为什么恨忽必烈:导致国家分离还稀释了蒙古族文化
蒙古人对于蒙古帝国的建立者成吉思汗简直是崇拜到了极点,倘若你去了外蒙,可以看到各种成吉思汗的铜像和纪念碑。然而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同样是建立了元朝这样的大帝国,是一番丰功伟绩,可为何蒙古人对忽必烈却是非常憎恨的感情呢。蒙古人为什么恨忽必烈蒙古人恨忽必烈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忽必烈的汗位是靠武力抢夺过来的,使得蒙古国逐渐分离。另一个则是其在位时实施汉化政策,使蒙古文化被稀释。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4:10: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