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拾荒大爷捡一“铁棍”,熔炼后卖了1.2万,专家:损失3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宝物因没人识别而被人为破坏,给国家带来很大的损失。如内蒙有一拾荒大爷,一天在垃圾堆里捡到了一根“铁棍”,清洗后才知是“黄金”,然后卖出了12000元的高价。
然而,拾荒老人的这一举动让专家痛心疾首:国家损失了三个亿!
这是怎么回事?这个“铁棍”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会让专家痛心?
20世纪70年代,我国仍没解决温饱问题,当时国家各方面仍在初步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不高,不少人仍被温饱困扰。
特别是那些偏远地区,因地广人稀、工业发展慢,再加上环境不太好,粮食亩产量不高,百姓生活困难。
当时的内蒙古地区就是如此,因这里环境贫瘠,当时没能迎来开发生产。
内蒙古的王姓平日里只能靠拾荒度日,希望能解决温饱问题。
王大爷每天都起早贪黑,去很远的地方捡拾废品。尽管一路上风尘仆仆,可为了生活,王大爷从来不抱怨。
依照王大爷的话来说,这个家就是他依靠捡拾废品置办起来的。如家里的凳子、椅子都是从垃圾场捡拾的,刚捡回来时虽有些损坏,可只要修修即可再次使用。就连家里的锅碗瓢盆,也是他捡废品时发现的,只要仔细清洗、修补,那就可变废为宝。
1973年的冬天,天气十分寒冷,有一天,老王一如既往地六点起床,穿着满身补丁的破大衣,简单洗漱、喝上一碗粥,随即拿着“装备”出发。
老王拾荒的工具很简单,一个蛇皮袋,一根铁夹子,一路上走走停停,将有用的废品夹起来放在蛇皮袋内。
因为垃圾堆里每天都会产生不少废品,老王每天都会在几个大垃圾场附近转悠,希望自己运气好一点,多捡拾一些废铁、废纸盒。
不过,那个年代人们生活贫困,大家所能丢弃的垃圾多是果皮碎屑,运气好的能捡上一些废纸,想要捡拾废旧金属并不容易。
这一天,老王将附近的几个垃圾场都转了个遍,但收获并不是太大。眼看着太阳即将落山,尽管内心很无奈,可老王也只能打算往家赶。
不过,正当老王准备起身时,他突然发现远处有一道光亮,出于职业习惯的他意识到这可能是金属。
毕竟,能够在斜阳下闪着亮光,这说明这东西一定是金属。
老王大步流星走上前,快速朝着光亮的地方走去,并拿起夹子四处寻觅,很快就在一堆垃圾中翻到一个黑不溜秋的东西。
老王将其拿起来后,发现它是一个黑色的“铁棍”,尽管表面锈迹斑斑,可仍然不能掩盖其的光芒。
同时,老王发现这东西看似不是太大,但分量可不轻。
捡到这根铁棍后,老王很是兴奋,毕竟当时金属的价值比废纸、废瓶子高上很多,就算是废铁也能卖出好的价格。
而这根“铁棍”分量这么重,一定能卖上不少钱,到时候温饱就有着落了。
老王连忙将“铁棍”装在蛇皮袋中,又四处环顾了一圈,发现周围没人,他这才放下心来。
紧接着,老王急匆匆往家里赶去,随身的东西很是沉重,他却十分激动。
到了家后,老王对捡来的这根“铁棍”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铁锈中隐约有着神秘符号,他认为这“铁棍”来历非凡,决定用清水洗一洗。
谁曾想,经过清水洗净后,这“铁棍”竟然泛着黄色的金光。
老王以为自己眼花,特意将煤油灯靠近,这才发现“铁棍”确实不同凡响,上面雕刻着密密麻麻的符号以及看不懂的文字,且泛着黄色的光芒。
老王见到这一幕惊呆了,难道自己走运了,捡了个“金棍”?
他又拿出秤砣称了称重量,发现这个“金棍”重达七斤,很显然如果是“铁棍”的话没有这么重。
随后,老王又对“金棍”进行了研究,他还特意拿出角落里的老花镜,企图认清上面的文字。
一番辨认后,他发现这些字比较复杂,自己并不认识,难道这东西是个“古董”?
但对于这根棍是不是“古董”,老王并不关心,他最关心的是这根棍的材质。
如果是“金棍”,那就可以多卖上一笔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就算只是“铁棍”,也可以让自己短期内衣食无忧。
通过对其的分辨,老王主观上认为这根棍应该是金子制作的,但纯度不高,掺和其他金属成分,即便这样老王也已经心满意足了。
睡觉前,老王特意将这根“金棍”放在床头,他内心很是激动,期待早点天亮,将这个宝贝卖出去。
第二天一早,老王早早醒来,简单洗漱后就奔着镇上的“金银杂货铺”去,让店老板帮忙看看它到底是“何方神圣”!
店老板是个实在人,并没有因为老王是个拾荒老人就轻视他,反而热情接待了他,并拿着这根棍仔细端详了一番。
过了一会儿,店主说:“这棍子确实是黄金材质的,不过外面有黑点,且颜色偏暗,说明它的材质不纯。”
老王听了后点点头,问:“老板,这棍子你出个价,看看值多少钱,合适的话我就卖给你了。”
店老板摇摇头说:“这价格不好估,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金子,我建议你直接将这根棍熔炼,这样能卖出更合理的价格。”
老王想了想,认为老板说得有道理。
他点点头,表示可以将这根“金棍”熔炼,只要能卖出高价钱就行。
就这样,在老板的操作下,这根七斤重的“金棍”很快提炼出了四斤黄金。
店主立即支付给老王一万两千元,这让老王兴奋不已。
平日里省吃俭用的老王,这天特意去市场买了一些肉和一瓶酒,美滋滋地吃了起来。
很快,老王就用这笔钱为自己盖上新房子,成为村子里第一个住上砖瓦房的人。
王老汉生活的乡镇并不大,他捡拾“金棍”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十里八村,也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可能在普通人眼里,捡拾“金棍”实在是运气好,但在考古学者看来,此“金棍”怕不是金子那么简单,有可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
不久后,当地的考古学者得知老王卖掉“金棍”的事情,认为这根“金棍”并不简单,可能是珍贵的古董文物。
当然,专家的猜测并不无道理,老王所在的村子附近曾挖掘出“古墓”。
此事发生在1972年,鄂尔多斯草原上一老人在杭锦旗阿鲁柴登村挖龙骨时,意外发现了菱形“铁棍”,之后又陆续挖出不同材质的文物。随后,附近的村民们一同前来挖宝,同样挖出不少珍贵文物,引来了当地文物部门的注意。
没多久,考古专家前来村子里考察,这才发现地下是个匈奴墓葬群,被命名为“阿鲁柴登墓”,在这个墓葬群中,专家挖掘出了两百多件珍贵的匈奴金银器,以及一批银器和石珠串。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鹰顶金冠饰”,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展现出了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工艺的最高水平,因而被称为“草原艺术瑰宝”!
“鹰顶金冠饰”重达1394克,高为7.3cm,由金冠顶和金冠带组合而成。其精巧绝伦的冠饰之上,雕刻着虎、马、雄鹰、羊、狼这5种动物,其中雄鹰为圆雕,鹰的头颈各镶嵌着一块绿松石,且还有着金边修饰。
“鹰顶金冠饰”上的动物纹饰,其实也是当时匈奴人以狩猎为主的游牧生活方式。而这件文物制作工艺之高超,让人惊叹不已,因而专家认为它应该是匈奴统帅单于佩戴的王冠。
鄂尔多斯地区是古代匈奴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不过因匈奴墓葬比较浅,且当地气候恶劣,经过风沙吹袭腐蚀,不少墓葬暴露地表,因而埋葬其中的文物破坏严重,甚至在风沙移动中走失。
考虑在“阿鲁柴登墓”中曾出土过菱形“铁棍”,且老王捡拾“铁棍”的地点正在阿鲁柴登村附近,因而专家认为这根“铁棍”有可能正是阿鲁柴登墓中遗失的文物。
想到这里,专家立马来到老王家里,问其发现“铁棍”的详细经过,老王照实说明,并带着专家们来到发现地。
尽管“铁棍”已熔炼成黄金,可考古学者通过老王提供的“铁锈”残渣以及周围泥土中残留物进行分析,发现这根“铁棍”应该正是匈奴时期留下的“金器”,距今已有两千年历史,可见其价值有多珍贵。
得知“铁棍”已淬炼成黄金,专家痛心疾首地表示:失去这件至宝,国家至少损失3个亿。
有人好奇,一件“金器”,能有这么高的价值吗?
其实想要研究匈奴文化,最好的办法是从文物中发掘。
而匈奴是没有文字的,出土的金器也少之又少,但老王捡拾的“金器”却是有特殊符号的,它很有可能是匈奴时期的文字,对研究匈奴文化意义重大。
只可惜,因老王将“铁棍”炼化卖钱,破坏了文物原本的面貌,专家也无法从中获得有关匈奴的历史。
不过,王老汉没有什么文化,对古董的认知浅薄,在他眼里“古董”不如钱来得实在,因此专家只是对其批评教育,希望他今后再发现文物一定要及时上交。
“金棍”被炼化固然可惜,可专家仍没有放弃对其的研究,通过一系列调查,专家确证它应该是“昭君出塞”时期的产物。
在大汉刚建立之初,各行各业百废俱兴,因常年征战导致资源匮乏,因而汉朝综合国力偏弱。
与此同时,先秦时期就已盘踞在塞北草原的匈奴,却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再加上匈奴人本身骁勇善战,因而对大汉帝国是一大威胁。
面对匈奴频频骚扰中原边界,汉帝并没有坐以待毙,反而是选择和其一战,但发现匈奴实力太过强大,只好选择“求和”政策,以为大汉发展经济、军事赢得更多的时间。
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汉王朝实力强横,开始了和匈奴长期激烈的战争,并在名将霍去病的带领下“封狼居胥”,重创匈奴族,使得匈奴长期被打压。
只是,到了汉元帝时期,大汉发展滞缓,经济、军事实力下降,再加上奸臣当道、皇权式微,国家就此走上衰亡之路,匈奴趁机卷土重来,严重威胁边界百姓的安危。
为此,汉元帝只能重启“和亲”政策,将大汉公主许配给匈奴单于,以希望获得和平发展的机会,而后也就有了“昭君出塞”的典故。
当时匈奴的活动中心在今内蒙古一带,邵君公主前往匈奴后,成为匈奴和大汉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其搭桥下,匈奴的冶金技术传入中原,而中原的先进文化也传入匈奴。
尽管当时的匈奴没有文字,可受中原文化的熏陶,他们也在珍贵的文物上增添特殊符号,以凸显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象征。
也正是这一时期,匈奴冶金进入鼎盛期,后来的考古中也发现很多匈奴人冶金的痕迹。
当时匈奴的金器十分罕见,更别说拥有四斤重且带有符号的“金器”,想必其主人身份地位定然不简单。
只可惜,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件价值不菲的“金器”被拾荒老汉发现时,却并没有引起其重视,使得这一价值3亿的文物被破坏掉,也让我们研究匈奴文化、冶金技术失去了重要依据。
其实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因为不懂文物,再加上见识浅薄,不少文物被破坏。
如苏州就有3个小学生因性情顽劣,掏鸟窝时误闯瑞光寺暗房,将绝世珍宝“宋真珠舍利宝幢”摔成两半,还烧毁了《妙法莲华经》的其中一卷。
四川一刘姓大爷,在一次钓鱼时意外发现一块“废铁柱”,其重量为90千克,高为75cm。刘大爷见状很是高兴,决定将其卖给废品站,一番讨价还价后卖了65元。不过幸好当地文物局有所察觉,派人查看,这才知“废铁柱”是汉武帝时期建造的“桥墩”,其价值多达1亿元。
为避免文物破坏,1982年中国颁发了《文物保护法》,其中指明在中国境内“地下、领海、内水”发现的一切文物,均为国家所有。
对于那些故意破坏文物或名胜古迹的行为,相关部门有权利依法追究其责任,如此也能看出国家对文物保护的决心和重视程度。
这一法规实施后,极大程度上规避因不懂文物而对其随意损坏的事件,很多珍惜文物也被发掘并保护。
如今,全国各地累计建立了超五千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当地考古发掘、民间捐赠和收藏的文物,累计珍藏文物超1亿件,仅仅是故宫博物馆就有1863404件藏品。
这些文物不仅为后人研究不同时期的历史提供依据,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如今仍有不少珍贵的文物流落民间甚至海外,希望每个人都能尊重、保护文物。
如真的捡到文物也要及时上交给国家,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欣赏并了解文物以及背后的历史。
红军第一叛将龚楚,1990年致信中央:建座楼房安度晚年,结果如何
“阿伯,这个年纪还来旅行?”1990年9月13日,海关工作人员认真查看着面前轮椅上老人的港澳同胞通行证。“不是旅行,是回乡。”这位90岁高龄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就是龚楚。这位老人曾参与井冈山斗争、掩护红军主力长征、多次参与红军组建,曾一度与毛主席、朱德并称为“朱毛龚”。既然在党内、军中占据如此高的地位,为何在建国后拿着港澳同胞通行证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身份证入关?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4:52:220000马超反曹都是一个成语惹的祸,而贾诩这一毒计却彻底毁了马超
在中国古代,尤其以跑马圈地占地盘的三国时期,兵马和土地、城池就是一方霸主最可靠的立身之本。那马超的父亲马腾被张既劝说入朝做官后,凉州地带的兵马都由马超统管。根据马腾的计划,大概应是自己带着族人到曹操的地盘做官,算是降服曹操的证明。而留守最能征善战的马超统领西凉兵马,则不过是以做外援,如果马腾等在朝中若有不测之事,马超在外的兵马就会对曹操方面有所影响。如此以来,自己两方面都能无事。我要新鲜事2023-05-21 05:06:050001隗姓起源和来历:源自第二位炎帝魁隗氏(简化为隗姓)
隗姓主要有三大起源,一是源自炎帝魁隗氏,神农氏之后登上炎帝位置的人就是魁隗氏,子孙后简化为隗姓。二是源自夏朝帝王后裔,汤将其迁到隗邑,建立了隗国,子孙以故国为姓。三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比如赤狄人原本就隗姓多,后来被晋国吞并,隗姓就汉化为晋人。隗姓起源和来历1.源自魁隗氏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1:07:300001李世民杀了几个兄弟 李建成和李元吉(逼父亲退位)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在执政期间给唐朝的带来了诸多的贡献,受到了很多百姓的爱戴的文武百官的赞誉,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了自己的兄弟,最后当太子的。那么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了几个兄弟?李世民杀兄弟的真实原因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李世民杀了几个兄弟我要新鲜事2023-05-13 10:54:53000119世纪,英国是如何在管辖范围内保护海外臣民的?
#历史开讲#文|木木编辑|观星“唐·帕西菲科”事件发生于1850年,与其说这一事件确立了英国对海外臣民保护的宽泛原则,不如说这一事件是对既往实践的确认和对宽泛保护原则的宣示。“唐·帕西菲科”事件又引起了帝国保护的另一个问题:谁是英国臣民?换句话说,在大英帝国管辖范围内的殖民地、保护国、租界等不同类型的领土上生活的人们,谁将有权得到英国的保护?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2:24: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