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朱镕基在香港演讲,透露很少题词的原因:字写得不好
领导题词,曾经是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一种现象。从鼓励鞭策、树立典型,再到除旧布新、展示形象,题词几乎是官员、社会名流必不可少的一种礼仪性活动。
不过对曾位居共和国总理高位的朱镕基来说,题词题字就如同收受礼物、吃拿卡要一样,是他所坚持的几条戒律之一。
“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成为朱镕基身上的一张名片。
甚至朋友请他题字,也被直截了当拒绝。

常理上来说,题词题字跟吃拿卡要有性质上的差别,题个词并不一定影响到所谓的廉洁作风,为何朱总理在题词问题上如此约束自己、“小题大做”呢?
2002年11月19日,朱镕基总理在香港举行的第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发表致辞。
讲到兴起之时,朱镕基向在座观众半调侃式地透露了自己多年来很少题词的理由:“由于字写得不好,很少题词”。

只要有关注过朱镕基题词作品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谦辞。
在朱镕基为数不多的公开书法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字劲力非凡、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富有艺术魅力。
虽不敢说比得上名家大家,但至少算拿得出手的、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
当然,在这种重要场合,领导人的每句话往往字字珠玑,朱镕基所说的这番话的重点并不是解释很少题词原因。
所以接下来话锋一转,他就向观众说——自己即使如此不喜题词,却仍然“破戒”为国家会计学院三次题写了四个他认为极其重要的字——“不做假账”!
朱镕基强调,每个从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都一定要牢牢谨记这四个字!

不做假账,对每一个会计来说都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朱镕基总理为何要在这种场合将这老生常谈的四个字再度提及呢?
原来,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上存在着一定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偷税漏税现象,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往往离不开会计师作假造假、伪造账目。
会计做假账不单单会纵容经济违法行为,更是成为危害整个市场经济的的一颗“毒瘤”,瓦解市场赖以生存的信用原则。
朱镕基在演讲中提到,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科学管理和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
会计师的培养必须坚持德育智育并重,只精通业务、缺乏良好职业道德不是一个合格的会计师。

故而,朱镕基在视察几个会计学院时,不厌其烦地向师生们强调诚信记账的重要性。
为了让现场的师生铭记于心,他还亲自留下墨宝,将“不做假账”四个字赠送给师生。
朱镕基的题词数量屈指可数,除了不做假账的题词外,还在其他场合有四次“破戒”。
这四次题词各自都有哪些内容呢?
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于1989年,参加了一场中日书法交流活动。
在现场日本友人的一再恳切要求下,朱镕基盛情难却,挥笔题写了四个正气凛然的大字:“清正廉明”。
旁边附着四个小字:“录以自勉”。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一个人品行的好坏往往体现在他的字上面。
这句话放在朱镕基总理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
这副“清正廉明”作品苍劲雄浑,大气磅礴,力透纸背,具大巧若拙之妙。
不沾不污、不拖泥带水,正如他清廉为官的品格一般。
据朱镕基后来回忆所说,这四个字是自己一生的座右铭,“我总是以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我还做得不够。”

朱镕基总理不仅将“清正廉明”写在纸上、记在心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
纵观朱镕基的官场生涯,他始终牢记廉政古训,视“清正廉明”为座右铭,为做人的准则,并身体力行。
他曾在一次记者会上说过:“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

在任期间,他克己奉公,以身作则,不摆高官的架子。
外出时,他轻车简从,常常与随行人员一起吃自助餐,流露亲民的风格。
他作风务实、反对浮夸,曾经将带有他书法作品的纪念碑墙一次性拆卸掉。
正因为朱镕基时刻以清正廉明自勉,所以人们每每看到这四个字,都会感到一股刚劲的力量蓬勃而出。
焦点访谈这套节目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的,几十年来坚持用事实说话,调查揭露了一大批社会阴暗问题,敢于讲真话,反应底层人民的心声,由此获得了“焦青天”的美名。
这档监督类栏目,是朱镕基最喜欢的节目之一。
有一次,朱镕基在广西就餐过程中观看焦点访谈。
突然之间,他面沉如铁,停箸不食。电视里正在播放的,是山西水利渗灌工程弄虚作假案。
看完了节目,朱镕基脸色一沉,失去了胃口,将饭碗一推,低声说:“不吃了!”

当时节目的播出触及了一些根深蒂固的旧格局和利益,在社会上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作为舆论监督的坚定支持者,朱镕基为这档节目提供了一把“尚方宝剑”。
在1998年视察央视时,朱镕基亲自来到焦点访谈节目中心。
他面对面和制作组人员进行亲切交谈,对节目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大加称赞,鼓励大家把政府的毛病揭露出来,把老百姓的疾苦反应出来。
他在视察中,风趣地说:
“自己不敢百分百说是最热情的,至少也是很热情的观众,你们哪一天找出我的毛病,来采访我,我一定接受批评,改正自己的错误。”

当时,台里的领导孙玉胜等人提出,希望朱镕基能够为这档节目题词。
他便向主持人敬一丹商量,看能否尽量争取到。
敬一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瞅准时机找到间隙向总理提出请求。
敬一丹说:“总理,现在您看到的这些记者,只是我们《焦点访谈》里很小的一部分。”
朱镕基:“你们那么多人啊?”
敬一丹说:“是啊,节目制作组有不少年轻同事都想和您交流,但最近出差回不来,您能不能给他们留句话?”
旁边的随行人员提醒敬一丹说:“不要请总理题辞。”
敬一丹赶紧说:“不是题辞,是给我们年轻记者留句话。”
朱镕基听到这样的解释,开心地笑了。
在一片安静的演播室里,朱镕基总理毫不犹豫地拿起了一支签字笔,在桌上试了试后,从容地在留下了四句短语:
“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写完,朱镕基笑着向大家说:这四句话并不是自己临时想出来的,早在前一天晚上,自己为了想这几个字。
为此,他“血压都升高了。”

朱镕基这次破例题词,无疑表明了他心里面对焦点访谈这档节目极其重视。
他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节目出现,帮助政府改进政策,进行广泛有力的监督。
铁面无私、雷厉风行只是朱镕基性格的一个侧面,在他身上也有敬重前辈、感恩贵人的温情一面。

李富春同志诞辰100周年的座谈会,在2000年举办。
朱镕基在座谈会上,哽咽地说:“一直到今天,我始终不能忘怀那些日子……我始终把富春同志作为我的前辈……”
作为人生中第一个打交道的高层领导,李富春在朱镕基工作成长的道路上如同一盏明灯,指明了他进步的方向。
当时,20出头的朱镕基被分配到国家计委工作时,李富春正好在计委主任一职上。
朱镕基回忆,自己那时刚参加工作,对自己未知的领域感到如饥似渴,对前辈们的心得教诲洗耳恭听。
每次参加李富春同志主持的会议,尤其是涉及到一五计划的工作方针和国家经济的看法,他都拼命将笔记记下来,烂熟于心。
这段经历,让朱镕基的眼界经验有了大踏步的提升,为日后主持国家经济工作做了良好的准备。
后来朱镕基回忆起这段往事,总是忍不住动情。
在100周年座谈会上,朱镕基要求脱稿演说,向老同志表达自己的敬意。
正当座谈会进入尾声时,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突然上前,向朱镕基提了一个不情之请。
“总理你好,我非常感谢刚刚说的那番话,我父亲如果九泉有知,一定倍感欣慰,想在这里请您为表现我父母的电影题写片名,好不好?”

正忙着拍照合影的朱镕基有点一愣,随后回过神来,毫不犹豫地问起了李特特:
“好,电影叫什么名字?”
李特特说,电影名叫《相伴永远》,现在正在拍摄。
在当天晚上,朱镕基的秘书很快便打电话回复李特特:
出于和李富春同志的深厚感情,总理答应这次题词,但是题词中不能有总理的名字。
于是,一个月后,一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便寄送到了李特特面前。
附着的一封信上,有这样几行字:
“遵嘱草书两幅,请予选用。书法拙劣,贻笑大方,聊表寸心”。
多年之后,李富春、 蔡畅夫妇的雕像在湖南双峰县落下。
在雕像的底座下面,“相伴永远”四个字正楷大字十分显眼。
路过的游客很少有人知道,这四个字是朱镕基总理所题写。

朱镕基一行2002年5月来到浙江考察,途中前往有“江南第一豪宅”之称的胡雪岩故居参观。
参观过程中,胡雪岩故居的富丽堂皇、奢华气派令朱镕基等人感触颇深。
他一边听取着工作人员对胡雪岩生平的介绍,一边闲庭信步思索着历史的沧桑变幻,感慨着前人的兴衰成败。
清末商人胡雪岩的一生可以用跌宕起伏、盛极而衰来形容。
早年的胡雪岩贫贱出身,却以诚信为本,抓住机遇、积累人脉在乱世之中趁势崛起,并最终富可敌国,名震天下。

可他成名后,却开始飘飘然忘乎所以。他淫乱腐化,头脑发胀,不仅修建了“江南第一豪宅”,还花巨资打造了一个藏污纳垢的“十三楼”,作为夜夜笙歌、声色犬马的场所。
每次玩腻了,就将买来的女子遣散,一次达数百人之多,比起皇帝的生活有过之而无不及。到最后,胡雪岩因为挥霍无度而遭人嫉恨,家道中落,也与此不无关系。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境遇,难免令人想起另一位相似的走私商犯——赖昌星。
赖昌星所修筑的”红楼”,成为了权钱交易的知名场所。
在朱镕基任内,他曾亲自督导以商人赖昌星为主犯的特大走私大案“远华案”,彻底铲除掉了盘踞在东南沿海的一颗贪腐巨瘤。
或许是有感于此,朱镕基提笔写下了70余字,言简意赅地这座豪宅地壮丽奢侈、胡雪岩的历史教训书于世人,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胡雪岩故居·……富坼王侯,财倾半壁。红顶商人骄奢淫糜,忘乎所以,可不戒呼……”

二十载春秋倏忽而过,来这所胡雪岩故居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少人是因为朱镕基的这幅题词慕名而来。
他们细细欣赏品味“造语工曲”之妙,思考解读作者寓义之深。
朱镕基的题词,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遭人遗忘,反而会愈发彰显其真诚质朴、铁面无私的人格魅力。
他的这些墨宝,将如警示之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铭记。
编辑:卢立进
责编:Thalia
天下什么武功最厉害?黄易小说十大神功排行
导语:说起黄易,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位香港武侠小说作家,其代表作品寻秦记、封神记以及大唐双龙传等等,看过的你们应该都爱不释手吧!这位受人爱戴的武侠作家为我们打造了不一样的江湖世界,接下来呢就由探秘志小编为大家揭秘黄易小说十大神功排行,感兴趣的不妨一往下看吧!黄易小说十大神功排行1、御尽万法根源智经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8:45:14000111939年,蒋因忌惮共产党,做出一重要决定,令毛泽东始料未及
皖南事变是国共合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抗日战争中,以皖南事变为分界线,此前,纵然在国民党深刻的怀疑心理下,两党之间矛盾不断,但终究算得上是比较“亲密”的一个时期。但是在皖南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几乎走向全面破裂。从西安事变到皖南事变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国民党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国共合作关系一步步推向决裂?我要新鲜事2023-06-03 09:19:090000古代的那些穷人 每天都在吃什么?(古代餐食)
古人需要根据自己种植的粮食来选择吃什么,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估计现在有很多人在日常吃东西的时候都会想到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并且也认为古代人吃的东西和我们现在的不会有太大的区别,甚至于古代没有那么多的科技,吃起来会更加健康一些,但其实古代的人并不能像我们现在这样经常大鱼大肉,还能荤素搭配。他们那个时候能够吃饱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古代的食物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3:42:150000汉奸商人李亨利:吃中国饭、砸中国锅,贷款也要支持反中乱港
2019年6月,对于香港居民而言是一段灰暗的日子,因为乱港分子蓄意制造骚乱,整个香港的社会秩序从这一时期开始陷入混乱。对此,很多大陆同胞和国外华侨都心痛不已,希望香港尽快恢复平静.然而,一个名叫李亨利的商人,却恨不得香港暴乱的这把火越烧越旺。他曾经还放言:“只要是对中国不利的事情,我都支持!”李亨利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为何要说出如此离经叛道的话?这还要先从李亨利的社会身份说起。我要新鲜事2023-05-22 20:29:490000十常侍是哪十个人 十常侍之乱是什么原因 (何进之乱)
十常侍指的是东汉时期操纵朝政的12个宦官,分别是:张让、夏云、赵忠、孙璋、郭胜、宋典、毕岚、段贵、栗嵩、高望、韩悝、张恭。十常侍之乱也被称为何进之乱让袁绍之乱。十常侍之乱的介绍:我要新鲜事2023-06-23 19:07:3900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