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重满抑汉”,八个文正都是汉臣,非朝廷不给,是旗人不够格
◑ 前言
在清朝,蒙满被视为统治阶级,享有特权和地位。然而,却奇怪的是,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获得“文正公”的封号。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想要深入了解为什么只有汉臣才能得到这一殊荣。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文正公”谥号并不仅仅是对官员的荣誉称号,更凸显了一个人的学识和才华。汉臣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通常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族的传承,拥有深厚的学识和才华。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在文官系统中脱颖而出,被授予“文正公”的尊号。
获此殊荣者仅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nai)八人。
让人颇觉意外的是,这八个“文正公”清一色都是汉臣,这对于奉行“重满抑汉”国策的清代而言,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那么,文正为何只有汉臣能获得,难不成满、蒙大臣中就无一人够格吗?

◑ 并非学历不行,而是品级不够
根据清代的谥法制度,只有翰林出身的官员才能被称为“文”。这不仅仅是最基本的学历要求,还有一个硬性规定,即只有二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以“文”开头。
然而,实际上给予谥号的要求比规定的还要严格,《清史稿》中有记载:“只有一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够请上级审批,二品以下的官员没有这个机会。”此外,还有一个惯例,“非翰林出身的官员不能以文谥号”。这说明,即使达到了二品的官阶,也未必能获得谥号,而且获得谥号也不一定以“文”字开头。整个清代,获得“文”的文官总人数只有四百多人,显然是非常罕见的。
满、蒙族的大臣大多是侍卫或世职入仕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文化水平都很一般,甚至有些人不识字。清代一共有二万多名进士,其中八旗进士只有1417人,相当于山西省排名第七的进士数量。需要注意的是,八旗进士的地位无法与汉族的进士相比。如果让他们和汉人一起参加同一份考卷,毫无疑问,八旗进士的数量可能都难以达到百人。从根本上讲,无论是文学修养还是考试成绩,满族进士与汉族进士相差甚远。
此外,能够成为翰林的八旗进士非常少,虽然没有具体的数字统计,但大体上也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尽管如此,少是少了一点,但至少八旗进士中还是有一些人有机会获得“文正”的称号。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凡是八旗进士如果没有被逼到走投无路,是不会选择科举这条出路的。而选择科举的这些八旗进士,基本上都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
不难发现,清代各朝有权势、位高人臣的八旗进士几乎不是进士出身。比如索额图、明珠、鄂尔泰、傅恒、和珅、阿桂、荣禄等人,要么是承袭了祖上的爵位,要么是靠侍卫的身份起家的。
这导致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有资格获得“文正”的八旗进士的官阶不够;而官阶够的八旗进士学历又不符合要求,这是八旗进士谥号不以“文”开头的重要原因之一。

◑ 颇有拉拢汉臣之意
在清代的统治者们一直宣称满汉一家的理念,但其实这只是一种华丽的幌子。在政治上,满、蒙旗人一直享有特权,不论是在京城还是外省,最重要的官职几乎都不会授予汉臣。
因为汉臣没有实权,所以自然也不会对满清的统治构成威胁。然而为了拉拢他们,赐予一些荣誉头衔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比如科举考试,在很久以来的规定中,一甲榜首通常不会是旗人(尽管有个蒙古旗人作为特例),而在二甲前五名中,一般也不会有旗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清代皇帝在玩花样,意味着告诉天下臣民,大清朝还是对汉人非常重视的。
与科举类似的还有给予谥号这一象征性的荣誉。虽然有没有谥号并不重要,但在满足旗人利益的前提下,赐予汉臣最高级别的文正谥号或其他以“文”字开头的谥号,将展现皇帝慈悲广泛的天恩。这种做法既能维护旗人的特权,又能显示统治者的威严与慈爱。

◑ 一般与帝师挂钩
在介绍文正公时,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曾国藩和刘统勋以外,其他八个文正公几乎都拥有过帝师的身份。在清代,为皇上当老师被视为臣子最高的荣誉,真的是难得一遇。虽然清代皇帝对汉臣持有戒备之心,但在教育皇子方面,却没有例外地偏向了汉臣。
满族和蒙古族的人也有担任皇子和皇帝老师的,只是他们所教的都是骑射和语言等技能,至于四书五经和儒家经典,还是要依靠博学的汉人。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满族人中确实出过一位大学者,他就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著名帝师徐元梦,但他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当然,担任帝师只是被赋予文正嘉号的附加条件。清代对文正的定义非常严格,在规定中,当符合予谥条件的大臣去世后,礼部就会拟定几个谥号呈给皇帝审定,最终由皇帝决定。同时,规定中还明确规定了“文正”的决定权不属于礼部,必须是皇帝亲自定夺。正如史书所说:“只有文正才不敢拟定,全凭皇帝特旨才行,而且必须是品学德业无愧的完人才能担任此职。”

“完人”就是文正谥号的准确定义,可以说这是非常严苛的条件,试问又有几人能够达到呢?当然,武职官员获得谥号的问题另当别论。武将获得高级别的谥号,前提就是“军功”,在这一点上,反而是满族人占据了优势地位,这并非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满族人较汉族人更有机会在战场上建立功勋。
东汉末年是四国公立,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
实际上,评判三国时代的标准并不仅仅在于“称帝”,而更应该以各个势力的实力作为评判标准。在魏蜀吴三大势力还没有正式称帝之前,三国时代的局面已经被大家所认可。因此,后世也出现了《三国志》这样的史书和《三国演义》这类小说,两者虽然都以那段时期的历史为基础,但它们所记载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三国演义》为了增加情节的趣味性,增加了很多不符合真实历史的事件,如“过五关斩六将”和“空城计”等。我要新鲜事2023-11-05 20:58:460000黄帝内经越看越可怕:内藏惊天秘密,越看越可怕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千年历史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书籍,其中《黄帝内经》算是其中比较经典的作品,在古代医学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最近有人读到《黄帝内经》发现里面的知识不止包括医学,还藏着其他学问,简直越看越可怕。下面跟随探物志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看《黄帝内经》的可怕之处。《黄帝内经》为何越看越可怕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3:52:140000泰姬为什么不断生孩子 泰姬不停生孩子原因是什么
泰姬是沙贾汗一生中很重要的女人,别的妃子在沙贾汗最落魄的时期离开了,只有泰姬一个人陪着沙贾汗。最后沙贾汗能够当上皇帝也是因为泰姬的父亲相助,当上皇帝之后沙贾汗就一直宠幸泰姬,也只能靠泰姬来传宗接代,所以泰姬一辈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孕期。一、泰姬和沙贾汗的爱情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0:32:3800031963年王震上将回乡,下令抓走弟弟的20多只鸭子,乡亲们掌声雷动
1963年秋,在湖南北盛区委大院的会场内,坐满了党员干部和老百姓,他们要在这里召开一场重要的会议。此次会议,更是有着一位重要的国家领导人出席,他就是开国上将王震。会上,王震将军仔细听取了党员干部的生产报告,以及当地的发展情况,随后,王震也发表了自己的讲话。王震首先对群众们的成就作出了鼓励,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他的讲话给了参会人员们极大的信心,大家也是干劲十足。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3:00:280000李广一生未封侯的原因是什么(政治考量)
在整个历史背景下,李广的家族背负着汉初的兴亡沉浮,他本人也因为一系列的军功和战绩而备受瞩目。然而,他最终未能获得封侯的待遇,这背后有着一系列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考量。一、家族遭遇悲剧李广的祖上是李信,曾祖李仲翔是汉征西将军。在刘邦北伐匈奴的过程中,李仲翔不幸战死,为了报仇,后来的李广便对匈奴怀有深仇。这场家族遭遇的悲剧成为李广一生的影响之一,也让他在后来对匈奴的战争中表现得更加英勇。我要新鲜事2024-01-08 21:32: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