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冒充考古家,“黑吃黑”盗走10件文物,转手卖了150万元
很多国人都对考古非常的感兴趣,毕竟考古的主要工作就是清理挖掘历史上的古墓,将墓中的文物取出。这文物可是古人的东西,包含了当时的各种奇珍异宝,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更可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因此地下文物时常遭到盗墓者的盗掘。大多数的盗墓者会选择在晚上偷偷的盗掘古墓,而有的盗墓者非常的嚣张,不仅在白天光明正大的盗掘,而且还冒充“考古家”。2014年,陕西盗墓头目“孟老大”就是用了这样的手段盗掘了10件珍贵文物。

没错,这“孟老大”就是2017年犯下重大盗墓案件,被誉为是“西北第一盗墓高手”之人。此盗墓者可以说是建国以来诸多著名盗墓者最“狡猾”的一个,从早期贩卖古钱币到被抓,自己从来不亲自下墓,而是在家或者古墓上方指挥盗墓活动。而且在陕西的地下文物界中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大哥,收购文物时只要是他看上的文物古董,他开价后,没人敢比“孟老大”开价高;毫不夸张的讲,“孟老大”给出的价格就是“市场价”。
这样说是有很多例子的,就如2011年,武某生转手“孟老大”的文物事件。武某生是甘肃人,从事盗墓违法活动多年,但挖出的文物没有销路,20年来都是靠“孟老大”转手。这一年他挖出了簋盆、爵杯、酒卮等5件西周青铜文物,其市场价值在百万之上。但“孟老大”说只给20万,武某生不愿意卖后拿到其他地方,但没有人敢超过20万,因为都知道这5件青铜孟老大已经过过眼了。除此之外,关于孟老大盗墓还有一件趣事,那就是冒充考古家。

2014年,西安古玩市场上出现了一批编钟,这编钟非常的精美,如果是考古出土的必定是一级文物级别以上。看到如此珍贵的古董出现在自己的地盘上,孟老大很是心动,他心动的不是这出现在市场上的编钟,而是编钟被盗掘出土的古墓。询问卖主后,“孟老大”得知编钟出土自狄寨原窦太后陵一带后。当天深夜就命收下带一批人马到现场,当盗墓者准备将文物盗掘成功时,他们集体打开手电筒,声称自己是陵园的巡查人员、是考古家;并且已经报警了。盗墓者看到这一幕后慌忙而逃,就这样,“孟老大”冒充的“考古队”成功吓跑了盗掘者。
随后,这“考古队”便不慌不急的从墓中清理文物,到了第二天,被村民发现也不紧张,毕竟自己是“考古家”。这座古墓中清理出土的文物都是青铜器,共有蟠虺纹编钟、青铜灯台等10件文物。文物被盗掘出土后就到了“孟老大”手里,孟老大研究一段时间后转手就将这一批文物出手,卖了150万元,至于帮其盗掘回文物的“李某”仅得了80万元。

2017年,随着“孟老大”及其团伙的落网,不少人认为“危害陕西、山西、河南一带古墓的盗墓者终于被清除了”。其实世人太乐观的原因是不知道“孟老大”的作案手段。根据其口供,和“孟老大”一样的人在陕西不少于7人,全国其他文物大省同样不少。他们不会亲自的盗墓,而是花钱请当地的村民挖,如果挖出有价值的东西就多给几万甚至数十万,如果没有挖出文物事先给的几千块定金也不会要回。试想一下,如此猖狂的盗墓活动,何时才能完全制止。
刻下诅咒的墓铭:隋唐王朝背后的故事,温情与迷信的交织!
在陕西西安梁家庄的一个工地上,施工队挖出了一块巨石,拦住了他们的脚步。大家走近一看,发现半截棺材露在了土中。为了防止夜长梦多,负责人马上拨打了考古队的电话。一小时后,专家组赶到现场,对墓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我要新鲜事2023-04-11 21:47:520001铠甲龙:欧洲小型剑龙科(体长4米/出土尾刺化石)
铠甲龙是一种剑龙科恐龙,诞生于1.6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体长可达4米,属于小型植食性恐龙的一种。第一批铠甲龙化石是在欧洲发现的,其中包含了一个尖刺化石,最初被认为是肩刺,但之后则发现它更可能来自尾巴。铠甲龙的体型铠甲龙体长只有4米,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仅排名413位,体型相当于现代的一头亚洲象,类似于爱氏甲龙、砂龙、南极甲龙、丘布特龙等恐龙的大小,算是剑龙科恐龙中的中等水平。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3:58:170000“宅兹中国”何尊解读的五大错误观点,将中国历史研究推进深渊!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因其铭文中的“宅兹中国”而闻名遐迩,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工程中,确立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为“最早的中国”及夏代中晚期都城的文献依据。因此,“宅兹中国”与青铜器何尊成为标榜河南洛阳“最早的中国”及二里头遗址夏代中晚期都城历史地位的救命稻草。我要新鲜事2023-10-01 18:09:430000曹芳芳:中原地区史前用玉特征与进程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0:56:420003西周三晋玉器之改制的前代玉器
出于某种目的或原因,将已经完工成形的玉器,改制成新器形的行为,在中国古代并不罕见。最著名的玉器改制,当属秦始皇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改为“传国玉玺”,据说“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篆书印文,出于李斯的手笔。当然,这里面传说的成分过重,经不起推敲,加之“和氏璧”与“传国玉玺”都没有传世,查无实证,只能“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当故事讲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54:5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