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瓷窑址考古的新进展——《淮北烈山窑址》读后
《淮北烈山窑址》是安徽省出版的第一部古代瓷窑址田野考古报告。本书出版不仅让业界及时了解安徽瓷窑址考古的最新成果,而且也将对安徽瓷窑址考古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淮北烈山窑址》(全二册)
编著: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淮北市文物局、淮北市博物馆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定价:1200元
安徽省内分布着隋唐宋元时期的瓷窑址众多,其中著名的是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的寿州窑,还有萧县的萧窑、繁昌县的繁昌窑、宣城的宣州窑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小窑口,如绩溪窑、泾县窑、界首窑等。安徽地处中国中东部,是属于古代文化交流的中间过渡地带,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多种文化交流交融的地区,古代瓷窑址文化面貌也具有此类过渡地带的特点,反映了南北制瓷技术交流的特征。因此,安徽瓷窑址考古工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安徽瓷窑址的考古工作一直未能开展起来,以往只有一些零星的田野调查、试掘,资料也发表得较少,研究更是不尽人意。
基于此,自2010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徽省内的瓷窑址有计划地开展了调查和发掘工作。2013年开始,重点对繁昌窑连续进行了考古发掘,已揭露出宋代龙窑3座及作坊等丰富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标本及支钉、匣钵等用具。之后,又陆续对萧县欧盘窑址、白土窑址以及淮南寿州窑进行了发掘,同样发现了窑炉、作坊等重要遗迹。同时,还重点对寿州窑、宣州窑、萧窑、繁昌窑等开展了细致调查,目前对全省古代瓷窑址的专项调查也在进行之中。这些调查和发掘工作,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使我们对安徽瓷窑址的面貌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为今后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培养造就了一支年轻的瓷窑址考古专业队伍。可以说,瓷窑址考古是近十年来安徽考古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弥补了以往的短板,使安徽考古工作走向更加全面均衡发展的轨道。
淮北烈山窑址是近年安徽瓷窑址考古的新发现。2017年9月在城市道路建设施工中发现该窑址,经过文物部门确认后,2018年初报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同年12月结束,并在淮北市召开了“淮北烈山窑址考古发现暨北瓷南传线路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对烈山窑的重要价值和发掘质量给予充分的肯定。淮北市做出原址保护的决定,道路改道修建,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
目前发掘的烈山窑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凡。
烈山窑址所在地在唐宋时期属宿州管辖,宿州还分布有萧县欧盘窑、白土寨窑、宿州曹村窑等,这些窑址与烈山窑自北向南一脉相承,属于一个大的制瓷体系,根据初步的研究成果,这个体系的制瓷技术应该是来自北方的生产技术。烈山窑生产的北宋白釉瓷器采用了覆烧技术,金元时期的涩圈支烧技术同样是来自于定窑的支烧方法。另外,烈山窑还生产宋三彩,出土大量烧造宋三彩的支钉、三叉支托、模具等,这是安徽省内首次确认兼烧宋三彩瓷窑址,出土的枕片和素胎建筑构件上多次发现带有“鞏縣”字样。
发现的窑炉为北方典型的马蹄形馒头窑。窑炉依山坡而建,建造技术较高,形体及装烧量较大。其中Y4窑室面积近24平方米,火膛大而深,窑炉总长度达12米。这在北宋北方瓷窑系统中应是最大体量的窑炉。燃料用木材,窑具丰富多样。除生产大量日用品之外,还发现高等级琉璃建筑构件,如黄釉琉璃印花大砖,在开封铁塔的宋代瓷砖上发现有“宿州土主吴靖”字样的这类砖。还发现有彩绘“公用”的青釉罐口沿残片、刻划有“丘大人”字样的瓷残片、彩绘文字“华严”“祐德观”“清净會”等瓷器,说明烈山窑生产的部分瓷器很可能是向高等级政府及寺院提供建筑材料,这也是烈山窑的一大特色!
综合考察,在北瓷南传的过程中北方白瓷对安徽省内窑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安徽地区制瓷技术的发展,而烈山窑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点。烈山窑址位于龙岱河东岸,通过濉河与大运河相连。安徽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贸易瓷器,其中就有烈山窑生产的产品,烈山窑生产的瓷器通过大运河行销各地。
《淮北烈山窑址》分上下两册,100多万字,线图500余幅,彩色照片2400余张。全面详实地展现了烈山窑的文化内涵。该报告有以下特点:
其一,报告遵循客观描述与研究成果分开编写的原则,按遗迹单位介绍出土遗物,把遗物还原到最初的发掘单位之中,让读者能够了解埋藏环境和遗迹遗物相互间关系,方便读者和研究者使用。
其二,采用多学科的科学技术,针对烈山窑的制瓷技术、胎釉成分配比、烧成温度、燃料来源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信息更丰富,方便读者和研究者更好认识烈山窑的面貌。
其三,本书对瓷器的研究主要观察胎、釉和遗留痕迹。报告采用全彩印刷,把所有品类的窑具、产品以全彩照片的形式公布出来,尤其是反映制瓷技术的遗物均采用特写的方式公布,图文并茂。与传统的书后图版的编排形式相比,更方便读者全方位地观察并全面了解烈山窑的制瓷工艺。作者和责任编辑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在《淮北烈山窑址》报告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提出来与作者讨论参考。有一些瓷器定名待商榷,比如“三彩瓷”称呼,三彩应属于低温釉陶系列,尚达不到瓷器标准;有一些钵形支具线图均为口部朝上,但其实际使用中有的是口部朝上,有的是朝下,需要更细致的处理,避免引起误读。总体瑕不掩瑜,无论从内容还是编辑印制而言,这都是一部质量上乘的田野考古报告。项目负责人陈超同志在完成烈山窑考古发掘之后,带领他的团队挤时间抓紧整理发掘资料,历经三年撰写完成了发掘报告。三年间陈超还承担了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淮南寿州窑遗址、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等大型考古发掘任务,十分繁忙,整理期间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是可想而知的。能够短时间内完成整理并出版,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效率值得鼓励和提倡。
执笔:宫希成
编辑 |张怡 实习编辑 | 黄雪芮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山东的蚩尤跟河南的黄帝打了一仗,咋成了苗族祖先?DNA不会骗人
蚩尤原本是和炎黄齐名的历史人物,然而,受到成王败寇的著史观影响,历代史书对蚩尤的评价和定位都存在一定的污名化,把蚩尤说成是不守天道、残暴无情的叛逆者。就连隔壁的日本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古代日本的宫廷中传承有九月结射仪式,对此,日本史书解释说是因为“蚩尤与黄帝争天下。蚩尤铜头铁身、战阪泉野、弓刃不能害其身……故岁首射其灵、以镇国家”。我要新鲜事2023-06-03 20:21:090002大清亡后格格们过得怎样有人一生未嫁有人摆地摊卖古董
伟大皇帝溥仪的心酸言辞,曾流露出一种被遗忘的悲伤,说自己如今要回家都需要买门票,这种感受让许多人深感同情。在清朝政府倒台后,溥仪并不是唯一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在故宫中,还有成千上万的皇宫贵族被赶了出来,其中包括许多清朝的格格们。这些格格们在历史洪流的冲击下,如同漂浮的浮萍,在乱世中坚强地存活下来,谱写出了各自悲喜交织的人生篇章。这些失去皇权庇护的女孩们过得如何呢?最美丽的格格为嫁姐夫开处女证我要新鲜事2023-06-11 20:42:030000“改革先锋”樊锦诗 为考古独守敦煌41年 新婚丈夫 我妥协了
敦煌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而在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着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樊锦诗。她在敦煌研究所工作了整整41年,为了保护文物甚至与新婚的丈夫分居19年,这种甘愿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樊锦诗和她的丈夫彭金章是大学同学,他们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认识了。当时大学还不能谈恋爱,但是彭金章一直默默地关心着樊锦诗,在她心里慢慢地也将自己的心给了这个默默对自己好的男人。我要新鲜事2023-05-13 03:38:580000老农床下找到的欠条 政府直接给了八万块(八路军欠条)
老农找到的欠条是八路军打给老百姓的。民间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上战场的士兵的身后都有50位后勤人员来供养,这绝对不是夸大其词,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拿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来举例子吧,民众为了支援解放军上前线打仗,就用小推车把一箱一箱的物资送往界线,如果说没有人民的支持,淮海战役也不可能赢得胜利。战争储备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9:57: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