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夏一体到九州攸同之考古学观察
夏时期,经历了一个由龙山时代方国林立、万邦自治到二里头王国统一中原、引领九州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在文化格局、生业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方面都有体现,整体呈现出夏时期“诸夏一体到九州攸同”的进程。本文试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这个历史过程简述如下。
1. 文化格局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山文化晚期:
龙山时代黄河流域“万邦林立”。至2200BC左右,一场突然的、严重的梅加拉亚期特大干冷气候事件袭来(Cohen, K.M.,etc, 2018[1])。北方的老虎山文化南下覆灭了晋南的陶寺文化(韩建业,2007[2]),中原地区龙山时代最辉煌的陶寺邦国衰落。海岱龙山文化延续大汶口文化西进的态势,推动了豫东的造律台类型的西进(李伯谦,1983[3];赵江运,2021[4])。南方的石家河文化则一直在单向袭扰中原。而西进受到客省庄文化阻挡的三里桥文化则掉头东侵,也剑指嵩洛地区(段天璟,2013[5];董霄雷,2020[6])。为应对各方势力纵横捭阖、逐鹿中原的变局,嵩洛地区的王湾三期文化选择了交好东西、攻伐南北的策略。向西,与三里桥文化及客省庄文化交好,三方交互的器物主要是饮食器、盛储器,炊煮器极少(袁飞勇,2020[7]),基于此,我们认为三方之间是和平的往来与联合关系。向东,联合亲近中原的造律台类型,造律台类型与王湾三期文化有许多共享的文化因素,如侧装高足鼎、圈足盘、刻槽盆、小口高领子瓮、平流鬶、覆碗形器盖等,有学者甚至将之与王湾三期文化归为同一种文化(袁飞勇,2020)。向南,王湾三期文化兵分东西两线联合东西两方南下攻伐并取代了石家河文化,使长江中游从此“纳入中原文化的系统”(王巍,2004[8])。向北,王湾三期文化与造律台类型及海岱龙山文化共同参与了海河流域的后岗二期文化的形成(袁飞勇,2020)。

图一 龙山文化时期西中东三方南下示意图
(据 韩建业《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图六二改绘)
“众星是仰北辰”的二里头文化时期:
王湾三期文化和造律台类型联合南下的同时,也在彼此间进行着整合。二者相互整合的产物即新砦二期遗存。新砦二期遗存形成后取代了王湾三期文化,并继续向南施加影响(张海,2021[9])。新砦二期遗存的发展催生了二里头文化的异军突起,又被称为二里头文化的孕育期(王立新2020[10])。二里头文化崛起后迅速成为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赵海涛、许宏,2019[11])。二里头文化兼收并蓄四方文化因素的同时(许宏,2009[12]),也在向四面八方辐射影响(崔宗亮,2011[13])。二里头文化向南扩张,将长江以北的中游地区纳入文化势力范围(张昌平,2006[14]),并进一步向鄂南、湖南、赣鄱地区施加影响(向桃初,2011[15]);向东南的扩张影响了江淮的斗鸡台文化(杜金鹏,1991[16])的进程和太湖的马桥文化的面貌(向桃初,2011),并将一些文化因素传播至华南甚至越南;向西南进入成都平原和峡江地区,催生了三星堆文化(向桃初,2005[17])和朝天嘴文化(于孟洲,2010[18])。二里头文化向北对豫北冀南的下七垣文化产生强烈影响(李伯谦,1991[19]),推动下七垣文化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张渭莲,2007[20]);向西北影响了晋中的白燕文化的面貌(蒋刚,2009[21]);向东北对夏家店下层文化产生强烈影响(杜金鹏,1995[22])。二里头文化向西渗透到了关中东部(张天恩,2000[23]),并将文化影响力扩散到甘青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之中。不过,二里头文化向东扩张至豫东时,则遭到岳石文化的抵制,使二里头文化并没有渗透至海岱地区(郭明辉,2020[24])。

图二 二里头文化时期文化格局
(引自 韩建业《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图七二)
2.生业经济
古代生业经济一般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其中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经济可具化为先民如何获取食物资源和管理家畜等方面。
禹州瓦店(陈相龙、方燕明等,2017[25])、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等遗址的材料表明,王湾三期文化核心聚落以粟作农业为主导,水稻的重要性也开始显现,家养动物有狗、猪、黄牛、绵羊,先民的食谱特征是C4(食粟)。余庄遗址当地先民的食谱则主要呈C3特征,植物浮选结果显示他们的主食可能是块茎。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先民则存在C4(食粟)和C3(稻或渔猎)两类比例不相上下的食谱特征(周立刚,2017[26])。这表明龙山文化晚期不同区域的核心聚落的生业模式有着明显差别。
新砦二期时,新砦遗址的农业结构和家养动物类型与王湾三期文化大致相同(袁靖,2016[27]),新发展是种植了小麦(赵志军,2007[28]),绵羊由放养转为人工圈养。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农业结构和家畜管理在继承前期的基础上持续发展,新增添了山羊和大中型鹿成为家养动物(李唯,2022夏文化论坛[29])。但二里头文化时期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李唯称之为“中心化和规范化”:二里头文化时期,仅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稻旱并重的农业结构(许宏、袁靖,2019[30]);而二里头文化的外围—漯河等地(李艳江等,2022[31])和二里头中心区的一般聚落(如洛阳皂角树遗址)仍以传统旱作农业为主导。二里头文化核心区相对漯河等外围区对家畜的管理方式更规范、圈养程度更高(李唯,2022夏文化论坛)。
3.社会结构
龙山文化晚期,中国境内传统核心区域的聚落数量普遍下降,只有中原和晋南没有明显衰落(张弛,2017[32])。进入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聚落数量也普遍下降,距离洛阳盆地越远、越有衰落的迹象(张弛,2017),而洛阳盆地一带聚落数量迅速回升(张海,2021[33]),在二里头文化二期时增量约320%(许宏、袁靖,2019[34])。聚落数量的激增反映了人群的快速聚集,结合二里头文化二期时二里头遗址开始兴建大型宫室和生产各种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现象(赵海涛,2020[35]),笔者推测,核心区人群快速聚合有可能与二里头王国强制征发甲兵力役有关。

图三 二里头遗址一期和二期布局示意图
(引自 赵海涛《二里头都邑聚落形态新识》图二、图三)
龙山文化晚期呈现的是多核心式聚落结构,禹州瓦店聚落、王城岗聚落、古城寨聚落、郝家台聚落、平粮台聚落均是地方核心,且均是建有城邑的大型聚落,在各自周围又有中型和小型聚落,共同构成多核心的三层聚落等级结构。这种多核心式结构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已崩坏,转变为以二里头遗址为单一核心的聚落结构。聚落等级方面,据分析,二里头文化核心区伊洛河流域内构建的是四层等级的聚落体系。上述现象表明,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文化时期,聚落结构由多核心向单一核心转变,体现了由多元一体到中原一统的历史趋势;聚落等级由三级聚落体系演变为四级聚落体系,表现出了更加复杂的聚落分层和社会组织结构。

图四 伊洛河流域二里头文化聚落结构图
(引自 刘莉、陈星灿《中国考古学 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图8.3)
综上所述,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格局由多方联合、攻伐外敌走向中心辐射、引领万邦,生业经济由各区各有差别走向“中心化和规范化”,社会结构则由多核心式的板块结构转变为单一核心式的圈层结构。结合“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左传·闵公元年》)和“九州攸同...四海会同”(《尚书·禹贡》)的记载,我们认为由夏早期(即龙山文化晚期)“诸夏一体”发展到夏中晚期(即二里头文化时期)“九州攸同”的历史过程,是清晰而明确的。
作者:马龙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富河沟门遗址
▲遗址概貌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乌尔吉木伦河东岸。面积约6万平方米。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350年左右。通过该遗址的发掘,确立了富河文化。这是从统称的“细石器文化”中划分出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一次重要工作。▲富河门沟遗址房址中部方形遗迹为灶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2:18:150002“三皇五帝”可疑?“黄帝不是华夏始祖”一说遭反疑古学者否定
【倪方六按】最近,国内史界疑古与反疑古学术倾向再起,对“华夏民族”,对“三皇五帝”,对“黄帝族籍”等传统的定案史观,史学界又出现的存在与不存在和一元与多元的争议。3月18日,我在“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公开了当下疑古派新军领袖、中国社会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锐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吴否定了传统的“三代”同源的史学观,质疑“黄帝一元”的说法是“统战史学模式”。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32:490000考古证实黄帝并非个体,那被杀的蚩尤又怎么解释?DNA解开谜团
中国古代的史官在写史立传时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喜欢把群体记忆或群体功绩归总到某一位具体的英雄人物身上,而为了让这些英雄人物显得有血有肉,甚至不惜杜撰“家世血缘”。炎黄尧舜就是“被杜撰英雄”的代表。《国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而尧、舜二帝又分别是是黄帝的玄孙和八世孙。这种人为杜撰出来的个体化人物,存在着诸多无法解释的漏洞。我要新鲜事2023-06-02 19:42:130000大眼鱼龙:海豚外形/一双大眼睛(长6米/阿根廷出土)
说到恐龙,要么二足,要么四足,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第一感官。其实在恐龙世界中,也有像鱼类的恐龙,比如今天要介绍的大眼鱼龙,它有海豚的外形,外加一双大眼睛,一起去认识看看。大眼鱼龙基本资料大眼鱼龙是一种南美洲的大型食肉恐龙,它体长6米,与宣汉龙、南方猎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312位,生活在距今约1亿6500万年-1亿4500万年前的晚侏罗世。大眼鱼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6:37:090001韩茂莉:何谓东西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一副对联寥寥两笔便将中国西北、东南大地的风光勾勒得传神入画。大约就在这副对联写就的那些年,地理学家胡焕庸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中国的东西之别,这就是“胡焕庸线”。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18: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