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山东一女士参观博物馆:这青铜器和我家盛米碗好像是一体的
1959年,山东青岛的张女士在博物馆参观时,被一件青铜器吸引。看着熟悉的颜色与造型,张女士忍不住地犯嘀咕:“这东西像是和我家盛米碗是一体的,连花纹都几乎一样。”

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张女士立马赶回家,证实之下才发现,家中的盛米碗竟是西周青铜器颂簋!
西周的青铜器凝聚了中国古人的智慧,距今年代久远所以现存的青铜器十分稀有。张女士家中的青铜器名为“颂簋”,是古代一位西周官员的物品。与张女士家将颂簋用来盛米一样,在西周时期,颂簋的主要用途也就是盛放食物。
但按照古人的文化底蕴,颂簋却又不只是盛放食物那样的简单。同时,它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礼器,多用于重大的宴会和祭祀场所。
古人对文物的划分十分严格,“簋为双,鼎为单”,颂簋其实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它的中心,另一部分则是它的“帽子”,也就是颂簋的盖子部分。博物馆中展览的,是颂簋的中心部分,张女士家中的则是颂簋的盖子部分。
那么,如此重要的青铜器具为何会一分为二散落各处?张女士家又是如何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得到了颂簋的盖子?

颂簋是山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但所展出的颂簋并不完整也是博物馆的一大遗憾。为了找到颂簋的另一部分,博物馆也花费了不少心血,但仍旧没有得到可靠消息。说起颂簋的“近代史”不得不提到山东的一位大户人家。
山东省黄县的丁氏家族,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家族,丁树桢就是出于此也是早期颂簋的持有人。丁树桢是山东首富,当铺生意遍布大江南北。见过无数珍宝的丁树桢,单单对青铜器兴趣深厚,家中青铜器具居多,但最得丁树桢喜爱的还是颂簋。
本以为丁家家大业大,定能将这样的宝贝传承下去。可时局动荡,抗日战争爆发后,丁家家道中落。经济上的不足引起手足争端,丁家两兄弟都想继承丁树桢的颂簋,毕竟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就这样,两兄弟为了颂簋闹得不可开交,甚至不惜大打出手,谁也不肯让着谁。最后,只得请出族中老族长出面主持公道。老族长言:“这颂簋的两部分,就像丁家两兄弟。即可独立存在,也可合二为一。如今只管一人拿一部分去,切莫为此伤了兄弟情谊。”

如此,两兄弟才放下争执各退一步。由于战争原因,丁家也只能四处逃躲。为了更好的保护青铜器,持有颂簋中心部分的丁家人决定将它捐给黄县古物委员会,让国家来保护文物。
1954年,山东博物馆建立,颂簋的中心部分自然而然转入了博物馆。那么,如此重要的颂簋盖子怎么会出现在张女士的家中?张女士与丁家又有什么关系?
得知自家盛米碗真是青铜器时,张女士自己也大吃一惊。想不到自己十几年用的盛米碗,这样的价值连城。当被专家询问颂簋盖子如何而来之时,张女士坦言道,自己的丈夫就姓“丁”,这其中可能有些许联系。
原来,张女士的丈夫就是丁家的后代。如此重要的青铜器在他们手里,也就说得通了。只是张女士的丈夫也没有想到,这个“不起眼”的日常用品,就是祖上的宝贝。

得知颂簋背后的渊源,张女士和丈夫决定,将颂簋的盖子部分捐赠给博物馆,让颂簋成为完整的一部分。他们坚信,只有国家才能更好的保护好文物。张女士和她丈夫的行为,值得点赞,同时也激发了许多国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在博物馆收入颂簋盖子后,专家对颂簋进行了进一步的考究。在颂簋的盖子上发现了西周铭文,这对西周文化的发掘又前进了一步。
通过铭文,专家了解到颂簋并不是“颂”类唯一的文物,它是“颂”类青铜器中的一件。其他还有两件分别为“颂鼎”和“颂壶”。经专家考证,“颂鼎、颂壶、颂簋”都是出自西周名为颂的官员之手。
颂研制出这三种青铜器,一方面是为了答谢周天子的册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颂家能够流芳百世。但随着历史大潮流的发展,颂家也逐渐淹没在洪流之中。幸运的是,蕴含古人智慧和文化的青铜器还能被考究,这让现代的我们,也能了解和体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
铠甲龙:欧洲小型剑龙科(体长4米/出土尾刺化石)
铠甲龙是一种剑龙科恐龙,诞生于1.6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体长可达4米,属于小型植食性恐龙的一种。第一批铠甲龙化石是在欧洲发现的,其中包含了一个尖刺化石,最初被认为是肩刺,但之后则发现它更可能来自尾巴。铠甲龙的体型铠甲龙体长只有4米,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仅排名413位,体型相当于现代的一头亚洲象,类似于爱氏甲龙、砂龙、南极甲龙、丘布特龙等恐龙的大小,算是剑龙科恐龙中的中等水平。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3:58:170000李零:《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自序——从打扑克说起
“我们的经典”,这是最后一本。距离上一本,已经一年多。去年,我一直在编老师的书:《张政烺论易丛稿》。(1)我必须把这本书编出来,才能写自己的书。2005年,老师去世后,师母把一个大纸盒交给我,里面放着老师当年在沙滩红楼整理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的遗稿,命我整理。0000古埃及男女都喜欢剃掉真发戴假发,为什么?竟然有难言之隐
古埃及人的假发本文作者倪方六张珍朝鲜曾把女人的秀发当土特产出口中国,说明中国古人,具体说是中国女生对发制品消费很有兴趣。其实,不只中国古人如此,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都有戴发套的消费倾向,有的地方甚至比中国古人更为讲究,比如埃及。图:古埃及壁画,图上的男女都戴着假发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2:35:040001先秦时曾规定,收税须当众把钱放进罐中
古代有偷漏税现象吗?本文作者倪方六这两天,影视圈涉偷漏税话题备受关注。国家税务总局已责成江苏等地税务机关依法开展调查核实,加大征管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古代偷漏税,如何查处?古人称偷漏税为“匿税”,对匿税行为的惩处称作“罚课”或“罚赋”;官府鼓励社会举报偷漏税行为,一经查实,“于没物内一半付告人充赏”。本周四我《北京晚报》专栏“一方钩沉”,谈的就是这方面的话题。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2:14:150000汉代有翼仙兽:从多样的形像到新创的典范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44: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