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良渚文化晚期临海遗址的考古成果——上海奉贤柘林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的阶段性收获
柘林遗址地处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南部,杭州湾北岸,位于距今约5000年的冈身遗迹最南端,海拔高度约4.1米(图1)。1973年开挖河道时发现;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2017-2018年,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地下文物埋藏区考古勘探,探明柘林遗址现存主体文化堆积约3万平方米,初步确认柘林遗址是一处良渚文化时期临海小型聚落(图2)。


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从崧泽到良渚”课题规划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上海博物馆主持,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参与,于2018年、2020年连续两次对柘林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456平方米。旨在通过发掘确认上海地区良渚文化时期不同等级聚落的性质,进而为探究上海地区史前聚落形态以及不同等级聚落之间社会关系提供研究材料。
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21座,灰坑59个,灰沟6条,柱洞群2处等遗迹,出土文物近400件,其遗存主体时代为良渚文化晚期,兼有少量宋元时期遗存。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处良渚文化晚期墓地。
目前,墓地揭露部分出土墓葬20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统一,皆东偏南,葬式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仅发现1座二次葬。随葬品较为丰富,以陶器为主,有少量石器、玉器及骨器。从空间分布看,墓葬可分为东、西两组,其中西组墓葬16座,以东北—西南方向呈四排分布;东组墓葬4座,受晚期堆积的破坏,未见明显规律。根据墓葬随葬品形态及其器物组合判断,墓葬年代均为良渚文化晚期。现以几个墓葬举例:
M1,属西组墓葬。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09°,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图3)。经鉴定,墓主年龄在7~11岁,性别不详。随葬器物10件,有双鼻壶、陶杯、圈足盘、陶鼎等(图4-6)。墓长约2.1米,宽约0.82米,深约0.36米。




M9,属东组墓葬。东部遭现代堆积严重破坏,残存腿部以下部分。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13°(图7)。经鉴定,墓主疑似为男性,成年人。发现随葬器物50件,以陶器为大宗,器形有双鼻壶、圈足盘、陶罐等;石器有石斧、石钺、耘田器、石镞等;玉器有玉锥形器、玉环等;骨牙器有牙镞等(图8-10)。墓长约1.86米,宽约0.76米,深约0.1米。




M11,属西组墓葬。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15°,头向东,骨骼正反颠倒,疑似二次拾骨葬(图11)。墓主为女性,年龄在30~35岁。随葬器物16件,有双鼻壶、陶杯、陶盆、陶鼎、陶纺轮、玉坠饰、石钺等(图12、13)。在骨骼下方发现木质葬具痕迹,结合填土堆积分析,应存在箱式棺具。墓长约2.8米,宽约1.16米,深约0.68米。



M15,属西组墓葬。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03°,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图14)。墓主年龄和性别暂未鉴定,不详。

在骨骼和随葬品的下方发现木质葬具痕迹,葬具平铺,结合墓葬填土堆积分析,应该存在箱式棺。这也与随葬品的分布相呼应,随葬器物共计33件(图15),其中棺内随葬器物31件,以陶器为主,有双鼻壶、圈足盘、陶盆、陶尊、陶鼎等,另随葬有玉镯、玉坠饰以及骨链饰等(图16-18);棺外随葬器物2件,为石镞和陶罐。个别陶器有刻划符号,如陶尊底部刻划似水草纹等(图19-22)。墓长约3.1米,宽约1.32米,深约0.35米。








M19,属西组墓葬。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95°,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图23)。墓主年龄和性别暂未鉴定,不详。随葬器物24件,有双鼻壶、陶罐、陶鼎、玉璧、玉珠、石钺、石镰等(图24),其中石钺发现有木柄残迹,另在器物上发现有朱色痕迹。墓长约1.97米,宽约0.78米,深约0.32米。


M21,属西组墓葬。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95°,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图25)。墓主年龄和性别暂未鉴定,不详。随葬器物21件,有双鼻壶、圈足盘、陶鼎、陶罐、玉锥形器等(图26-28)。墓长约2.76米,宽约0.9米,深约0.36米。




M22,属西组墓葬。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97°,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图29)。墓主年龄和性别暂未鉴定,不详。随葬器物19件(图30),有双鼻壶、圈足盘、陶罐、陶鼎等(图31)。个别双鼻壶底部有刻划符号(图32)。墓长约2.86米,宽约0.9米,深约0.48米。该墓墓圹呈弧壁,且遗骨排列紧凑,尤其是上肢骨呈“X”分布,推测墓主可能被捆绑后放置弧形棺中入葬。




通过对墓地的发掘,基本了解墓地的营建过程及工艺。墓地坐落于冈身遗迹之上,先民利用冈身遗迹地势高亢的地理优势,堆填洼地,将相邻高地相连,形成一个大型高地,作为墓地使用。目前,已经揭露墓地的东南部,墓地东侧利用冈身高地西高东低的自然地势作为边界,南界以人工开挖的灰沟,与东部低地相连,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墓地区域,面积超400平方米。发掘结果显示,该墓地使用时期较长,至少存在一次向东北方向的扩建行为,东组的4座墓葬即位于墓地扩建部分。
此外,台风等风暴事件痕迹的发现,显示该地区不断承受着海陆变迁的影响。柘林遗址所在的冈身遗迹与马桥遗址、江海遗址等应处于同一条冈身之上,可能属于竹冈的一部分,它们是构筑上海距今约5000年早期海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两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柘林遗址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收获。利用冈身高地专门埋葬东西向墓葬的墓地,在上海地区属于首次发现,墓向不同于上海地区以往的考古发现,与宁波地区、浙南、苏中等良渚文化边缘区的墓向较为相似。同时,墓葬随葬品以双鼻壶、圈足盘、陶鼎为基本组合,尤其是随葬丰富的双鼻壶,与以福泉山遗址为中心的太湖流域以东的随葬传统一致。
总体来说,柘林遗址作为环太湖流域东部地区一处临海小型聚落遗址,地处古海岸线之上。目前发现的墓葬排列有序,人骨保存较好,且随葬品较丰富,为良渚文化聚落结构、社会形态等研究增添了新材料。尤其是体质人类学、古病理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并已公开发表(详见《南方文物》2021年第6期)。此外,冈身遗迹及风暴事件痕迹的发现,为我们探讨良渚文化晚期的聚落选址、人地关系及古环境等研究提供了良好素材。
(柘林遗址考古队 执笔:郑秀文、黄翔)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谢雨檬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马拉维龙:非洲巨型蜥脚类恐龙(最长16米/全身长鳞甲)
马拉维龙是一种泰坦巨龙类下的岩盔龙类恐龙,诞生于1.12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的阿普特朗时期,体长可达10.5-16米,体重则达到了10吨左右,属于巨型恐龙的一种,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其他泰坦巨龙类恐龙的脖子更短,并且它的全身都长满了小片鳞甲。马拉维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8:41:360001楚国为何未能统一中国,而是秦灭六国?这件文物透露出真相
鄂君启主人之谜本文作者倪方六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我聊过鄂君启节这件珍贵的楚国文物,那么鄂君启这个人和楚怀王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呢?这件文物的主人到底是谁?目前仍是谜,学术界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鄂君启节)中国国家博物馆介绍称:“启”,是鄂君之名。鄂君启,字子皙,是战国时期楚怀王之子。说起此人,人们对他最深的印象并非其政治才能有多么出色,而是他流传于世的美貌。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47:350000海外国宝:蒋人和:天龙山石窟和造像—历史照片与新图像技术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16:210001甲骨文上的“土族”:商朝一个特别的死敌 或是禹夏的后代
中国古代历史是一部多民族融合的史诗,各个部族在大江南北、黄河内外分散生活,最终融合形成了汉族。然而,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有一个名为“土族”的特殊部族,他们勇猛无比,曾是商朝的死敌。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这个“土族”很有可能是大禹时代的后代,这一发现或将揭示大禹与夏朝之间的关键联系。一、商朝的武丁征服了土方我要新鲜事2023-09-26 20:23:310000湖北男子查到古墓群 种庄稼掩饰(盗墓贼)
湖北男子查找到古墓想要盗墓被警方破获。虽然盗墓贼这个行当在如今已经几乎销声匿迹,主要是因为我国对于文物保护有着非常多的举措,不过还有一些人想要通过倒卖文物来赚钱,比如说在之前湖北的一个男子就在古籍上发现距离自己家不远的一个地方就有着一座墓葬,而他在实地勘察之后确实发现这个地方是一座不小的墓葬。于是就将这块地租赁下来,并且在上面种满庄稼,掩饰自己即将要盗墓的企图。盗墓贼我要新鲜事2023-08-26 17:09:2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