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良渚文化晚期临海遗址的考古成果——上海奉贤柘林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的阶段性收获
柘林遗址地处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南部,杭州湾北岸,位于距今约5000年的冈身遗迹最南端,海拔高度约4.1米(图1)。1973年开挖河道时发现;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2017-2018年,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地下文物埋藏区考古勘探,探明柘林遗址现存主体文化堆积约3万平方米,初步确认柘林遗址是一处良渚文化时期临海小型聚落(图2)。


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从崧泽到良渚”课题规划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上海博物馆主持,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参与,于2018年、2020年连续两次对柘林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456平方米。旨在通过发掘确认上海地区良渚文化时期不同等级聚落的性质,进而为探究上海地区史前聚落形态以及不同等级聚落之间社会关系提供研究材料。
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21座,灰坑59个,灰沟6条,柱洞群2处等遗迹,出土文物近400件,其遗存主体时代为良渚文化晚期,兼有少量宋元时期遗存。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处良渚文化晚期墓地。
目前,墓地揭露部分出土墓葬20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统一,皆东偏南,葬式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仅发现1座二次葬。随葬品较为丰富,以陶器为主,有少量石器、玉器及骨器。从空间分布看,墓葬可分为东、西两组,其中西组墓葬16座,以东北—西南方向呈四排分布;东组墓葬4座,受晚期堆积的破坏,未见明显规律。根据墓葬随葬品形态及其器物组合判断,墓葬年代均为良渚文化晚期。现以几个墓葬举例:
M1,属西组墓葬。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09°,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图3)。经鉴定,墓主年龄在7~11岁,性别不详。随葬器物10件,有双鼻壶、陶杯、圈足盘、陶鼎等(图4-6)。墓长约2.1米,宽约0.82米,深约0.36米。




M9,属东组墓葬。东部遭现代堆积严重破坏,残存腿部以下部分。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13°(图7)。经鉴定,墓主疑似为男性,成年人。发现随葬器物50件,以陶器为大宗,器形有双鼻壶、圈足盘、陶罐等;石器有石斧、石钺、耘田器、石镞等;玉器有玉锥形器、玉环等;骨牙器有牙镞等(图8-10)。墓长约1.86米,宽约0.76米,深约0.1米。




M11,属西组墓葬。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15°,头向东,骨骼正反颠倒,疑似二次拾骨葬(图11)。墓主为女性,年龄在30~35岁。随葬器物16件,有双鼻壶、陶杯、陶盆、陶鼎、陶纺轮、玉坠饰、石钺等(图12、13)。在骨骼下方发现木质葬具痕迹,结合填土堆积分析,应存在箱式棺具。墓长约2.8米,宽约1.16米,深约0.68米。



M15,属西组墓葬。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03°,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图14)。墓主年龄和性别暂未鉴定,不详。

在骨骼和随葬品的下方发现木质葬具痕迹,葬具平铺,结合墓葬填土堆积分析,应该存在箱式棺。这也与随葬品的分布相呼应,随葬器物共计33件(图15),其中棺内随葬器物31件,以陶器为主,有双鼻壶、圈足盘、陶盆、陶尊、陶鼎等,另随葬有玉镯、玉坠饰以及骨链饰等(图16-18);棺外随葬器物2件,为石镞和陶罐。个别陶器有刻划符号,如陶尊底部刻划似水草纹等(图19-22)。墓长约3.1米,宽约1.32米,深约0.35米。








M19,属西组墓葬。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95°,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图23)。墓主年龄和性别暂未鉴定,不详。随葬器物24件,有双鼻壶、陶罐、陶鼎、玉璧、玉珠、石钺、石镰等(图24),其中石钺发现有木柄残迹,另在器物上发现有朱色痕迹。墓长约1.97米,宽约0.78米,深约0.32米。


M21,属西组墓葬。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95°,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图25)。墓主年龄和性别暂未鉴定,不详。随葬器物21件,有双鼻壶、圈足盘、陶鼎、陶罐、玉锥形器等(图26-28)。墓长约2.76米,宽约0.9米,深约0.36米。




M22,属西组墓葬。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97°,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图29)。墓主年龄和性别暂未鉴定,不详。随葬器物19件(图30),有双鼻壶、圈足盘、陶罐、陶鼎等(图31)。个别双鼻壶底部有刻划符号(图32)。墓长约2.86米,宽约0.9米,深约0.48米。该墓墓圹呈弧壁,且遗骨排列紧凑,尤其是上肢骨呈“X”分布,推测墓主可能被捆绑后放置弧形棺中入葬。




通过对墓地的发掘,基本了解墓地的营建过程及工艺。墓地坐落于冈身遗迹之上,先民利用冈身遗迹地势高亢的地理优势,堆填洼地,将相邻高地相连,形成一个大型高地,作为墓地使用。目前,已经揭露墓地的东南部,墓地东侧利用冈身高地西高东低的自然地势作为边界,南界以人工开挖的灰沟,与东部低地相连,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墓地区域,面积超400平方米。发掘结果显示,该墓地使用时期较长,至少存在一次向东北方向的扩建行为,东组的4座墓葬即位于墓地扩建部分。
此外,台风等风暴事件痕迹的发现,显示该地区不断承受着海陆变迁的影响。柘林遗址所在的冈身遗迹与马桥遗址、江海遗址等应处于同一条冈身之上,可能属于竹冈的一部分,它们是构筑上海距今约5000年早期海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两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柘林遗址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收获。利用冈身高地专门埋葬东西向墓葬的墓地,在上海地区属于首次发现,墓向不同于上海地区以往的考古发现,与宁波地区、浙南、苏中等良渚文化边缘区的墓向较为相似。同时,墓葬随葬品以双鼻壶、圈足盘、陶鼎为基本组合,尤其是随葬丰富的双鼻壶,与以福泉山遗址为中心的太湖流域以东的随葬传统一致。
总体来说,柘林遗址作为环太湖流域东部地区一处临海小型聚落遗址,地处古海岸线之上。目前发现的墓葬排列有序,人骨保存较好,且随葬品较丰富,为良渚文化聚落结构、社会形态等研究增添了新材料。尤其是体质人类学、古病理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并已公开发表(详见《南方文物》2021年第6期)。此外,冈身遗迹及风暴事件痕迹的发现,为我们探讨良渚文化晚期的聚落选址、人地关系及古环境等研究提供了良好素材。
(柘林遗址考古队 执笔:郑秀文、黄翔)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谢雨檬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吃这么多年饭,你知道筷子为何叫“筷子”?啥人最早叫“筷子”?
古人用筷子的讲究?本文作者倪方六中国人是何时开始使用筷子的?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便开始使用筷子了。小时开始学用筷子吃饭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16:430001都说安阳发现那个是假的,那真的曹操墓到底在哪?民间有7种说法
曹操墓真身葬地之谜本文作者倪方六曹操墓在哪?请别说那个炒得沸沸扬扬的河南安阳西高穴墓葬,虽然对外称是“曹操高陵”,其实圈内大都不认可的,争议和质疑不断,已成一个考古笑话。(安阳西高穴“曹操墓考古”现场)那么,真的曹操墓到底在哪?对于曹操墓的问题,在唐朝及以前,应该不是问题。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55:480000俗话说,“人点蜡,鬼吹灯”,考古人员在盗墓现场真看到了这现象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本文作者倪方六俗话说,人点蜡,鬼吹灯。有部盗墓小说便以“鬼吹灯”为名,文学化地讲述了盗墓故事。真有此事么?“鬼吹灯”我没看到,但“人点蜡”确是存在的。这在现代考古中,不只一次看到过这种现场——盗墓现场出现了点过的蜡烛。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要说的被盗古墓现场,便看到了这现象。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59:150000荐书:《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
上世纪末,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说“中国”的概念经历了“三部曲”的发展过程:尧舜时代万邦林立,有一个不确定的中心,可说是“共识的中国”;到夏商周三代,由于方国的成熟与发展,出现了松散联邦式的王国,是为“理想的中国”;再到秦始皇统一大业和秦汉帝国的形成,才是“现实的中国”。由此可见,秦的统一使“中国”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要讲好中国的故事,就离不开秦。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01:010000考古发现一老年男墓主用多名妙龄女子殉葬,意外还不只这个
长子口墓发现的殉人本文作者倪方六我在五月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谈了河南鹿邑长子口墓葬的考古发掘情况。其实,关于这座西周贵族大墓,有许多谜团至今未能解开,虽然考古报告已公开表多年,但此后的实质性的研究并无多大进展,比如殉人的问题,研究就不是太深入。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2:02: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