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奋进的北京大学考古——历史时期考古
北大历史时期考古的起步与发展是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历程基本同步的。从1922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下设“考古学研究室”到1952年底在北大历史系创办新中国第一个考古专业,早年曾在北大从事考古活动的马衡、黄文弼、向达等先生,研究兴趣大多与历史时期考古相关。成立“古迹古物调查会”(后更名“考古学会”),倡导“用科学的方法调查、保存、研究中国过去人类之物质遗迹及遗物”,组织并参与两次西北科学考察团。早年的北大考古人自觉走出传统金石学的窠臼,不仅在历史时期考古领域进行了一些调查发掘方面的有益尝试,还在文物古迹保护、博物馆学科创设、历史时期考古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努力。

1939年,向达先生开始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招收“中西交通史”方向的研究生,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具有开创之功。阎文儒先生作为该方向的第一位研究生,曾到关中考察长安城,随向先生到河西地区参加汉唐遗迹的调查与发掘,后来专注于石窟艺术研究。宿白先生早年曾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担任助教并兼读考古研究生,和阎文儒先生一起整理洛阳唐宋墓志,参加雁北文物勘察团、东北考古发掘团,共同参与指导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本科生教学实习等工作,成为北大考古专业初创时期的重要师资力量。当时,苏秉琦先生出任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后来宿白先生担任考古教研室副主任,两位先生分别主讲历史时期考古的前、后段,初步创设了包括历史时期考古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的课程体系,并且在田野考古实习方面建立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对中国考古学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宿白先生编著的《白沙宋墓》,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出版的考古报告之一,其研究范式长期被学界奉为圭臬。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北大历史时期考古的师资队伍逐渐壮大,夏超雄、俞伟超、高崇文、权奎山等先生先后加入到历史时期考古的教学与研究团队。这一时期,北大师生参与了诸如北京东郊汉墓、怀柔秦汉墓、辽宁义县辽墓、河北唐山战国墓、河南禹县白沙水库工地战国至宋墓、洛阳烧沟汉墓、西安附近汉唐墓、武昌东吴至隋代墓、汉河南县城、唐洛阳城等的发掘或资料整理工作,还对大同云冈石窟、邯郸南北响堂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辽金古建筑、西藏佛教寺院等进行了调查测绘。在历史时期墓葬分期编年及丧葬制度研究、古代城市考古、古代建筑考古、佛教石窟寺考古等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各阶段考古讲义的编写,尤其是由俞伟超先生执笔的《战国秦汉考古(上)》、由宿白先生执笔的《三国—宋元考古》,初步构建了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框架体系,为其他高校考古专业的历史时期考古教学提供了范本。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考古专业为博士点,宿白先生被评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3年,考古系成立,宿白先生担任第一届系主任。到2000年北大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成立的二十余年里,马世长、晁华山、齐东方、赵化成、苏哲、秦大树、冯继仁、杨哲峰、李民举、林梅村、李崇峰、沈睿文等先后入职,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进一步壮大了历史时期考古的教学研究力量、拓展了专业领域。
这一时期,北大的中国考古学基础课逐渐完善,形成了按照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六大段分别进行的模式,其中属于历史时期考古的就占了一半。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历史时期考古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多样化,除了按照时段划分的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辽金元考古方向外,还逐渐增设了佛教(石窟寺)考古、陶瓷考古、中西文化交流考古(或称“丝绸之路考古”)、建筑考古等研究生培养方向。这一时期北大的田野考古教学,在本科生基础实习和毕业实习(又称“专题实习”,后取消)的基础上,以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为主导的专题实习逐渐增多。从实习内容上看,属于历史时期考古的主要侧重于陶瓷考古和石窟寺考古及中外文化交流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北大历史时期考古的优势项目和新的学科。
以1987年对河北磁县观台窑址的发掘为标志,由北京大学主持、参与的古代陶瓷窑址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已遍及河北、河南、四川、江西、浙江、福建、云南等众多地区,在宿白先生指导下摸索出一套完善的发掘与资料整理方法以及系统的研究理念。此外,还走出国门,到非洲东岸进行了系列的考古工作,使得“陶瓷考古”成为北大考古众多领域中的一个靓丽名片。
20世纪50至60年代,宿白先生在指导佛教考古教学实习时,便尝试将考古学方法应用于石窟寺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从理论上和方法上为中国石窟寺考古奠定了基础。在参加西藏文物调查的过程中,先生还对意义重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予以特别关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藏传佛教寺院的年代和历史文化价值。70年代,宿白先生还增设了“佛教考古”研究方向,先后招收了数名从事石窟寺考古的研究生,申请并承担了“中国石窟寺考古研究”等相关科研项目,还和国家文物局合作举办石窟考古专修班,有计划地选择典型石窟寺如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甘肃敦煌、麦积山、新疆克孜尔、宁夏须弥山、山西天龙山等进行勘查测绘、记录和研究,并率先引入了新的扫描技术进行信息获取,逐步建立了中国佛教石窟寺的时空框架,开启了宗教考古的新纪元。
进入21世纪以来,北大历史时期考古又引入了大量新鲜血液。新技术的运用日益普及,与科技考古的结合更加紧密,在专业领域和学科建设方面又有一系列新的拓展。尤其是2006年以来,历史时期考古教研室开始独立承担本科生田野考古教学实习,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目前正创设宁夏盐池标准化的实习基地,逐渐聚焦历史时期中小型城市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不断摸索历史时期考古的新方法。
总之,在重视历史时期的城市考古与陵墓制度研究、石窟寺考古、陶瓷考古、中外文化交流等传统领域的同时,历史时期考古还将进一步拓展视野,在民族考古、文明互鉴等重大课题上进行新的尝试,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历史时期考古的理论方法,更好地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而努力。
(作者:杨哲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宋奕璇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原栉龙:北美大型恐龙(长8米/长有低矮三角形冠饰)
原栉龙是一种鸟脚下目中的鸭嘴龙科恐龙,诞生于7700万年前-7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普遍可以达到8米,属于大型植食性恐龙之一,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着非常小且低矮的三角形头冠,第一批化石是在北美洲发现的。原栉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9:41:300000南京的明朝太监古墓 会不会是著名的郑和(太监古墓)
南京挖出了明代著名宦官墓墓主有可能是郑和。2010年南京郊外引起轩然大波。在包括媒体在内的民众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传闻就是我们南京博物馆考古部在祖南山发掘了郑和墓。如果是郑和墓,为什么考古学家要堵住墓志铭?就在考古学家想继续挖掘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所有人都震惊了。动物铭文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0:15:450000村民发现千年古墓 盗墓贼洗劫几乎全空 专家称留下一件堪称国宝
盗墓一直是一个不被人们所认同的行为,但是也有一些人却因为这份利益而冒着生命危险去从事这个行业。那么盗墓贼所应该具备哪些技能呢?挖掘盗洞、寻找墓穴和古董的鉴别,这似乎是盗墓贼的标配。但是真的所有盗墓贼都具备这种能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前些年在赤峰的一起盗墓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要新鲜事2023-04-26 20:37:48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大葆台汉墓
西汉晚期的两座大型木椁墓。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1974-1975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发掘。两墓东西并列。根据所出汉武帝至宣帝时的五铢钱、四乳四螭铜镜、漆器上“廿四年五月丙辰丞”的针刻记年,以及墓葬形制等考察,东边1号墓的墓主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的广阳顷王刘建;西边的2号墓,当为其妻之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55:5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