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新石器时代(二)
作者:活动办公室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送“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专题!
(专题文字内容根据申报材料整理)
上海青浦崧泽遗址
遗址简介
崧泽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文化遗址。1957年首次被发现,1960至1995年曾在此进行了四次科学的考古发掘,清理出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和居址遗迹以及陶器、石器和少量的骨、玉器,取得了重大的考古成果。最具历史意义的是,考古学家用“崧泽”将该遗址的中层文化命名为“崧泽文化”,这是上海地区第一个用本地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崧泽遗址是上海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周代至唐宋等时期文化堆积,考古出土大量遗物,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材料,被称为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
遗址先后发掘出土数量众多的陶器、原始瓷、石器制作场地等,此外另发掘清理数座墓葬,并发现崧泽文化墓葬“燎祭”土堆1处。崧泽遗址确立了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崧泽文化,这是太湖流域考古学文化圈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重要一环,对研究马家浜文化的去向、良渚文化的来源等问题提供了科学资料,同时,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太湖地区原始文化和上海史前史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开馆,集中展示崧泽遗址多年发掘成果。

崧泽遗址全景图

家猪陶塑

双层镂孔花瓣足陶壶

凿形足釜形陶鼎
主要发掘单位
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博物馆 等
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
黄宣佩、张明华、宋建、周丽娟、陈杰 等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
遗址简介
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的上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浦阳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调查,遗址被发现。2001年、2004年、2005、2006年进行四期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
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内涵分为下层、中层、上层三个阶段的遗存堆积。上山遗址下层,文化内涵新颖独特,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不同于长江下游地区以往发现的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通过考古发掘,从地层上证明了上山下层文化遗存早于跨湖桥文化遗存,因此它的年代早于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上山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005年在嵊州小黄山遗址发现了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存,进一步证明上山下层文化类型不是孤立的。两处遗址位于浙江西南部山区向浙东平原地区过渡的丘陵、河谷地带,同属于一种新颖的地域文化。专家们认为,这种新发现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命名为“上山文化”。在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的表面,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羼和大量的稻壳、稻叶,遗址还出土了稻米遗存。上山遗址发现了长江下游地区迄今最早的稻作遗存,对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上山文化遗址群是东亚地区人类从山地洞穴走出来、在河谷旷野实现农业定居并获得成功的最早实证,在钱塘江南域的广大区域,带来东亚农业革命的崭新气象,是稻作农业起源及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探索的重大突破。

打制石器

大口盆

石磨盘与石磨棒

遗址公园全景
主要发掘单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
蒋乐平、张农、李佑生、王书逊、郑建明 等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群
遗址简介
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是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为重建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历史打开了一扇最清晰的窗口。河姆渡遗址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最近距杭州湾和东海海岸30~40公里。主体位于宁绍地区东部姚江流域四明山脉北麓低丘与低海拔平原的过渡地带,总面积40000多平方米。遗址周围现代水稻田海拔仅2米左右,地下水位很高且常年比较稳定,并呈近中性或弱碱性。所以,遗址地下文化堆积大多处在海平面上下的埋藏深度,为有机质遗存创造了非常有利的保存环境。因此,当年发掘过程中出土的稻谷壳、橡子、树叶,还有不少动物骨头之类的先民生活遗物多呈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鲜活色泽和完好形态。
河姆渡遗址是宁绍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长江流域乃至整个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空前考古发现,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河姆渡遗址是国内外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文化遗产价值。2001至2014年又发现和发掘了河姆渡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田螺山聚落遗址。2013年河姆渡附近又发现中国最早、内涵最丰富的可确定是河姆渡文化主要来源的海洋文化遗址——井头山遗址。

1977年发掘现场

井头山遗址环境(南向北摄)

龟形刻纹陶盉

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

双鸟木雕羽冠
主要发掘单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
罗春华、许金耀、刘军、牟永抗、姚仲源、王海明、蒋乐平、孙国平 等
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
遗址简介
良渚遗址又称良渚遗址群或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和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镇。良渚遗址贯穿良渚文化始终,距今5300—4300年。
自2007年良渚古城发现和确认之后,经过10余年不间断的考古发掘、调查和勘探,对良渚古城的结构布局和格局演变有了一个基本认识:良渚古城城址区可分四重。整个城市系统的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显示良渚先民在规划古城之时视野之广阔。遗址先后发现不同阶段的良渚文化房址、成排分布的房屋台基以及石头盲沟组成的排水系统、神庙建筑基址、碳化稻谷堆积等遗迹。发掘出土玉器、石器、骨器等古代遗存。无论从其宏大的规模,还是从城市体系的复杂性及其建筑的工程量等而言,良渚古城都不亚于同时期的古埃及、苏美尔和哈拉帕文明;高等级的墓葬与玉礼器的发现也证实良渚时期甚至已经出现了统一的神灵信仰和森严的社会等级分化。
良渚遗址是同时期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都邑性遗址,规模宏大、要素齐全,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和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并于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填补我国无新石器时代和早期文明时代世界文化遗产的缺憾。
1994年,良渚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2008年又兴建了新的场馆并更名为良渚博物院。

C形盆地及其内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

瑶山祭坛及权贵墓地

玉琮王

玉钺王
主要发掘单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等
遗址发现者、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
施昕更、牟永抗、王明达、刘斌、王宁远 等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
遗址简介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遗址于1985年发现,先后历经12次发掘,总发掘面积约6000平方米,发现祭坛1处、墓葬68座、环壕2处、大型红烧土遗迹1处;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石器等珍贵文物1200多件。
凌家滩遗址的布局有明显的规划,根据目前的考古工作情况可以认为,遗址主要生活区、大型墓葬区各自独立,有内、外两条濠沟。其中内濠内濠以内是主要的生活区,属于典型的沿河而居的形态;内濠以北为大型墓葬区,处在岗地的最高点,以一处略呈方形的祭坛为核心,在祭坛之上和周边,分布着数十座墓葬,其中级别较高的大墓主要分布于祭坛南侧一线,随葬品以玉石器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玉器有人、龟、版、鹰、龙等。凌家滩手工业、农业比较发达,玉石器制造已出现切割、琢磨、钻孔、抛光等一整套技术,基本具备了后世玉器制造的绝大多数技术。水稻生产也较为发达。
凌家滩是中国史前制玉的第一个高峰,也是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期最大的超大型聚落,其考古实践是中国文明起源探索和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探索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节点。
2013年,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基于遗址的博物馆建设计划于2021年开工。

2013年石头圩发掘区全景(镜向0度,俯视)

凌家滩遗址全景(镜向北,航拍)

玉版

玉龟

玉鹰
主要发掘单位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
遗址发现者、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
万传仓、张敬国、吴卫红、张小雷 等
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
遗址简介
昙石山遗址位于闽江北岸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旁的小山上,是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发现最早,开展研究最多,积累资料最为丰富,也是唯一经过多次考古发掘的一处史前人类文化遗址。
遗址共出土各种陶器、石器、骨角器、贝器、玉器等重要文物数千件,此外,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墓葬、灰坑、陶窑、灶等重要遗迹以及陶片、贝壳及动物遗骸标本等,综合这些文化遗迹和遗物等考古资料,反映出该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海洋性文化特色。
1963年,考古学家将以昙石山遗址为代表的福建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命名为“昙石山文化”,这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早被命名、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之一,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它集中分布于闽江下游流域,延及东部沿海地区,并连接海峡两岸,对研究史前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史前航海术、闽台古文化渊源以及南岛语族的起源等都尤为关键,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1998年,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成立。

第六次考古发掘

贝铲

陶釜

主要发掘单位
华东文物工作队、福建文管会、厦门大学、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等
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
尹焕章、宋伯胤、林钊、曾凡、吕荣芳、叶文程、陈存洗、陈龙、林恭务 等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胁空鸟龙:非洲小型恐龙(最小0.3米/前肢有力会飞行)
胁空鸟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近鸟龙科恐龙,诞生于7000万年前-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最小体长仅仅只有30厘米左右,不过成年后普遍可达1-2米,属于迷你飞行恐龙的行列,第一批化石是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发现的。胁空鸟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0:48:110000古墓中的五岁新娘 解开皇族秘辛(古代冲喜)
坟墓中的五岁小姑娘是为了给失去的王子冲喜。众所周知,古代人在去世之后都会在墓穴中放很多的陪葬品,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陪葬品都成为了如今非常珍贵的文物了。古人除了在墓中放置陪葬品之外,那还有要求活人殉葬的制度,真的是让人感到心酸。工地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22 21:15:42000124个节气类型有异,古人为何认定这8个节气最重要?
最重要的节气是哪几个?本文作者倪方六中国的二十节气,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他影响了历朝历代的中国,直到今天仍是这样。可以说,除了儒学之外,还没有哪一个能有如果大的能量——小孩子最早知道的不是三字经,不是知乎者也,而是节气——过年了,放鞭炮了,有肉吃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19:530000何兆武:明末清初西学之再评价
一西学传入中国的历史应该以明末清初为其嚆矢。这场传播的媒介者是天主教(旧教)的传教士,全部来自西欧大陆。其后经历了“礼仪之争”而有一个较长的间断期,直到19世纪中叶,西学才二度传入中国。这第二度西学东来的媒介者主要是新教传教士,绝大多数来自英美两国,故其背景与上一次颇有不同。本文对第一次明末清初传来的西学尝试作一个历史的评价,至于第二度的西学东来则不属本文范围,拟俟诸异日再作评论。0000古代工匠艺人易绝种之谜,长期使用毒原料致精子质量下降?
原题:工艺失传是因匠人“绝种”么?本文作者倪方六有一种现象,大家可能都注明到了:古代留下了好多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但是其独门绝技却失传了,这就是俗话说的“绝种现象”。比如,商周青铜器制造技术,现代可以仿得很逼真,熔炉温度、模范都可以达到,都做得很好,就是铸不出原味儿。图:中国古代精美青铜器图:古代匠人工作场景(木匠)图:古代匠人工作场景(瓦匠)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28: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