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河北内丘邢窑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今起推出“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专题,敬请关注!
河北内丘邢窑遗址
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处、内丘县文物旅游局
项目负责人:王会民
邢窑是我国古代以烧制白瓷而著名的窑场,有“南青北白”的称谓。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被发现,目前在邢台市和市辖内丘、临城、邢台三县和石家庄市的高邑县发现隋、唐、五代、宋金、元等时期窑场遗址三十多处。二十多年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考古发掘共进行过三次,每次都有新的收获,邢窑研究也随着不断的发现走向广泛和深入。2012年是第三次发掘,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收获。发掘证明,内丘城关一带正是邢窑遗址的中心窑场,与史载相吻合。

2012年发掘地点位于内丘县城西关村南部,其南为胜利西路,东为中兴北大街,是原县粮贸大厦办公和生活区域。考古发掘工作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持,从5月到11月断续进行了半年多,完成10米×10米探方12个,发现窑炉11座、灰坑140座、灰沟6条、井34眼、墓葬22座,出土瓷器和窑具残片20万件(片)以上,完整和可复原器物约超过2000件,器物种类有砖、瓦、陶器、素烧器、三彩器、瓷器、铜器、铁器、骨器以及窑具等。



出土的11座窑炉成四组分布在发掘区内,其中一座为唐代,保存最差,其余为北朝-隋代。早期窑炉特点之一是多窑共用一个窑前工作坑,有上下用台阶,工作坑大小、形状、深浅不一;之二是窑体大小、深浅各不相同。灰坑有圆形、长方形、方形、不规则形几种,壁、底多不规则,大小、深浅不一。不同时期灰坑之间叠压、打破关系较多而复杂,废弃年代在北朝晚期到唐代。灰沟6条,其中东西向2条,南北向4条,有隋、唐、明清几个时期。其特点之一是长,有5条沟穿越发掘区;之二是不甚规则,宽窄、深浅不一。因为沟纵横在发掘区内,与不同时期的窑、坑、井、墓都发生了叠压、打破关系。井皆圆形,遍布发掘区,北半部较集中,历史上因塌方形成井口较多变形,井深距现地表5-6.3米不等,废弃年代从北朝到明清时期。墓葬以洞室墓为主,另有少量瓦棺和土坑墓。随葬品都很少,皆平民小墓,墓葬年代有北朝、唐、金、明清几个时期。






此次发掘出土遗物丰富,出土地点以窑前工作坑和灰坑、灰沟为主。北齐至隋初遗物以碗为大宗,另有钵、高足盘、瓶、罐、盆等,釉色以青和青中泛黄的为主,青中泛白的不多。窑具有大量的三角支钉、喇叭形窑柱和少量的筒形窑柱等,伴出有较多的砖、瓦、瓦当、陶盆、陶罐残片等。隋晚期瓷器明显的变化是青瓷、黄瓷、白瓷显著区分,黑瓷出现,化妆土普遍使用,伴出有更多的砖、瓦、瓦当、瓦当模子以及陶盆、陶罐等,还发现了三彩残片。唐代遗物种类更丰富,白瓷和细白瓷明显增多,出现较多的大型化器物,三彩片发现较多,也伴出有一些砖瓦残片和较多的陶盆、罐、瓮、缸、瓦当以及灰陶盘、炉、砚台、磨光黑陶盘等。






此次发掘突破性收获有四:
一是窑炉,年代早,是邢窑已发现窑炉中最早的几组;完整度高,窑门、火膛、窑床大部尚存,窑顶,窑壁、烟囱等也存在较多;布局模式罕见,多窑共用一个窑前工作坑,是研究早期邢窑窑炉开凿、布局和烧瓷行为的重要资料。
二是早期灰坑群和遗物,发现堆积有北朝时期遗物的灰坑约超过20个,遗物丰富,时代单纯,是历次发掘中首次批量出土的早期遗迹、遗物。
三是隋三彩的出土,是邢窑发现中的首次,胎色浅粉或白,火候较低,单色釉外壁绿色,内壁浅黄,两色釉为黄、绿,釉下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器型大致为碗、钵类。
四是发现了“高”“上”“大”三种刻款器物残片,字款皆刻划在器物底足外壁,字体大小不一,规整度一般,为邢窑刻款瓷器的研究增添了新内容。
另外比较重要的发现还有隋代废弃灰坑中较多的铁渣堆积,证明内丘城隋代冶铁工业存在的史实;唐代一灰坑中堆积有较多的素烧残片,为寻找三彩窑炉等提供了区域和思路;唐代废弃水井中多层密檐纪年石塔明器的出土,对邢窑瓷器的时代判定也是很有帮助的资料。
河北内丘邢窑遗址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裴安平:当代中国考古学学科重点的转移与考古学文化的整体研究
近年来,关于中国考古学未来发展的讨论已引起整个学科的瞩目,它表明这个学科正处在新的历史变化时期,并促使人们对现状进行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对未来进行积极的探索。一中国考古学史的简要回顾与当代学科重点的转移任何学科之所以能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相应的生命力与价值,都在于它有逐渐逼进学科终极目标的能力。0001皱褶龙:非洲大型恐龙(长7米/头顶长有鲜艳冠饰)
皱褶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阿贝力龙科恐龙,诞生于1亿年前-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体长普遍可以达到6.5-8米,属于大型恐龙的一种,它的头部长有非常多的鳞甲,根据化石上的孔洞可以判断它或许长有鲜艳冠饰,第一批化石是在非洲的尼日尔发现的。皱褶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0:44:500000新发现 | 北京密云地区发现西晋时期墓葬
2021年11月,北京市密云区季庄村村民在取土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座古墓葬,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墓葬临时编号M1。该墓未经盗扰,墓葬形制保存较好,因现场条件有限,并未对墓葬完全进行发掘,发掘工作结束后将其进行回填。墓葬清理过程中出土了一些时代特征明显的遗物,其年代初步推断应为西晋时期。M1出土陶猪M1出土铜弩机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44:450001瓜评十大考古:开封州桥遗址重现北宋东京梦华
#历史开讲#河南是目前我国入选全国十大考古项目最多的省份,虽然上有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下有郑州、洛阳这样强地级考古机构,夹在中间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着实憋屈了些。但是从省院依然发掘出不少大发现,比如去年的南阳黄山遗址,再比如今年的开封州桥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25:080000司母辛 武父乙——郑振香先生访谈录
郑振香先生近照学者简介:郑振香,女,1929年生,籍贯河北省东光县。1950——195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54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助教。1955年攻读研究生,师从尹达先生学习商周考古。1959年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5:58: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