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业:构建“丝绸之路学”的开创之作——《丝绸之路学》读后
“丝绸之路”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学科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学”还未真正建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赵丛苍教授素来注重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已经在丰富和完善科技考古学、军事考古学、医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方面有过贡献,新出版的《丝绸之路学》是他丰富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又一突破。

主编:赵丛苍
撰稿:赵丛苍、张朝、赵戈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ISBN:9787030597960
定价:138.00元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阐述了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情况。中国学者这方面的研究一开始是以“中西交通史”的名义出现,20世纪30年代开始有了“绸缎之路”“丝路”“贩丝之道”“丝绸路”等名称,五六十年代政府层面已经正式使用“丝绸之路”之名。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丝绸之路的研究开始繁荣,在当今国家提倡共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更是越来越热。可以说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是高度国际化的一门综合性学问,现在更是发展到包含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诸多方面,涉及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众多学科。因为其国际性、多学科性、综合性特点,所以丝绸之路相关研究和教学天然具有较大难度。如何进一步推进丝绸之路的研究和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高校开设与丝绸之路相关的课程,但未见以学科视野成体系的教材出现。教学科研实践是推动学科体系建立的有效途径,赵丛苍教授长期从事考古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立足西北,较早的关注了丝绸之路研究,20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主持丝路沿线新疆克孜尔吐尔、柴窝堡、哈密与吐鲁番烽燧、酒泉西河滩、礼县西山等多个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足迹遍布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中亚草原、南亚印巴等地区,具备丰富的考古学和丝绸之路教学和研究经验。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积累,终有《丝绸之路学》的出版。
《丝绸之路学》是以“丝绸之路学”命名的国内第一本丝绸之路研究的专门著作和教材,书中对丝绸之路学的内涵、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等进行全面阐述,初步建立起“丝绸之路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体系。虽然是一本教材型的专著,但也时时能见到作者的真知灼见,略举几处:
(1)认为“丝绸之路学”是以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强调其综合性,以与其他单学科、单角度研究区别。
(2)提出“丝绸之路学”在时间上包含先秦时期的早期丝绸之路、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以及当今的“一带一路”,空间上包含沙漠、海上、西南、草原、高原等,扩展了研究的时空范围。
(3)提出“丝绸之路学”应当是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仅人文学科就包含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哲学、宗教学、艺术学等,扩宽了研究领域。
(4)认为广义丝绸之路的实质是东西文明之间的交流,核心要素是“文明”,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地理学意义上的起止点,这是抓住了要领。
(5)认为目前丝绸之路研究存在“碎片化”现象,多半停留在“以图证史”“以物论物”的层次,罕见综合性的整合研究,这是看到了症结。此外还阐述了丝绸之路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丝绸之路的价值和传承,总结了当前丝绸之路研究机构和数字资源的相关情况。此书的面世,必然会为丝绸之路学的研究与学科成长产生推动作用。
诚然,每一本著作都不可能完美,作为“丝绸之路学”学科体系创建之作,则更难实现完美之境。比如,书中若能在现有考古学和历史学为主的内容基础上,再丰富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内容,并适当增添国外有关考古遗址及相关研究的成果,或许更能显出其应有的饱满。
总之,《丝绸之路学》作为一部敲门之作,若能籍此推动学界对于丝绸之路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视,催生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丝绸之路研究成果问世,那将是我们的热切期盼。
作者:韩建业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虢国太子墓中玉器受沁后,如何看懂其白化现象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21:330001翼椎龙:德国小型恐龙(长2米/仅发掘一块脊椎骨)
翼椎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腔骨龙超科恐龙,诞生于三叠纪末期,属于小型肉食恐龙,成年之后的体长也只有2米左右,因出土的一块翼状脊椎骨化石而得名,不过目前翼椎龙类还属于一个疑名属,甚至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原美颌龙的异名。翼椎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5:37:180000刘兴林: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的考古学观察
聚落(settlementpattern)在史前考古学研究中是指特定时间范围内同一文化中相邻的一批遗址,研究者关注的是其分布特点及组合关系。进入历史时期,聚或聚落既指人们的聚居方式,又指处于社会最基层的聚居单位和组织机构。本文侧重于它的居住形式方面,对于不同形式的聚居单位统称为聚落形态。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54:240001郭静云:殷商王族祭日与祖妣日名索隐
【编者按】干支纪时系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里刊发郭静云教授关于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源及其意义和背景的分析与观察。一共三篇,本文为第二篇,欢迎关注。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19:330000林向:三峡考古琐记
今年起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就要开始蓄水了,正当“告别三峡”的情愫挥之不去的时刻,去年年底笔者应邀去到云阳李家坝、明月坝,看我们四川大学考古系的考古工地;顺道去万州市区,看万州区博物馆;去忠县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13: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