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当嫘祖传说照进现实——山西夏县师村遗址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海报设计:曹秉进)
发掘单位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工作站
项目负责人 段天璟
运城盆地位于南流黄河东转之处,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之一。
师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南15公里,距盐湖7公里,地处中条山北麓青龙河故道的河曲地带,是晋南发现的内涵最丰富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

聚落面积约3.5万平方米。2019年—2021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在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师村遗址发掘总面积4626平方米,发现了距今6000年以上的石雕、陶制蚕蛹、夯土遗存等重要发现。


文化:呈现运城盆地仰韶时代早期遗存
向西阴文化转化的进程
师村遗址出土了丰富的仰韶时代早期的枣园文化晚期到东庄类型时期遗存和部分仰韶时代中期的西阴文化遗存。
师村遗址仰韶早期遗物以陶器为大宗,主要有罐、盆、钵、瓶等,可分为三期五段。经类型学比对,结合碳十四测年分析,师村遗址仰韶早期遗存绝对年代约为距今5900至6500年。

师村遗址还发现了部分属仰韶时代中期的西阴文化遗存。

此前,在运城盆地尚未系统发掘过仰韶时代早期遗存。师村遗址仰韶早期遗存的发掘,填补了运城盆地腹地仰韶时代遗存发现的空白。仰韶时代早期,运城盆地位于黄河流域半坡文化和后岗一期文化的强势影响形成的漩涡之中,激发了师村遗址土著文化的发展机制,呈现出多元的文化面貌,展现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从而向西阴文化转化。
这成为师村遗址仰韶早期聚落的文化背景。
聚落:揭示运城盆地仰韶时代早期的
重要聚落遗址
师村遗址的主要遗存为运城盆地仰韶时代早期的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
师村遗址仰韶早期聚落被土围墙(Q1、Q2)环绕,墙有外侧有台基等附属设施,围墙和台基外围有环壕。围墙内有房址和陶窑,围墙内外发现有墓葬和大量灰坑。

围墙形制规整,存在基槽,为人工挖槽填筑而成。
Q1早于Q2。Q1局部可见高于地表约20厘米的平夯版块,墙基槽内现存最多达10多层夯土;Q2夯土最多有30余层,为分段施工、逐层夯实而成。为研究仰韶早期夯土版筑工艺提供实物资料。

发现三个聚落入口,形态各异,揭示出连接入口的踩踏面。
Q2西北有一宽约6米的缺口,是聚落的1号入口, 并发现有类似“瓮城”的结构。

在Q1中段发现了聚落的2号入口,入口处有宽于其墙基的踩踏面(CT4),其上覆盖着碎陶片。3号入口位于Q2中段,发现有通向聚落内部的道路。

在聚落内,发现了二处作为地面式房屋基础的夯土台基。应为人工填平低洼后经夯筑而成。

在围墙Q1和1号入口类似“瓮城”结构的外侧,发现一处夯土基址。
TJ4为西北依靠Q2中段起建的一处建筑的基址,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长约21.4米,宽约11.8米。基址表面堆积为依次相连、人工夯打而成的夯土块。

在围墙和四号台基外围发现了环壕。
环壕已发掘部分宽约4米,深约3.5米。其东段与墙体走向基本平行,且与墙体保持约5米距离,西段向西南方向延伸。

发现了年代较早的偏洞室墓。
师村遗址仰韶早期墓葬有土坑竖穴墓(包括俯身直肢葬与叠肢二次葬等)、偏洞室墓与瓮棺葬等类。其中,偏洞室墓M84最为引人注目,墓主人头向南,墓向163°,头侧与左侧股骨外侧各有一洞室,左侧股骨外侧洞室前出土随葬品红陶钵。


发现了仰韶时代早期结构最完整的陶窑。
陶窑(Y6)是在断崖上横向掏出窑室和火膛而成,有窑室火眼、火膛、火门等结构。窑壁内侧有青色烧结面,故该窑可能使用时间较长且窑内烧造温度较高。

师村遗址的发掘揭示出了仰韶早期重要聚落的变迁。Q1起建于聚落形成之时,一、二号房址是聚落内最早的居址,居址边有陶窑,挖有排水沟,出现了灰坑等遗迹。继而修建的五号、六号台基成为了更多地面式的房址的基础,房址周边发现有瓮棺葬,聚落内可能用于排送水的灰沟不断增多。后来,在聚落外围挖掘出了环壕,同时,在Q1的外围起建Q2,并依托Q2修建起四号台基,围墙内外均发现有墓葬。
生业:探讨黄河中游仰韶早期先民
生业方式的重要线索
古环境分析显示,仰韶时代早期师村遗址的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遗址出土了蚌镰、石臼、石杵等收割与加工谷物的工具。可见,当时农业已有了初步发展。出土石球等遗物表明,狩猎采集或为生活物资的补充。
师村遗址出土了6枚仰韶早期的石制和陶制蚕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蚕蛹形象。如,石雕蚕蛹(H237:5),采用中条山地产的鲕状灰岩制成,使用螺旋状的弦纹,简洁地勾勒出蛹的头、腹和尾部,酷似家桑蚕。形态逼真、造型精美、工艺成熟,引人瞩目。

运城地区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1926年,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在夏县西阴村发掘出半枚碳化的蚕茧,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但难以确指其年代。
经实验室测试鉴定,师村遗址仰韶早期遗存中发现了一定比例的桑科花粉,很可能与先民们养蚕缫丝相关。同时,还发现了碳化黍和粟的种子。
师村遗址石雕蚕蛹意味着,距今6000年以前,黄河中游的先民们崇尚桑蚕,很可能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为我们探索后世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丝绸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夏县师村遗址的考古发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成就与重大贡献。





作者:段天璟 等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湖北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1:26:380000洛阳工地上发现古墓 出土了一壶升仙药(长生不老)
工地上发现的一个古墓里有一壶千年前的药物。2018年,河南洛阳的建筑工地上无意间发现了一座西汉时期的千年古墓,随后考古队立即对古墓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令人意外的是,此次考古队挖出了一瓶装有液体的青铜器,摇晃了半天后,考古专家断定这里面肯定是千年的美酒烧酒,估计应该是没啥东。随后专家立即把它带往实验室,对青铜器中的液体进行化验分析。矾石水我要新鲜事2023-10-29 19:35:340000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明朝留下的初代皇宫(明朝皇宫)
明中都中出现大量文物有极高艺术价值。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明朝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朝代。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营建南京和北京,而安徽凤阳的明中都遗址是这一历史时期的见证。南京建都我要新鲜事2024-01-25 20:21:460004马王堆女尸恐怖事件:2000年尸体不腐,出土嘴是张开的
1972年,考古学家在马王堆挖掘出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通过研究证实她是汉朝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因为过去曾挖过不腐干尸,所以马王堆女尸尽管千年不腐,但也并不恐怖,而真正令人恐怖的是女尸的嘴巴是张开的,那画面真的很诡异恐怖!一、马王堆女尸恐怖事件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19:0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