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山东临淄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
发掘单位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董文斌
01
遗址概况
该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南侧约150米,一条名为黉大道的乡村公路穿过遗址中部(图一、图二)。
建筑基址群东与齐故城小城相接,南宽北窄略呈直角梯形,东西最宽约210、南北长约190米,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共发现四排建筑基址。建筑基址群处于封闭区域内,外围墙垣与壕沟,其中壕沟与小城城壕相接为一体,建筑基址群与小城之间发现道路,向北通往小城西门,向南可能通往小城南门(图三)。
02
工作概况
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为寻找稷下学宫遗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齐故城大城及小城西侧进行了大规模的详细勘探,在大城西门外侧发现大面积汉代聚落,在小城西门外侧发现大规模夯土建筑基址群,共计14个建筑基址。
2019年对小城西门外侧建筑基址群中的5号基址进行了试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证实属于大型长方形夯土基址,揭露长度约42、宽度约12米,并在发掘区西侧发现了打破建筑基址的灰坑,出土了大量齐刀币钱范残片(图四)。
2020年根据上年发掘成果,对整个建筑基址群进行了全面勘探,目的是了解其外围是否存在围墙设施,及其整体布局。勘探发现建筑基址群南西北三面外围有壕沟,南壕沟内侧残存墙垣(图五、图六),与齐故城小城之间没有壕沟,发现一条南北向道路(L1),北接小城西门,南面可能通向小城南门。同时发现建筑基址群外围壕沟与小城城壕相通,两者形成一体格局。勘探后接着对建筑基址群南部的11号建筑基址及附近区域展开发掘,揭露面积500平方米。发掘区西部发现了丰富的铸币遗存(图七),有储藏矿砂的窖穴、水井、灰坑等,打破建筑基址。发掘区南部解剖了南墙垣和环壕,在南墙垣和11号建筑基址之间发现一片东西向广场(图八)。
2021年接着上年继续发掘,发现广场东西约100米,南北约10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其上发现路土(L2)和车辙,东西向,可能与L1相接,11号建筑基址呈方形(图九),西侧有排水沟(图一〇),东侧有连廊通向另一个建筑基址。11号建筑基址呈方形,与勘探结果不符,是因为将其东侧的连廊与建筑基址混作一体,没有分开。两者虽然都是夯土基础,但建筑基址夯土基础很厚,普遍接近2米,连廊基础则薄很多,一般不到半米,厚度也不均匀。同时,解剖了L1,从战国延续到汉代,战国时期宽约6米。本年度还继续对齐故城小城南侧进行了大范围的全面考古勘探,发现这一带整体地势低洼,分布大面积淤土,基本未见文化遗存。至此,整个齐故城的西侧和南侧除了这处建筑基址群外,基本排除了存在其他建筑基址的可能。
03
工作概况
通过五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可知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为整个齐故城西墙及南墙外侧唯一一处战国时期高等级的院落式建筑群。
院落内,建筑基址分布规律,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南北四排共计14个夯土基址。整体上看,这些建筑基址在1和2、4和5、7和8、12和13号基址之间存在一条纵贯南北的规整的空白带,虽然整个院落不是中轴对称的布局,但这条空白带似乎将整个建筑区在空间上平分为二。北部三排各有3个基址,其中北两排基址形制和排列非常一致,第三排基址规格较小,但排列与北两排同,第四排基址无论是形制、规格还是数量都有变化,但仍然遵循着整体的布局规律。这些建筑基址可分大中小三等,大者约650平方米,中型的约400平方米,小型者多为100~200平方米上下。与之相关发现了大量的铺地砖、板瓦(图一一、图一二),还有少量螺钿装饰的建筑构件(图一三),证明此处建筑规格较高。
外围壕沟南北两端与齐故城小城城壕相接,其中南壕沟经解剖显示宽约6~8米、深3米,内侧残存宽约6米、长约180米、高约0.2~0.8米的墙垣。南墙垣在东端向北拐,长度约30米,与贴附于齐故城小城西墙的一小段城墙相对,其间缺口刚好够L1穿过,应该是一处门道。墙垣由黄褐粉砂土夯筑而成,局部可见有浅基槽,部分地段在墙垣下预置排水管道(图一四、图一五)。
在建筑基址群西部普遍出土铸币遗存,其中发现齐刀币范残块2500余块,为近年来全国先秦钱范出土数量之最,面范文字均为“齐大刀”(图一六、图一七),还发现少量“益化”范母(图一八)和钱范以及大量的硫渣、浇包、鼓风嘴、冶铸沙等遗物。据此可判定此建筑基址群废弃后被用作铸钱作坊。
04
主要认识
从这次勘探发掘的整体从发,我们认为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稷下学宫。理由如下:
1文献记载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东周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关于稷下学宫的位置有多处文献指向齐故城西门外:
西汉刘向《别录》:“齐有稷门,齐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其下”。
十六国时期南燕国临淄人晏谟《齐地记》:“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往往存焉”,“临淄城西门外,有古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淄水》记载:“系水傍城北流,迳阳门西,水次有故封处,所谓齐之稷下也”。
上述诸家虽然没有言明稷下学宫是在齐故城大城西门外还是小城西门外,其他还有说在小城南门外以及稷山之下的。考之历史上所办官学皆附属于政治中心,往往处于国家中枢的西侧,因此稷下学宫不会建在荒郊的稷山山下,只会处于齐故城附近。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除了齐故城小城西门外这处建筑基址群,其余文献言及的地方都被我们通过工作排除了。
2时代
这处建筑基址群,被战国末期齐国铸币遗存打破,同时基址下叠压战国中期灰坑,可知其建筑年代的上限应为战国中期,下限应为战国末期,整体年代应处于战国中晚期阶段。
通过对建筑基址叠压灰坑出土兽骨进行测年发现,年代数据集中在400BC~390BC之间,略早于文献记载的田齐桓公田午374BC~357BC在位时间,更加证实了该处建筑基址与文献记载的“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官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的记载相吻合。
3与小城一体规划,一体建设
齐故城小城是田氏代齐后新修建的政治中心,不啻是一次迁都,目的是重整政治秩序。
考古发现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紧贴小城而筑,小城城壕直接把其圈护在内。可见两者是一体规划一体建设的,当初田氏代齐后把宫城从大城内迁到小城时,就决定了同时兴建稷下学宫,既把这家官学置于肘腋之处,便于利用和控制,也将之与中枢相隔,内外之间判然有别。从这样的设置中也可以看到,田氏代齐迁都与建设稷下学宫并举,争霸天下的雄心昭然若揭。
4建筑规制
该处建筑基址群,处于封闭院落内,面积近4万平方米,规模大,规格高。但从建筑布局、基址形制来看,不是宫室建筑,也与一般衙署、宗庙等高等级建筑不一样。如果说是军营一类的专门设施,似乎与成排建筑的格局相合,但军营没必要建在如此高规格的夯土基址上。因此这处建筑基址群的性质更应该与稷下学宫这类官学建筑相关,加上城墙的发现,更坐实了学宫之宫的称谓。
5铸币遗存发现
该处建筑基址废弃后用作铸币作坊,其中性质的转变或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但作为国家命脉的铸币机构能够放在此处,也与此处为封闭区域且受国家控制有关。这也是此处曾为稷下学宫这类官办机构的一个间接证明。
6古老相传与历史沿革
穿过该建筑遗址中部的乡间道路历来皆称黉大道,由此路进入村庄的大门名为黉门。“黉”的意思是学府,此处道路及门址名称至今仍沿用“黉”,很可能是当年关于此地的记忆保留下来的结果。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地理位置、年代、建筑格局、规格、与小城关系、历史记忆等各方面分析,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均与文献记载的稷下学宫相符合,我们据此推断其当为“稷下学宫”所在。
执笔:董文斌、孙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河南发现3000年前古墓,墓主身份令专家惊讶:我们中华的拯救者
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8:33:290000洛阳找宝人为何看看土就知道地下是否有宝?说出来你不得不佩服
原题:洛阳看土秘诀本文作者倪方六盗墓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为什么搞考古的要向盗墓者学习,就是这个原因。我在写作《民国盗墓史》时,访问了国内不少找宝人,他们的经验之谈足够我写三五本盗墓小说。我在想,如果哪一天不研究历史了,我就开始写小说,把这些年考察盗墓时遇到的人,做过的事情,听到的故事……一一写出来,与我的读者分享。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29:180003法国印象派画家——Claude Monet(1840-1926)7
我要新鲜事2023-06-03 10:28:210000《须弥山石窟考古报告·圆光寺区》在浙江大学正式发布
遗产编辑中心5月28日,历时八年而成的《须弥山石窟考古报告·圆光寺区》在浙江大学正式发布。这部报告是第一部系统呈现石窟寺数字化考古成果,并探索数字化技术介入条件下石窟寺考古组织实施和报告编写方法论的范例。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讲话,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旅厅副厅长卫忠共同揭幕,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中国古遗址保护协会石窟寺专业委员会主任孙英民致辞。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7:17:580000韩建业:构建“丝绸之路学”的开创之作——《丝绸之路学》读后
“丝绸之路”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学科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学”还未真正建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赵丛苍教授素来注重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已经在丰富和完善科技考古学、军事考古学、医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方面有过贡献,新出版的《丝绸之路学》是他丰富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又一突破。主编:赵丛苍撰稿:赵丛苍、张朝、赵戈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36: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