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衡水东明酒坊遗址:复原清代“十八酒坊——永丰酒坊”的前世今生
2021年8至11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衡水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桃城区文物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衡水市东明酒坊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计发掘500平方米,发现明末清初至近代酿酒作坊及相关遗存33处。其中,房址11座、窖池3处、摊晾场2处、蒸馏灶1座、灶2座、窖坑3处、润料池1处、道路2条、灰坑7座、门址1座。
衡水东明酒坊遗址总平面
经考古调查、勘察和发掘,遗址分为四层文化堆积:现代建筑堆积层,民国时期文化层,清代文化层,明代文化层。明代文化层被后期扰动较大,仅发现残存的部分明代晚期发酵区(JK1—JK3)遗迹。清代文化层叠压在明代文化层之上,由南北两侧的大型地缸窖池、东部的库房、中部的摊晾场组成,特别是在该时期遗存中发现了地下式润料池。
清代酿酒作坊毁于民国二十八年一场洪水,在民国时期淤土层之上,发现民国时期一处完整的酿酒作坊遗址。遗址南北通长18米,东西最宽27米,面积约430平方米,由蒸馏房F11、发酵房F10、棚架式摊晾场TL2、库房F5、工人居住房F9、道路L1和东侧的作坊主居住房F3组成,其中发酵房F10内主要遗迹为三号半地下式地缸窖池(JC3),窖池内原放置两组地缸,每组14口,共计28口。蒸馏房F11内主要遗迹为蒸馏灶Z2,长5.05米,由工作间、火膛、烟道和烟囱组成。
蒸馏灶
酒坊平面布局紧凑,酿酒工艺流程完整。酿造特色为固态原料地缸发酵:由作坊北侧中部的北向门道(L1)运输原料进厂,于摊晾场(TL2)上润料,之后在TL2西侧紧邻的Z2蒸煮,原料蒸熟后即在摊晾场(TL2)上摊晾降温、拌曲,进行初期发酵,之后将拌曲的原料装入南侧发酵房内的地缸窖池(JC3)完成发酵形成酒醅,再将酒醅运至紧邻的蒸馏灶(Z2)蒸馏出酒,装坛后放入西侧的库房F5内。蒸馏房F11与西侧的工人居住房F9相连,可通过F9的东门进出作坊区。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完成后,该酿酒作坊废弃。
三号地缸窖池
考古发掘出土遗物以陶瓷器为大宗,另有部分金属、琉璃、石、贝壳类等遗物。陶瓷器以磁州窑彭城窑场产品占主流,其次为景德镇窑场产品,另有少量龙泉窑及北方青瓷窑址产品。器型品种包括缸、瓮、坛、罐、盆、碗、盘、杯、盅等,以各式瓷缸、酒碗、酒杯、酒盅居多。金属器有铜钱币、首饰、笔帽等,其中铜钱币见有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等年号钱及安南光中通宝、日本宽永通宝。琉璃器有首饰、纽扣、烟嘴等。石制品有烧锅支圈、砚等。贝壳类器物仅见纽扣。
石制烧锅支圈
青花碗
戳印“定造”款黑釉瓷酒坛
青花酒杯
安南货币光中通宝(1788-1792年铸)
经过对酒坊遗址周围的考古调查表明,自明代后期至民国时期形成的“十八酒坊”遗址沿滏阳河两岸分布,以东岸规模最大。本年度考古发掘区域即为原“十八酒坊”中的一家。特别是出土遗物上作坊主的题名,与酒坊后人保留的自乾隆年间至近现代的地契相互印证,可知该酒坊为“十八酒坊”中的“永丰酒坊”。十八酒坊自清代至近现代传承有序,而在历次酒业相关的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能和文献如此高度契合的发掘资料。
东明酒坊遗址制酒工序配套齐全,体现了完备的烧酒制作工序,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的最为完整的一处烧酒作坊遗址,其独具特色的圆形地缸窖池的发酵技术开创了该地区酿酒技术的先河,是我国北方清代以降蒸馏酒生产作坊的典型代表,实证了我国蒸馏酒工艺传承发展历史脉络,对研究我国白干酒的产生、发展、传播有重要意义,填补了华北地区蒸馏酒业考古发掘研究的空白。
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遗物,窑口涵盖明清磁州和景德镇南北两大窑址集群,遗物时代上自明代永宣、下讫近代,作为酒类载体印证了衡水明代永乐年间的城址变迁及蒸馏酒发展史,是明清陶瓷考古不可多得的资料。
作者:胡强、王晓岩、李福朝
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衡水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桃城区文物所
2021年8至11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衡水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桃城区文物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衡水市东明酒坊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计发掘500平方米,发现明末清初至近代酿酒作坊及相关遗存33处。其中,房址11座、窖池3处、摊晾场2处、蒸馏灶1座、灶2座、窖坑3处、润料池1处、道路2条、灰坑7座、门址1座。
衡水东明酒坊遗址总平面
经考古调查、勘察和发掘,遗址分为四层文化堆积:现代建筑堆积层,民国时期文化层,清代文化层,明代文化层。明代文化层被后期扰动较大,仅发现残存的部分明代晚期发酵区(JK1—JK3)遗迹。清代文化层叠压在明代文化层之上,由南北两侧的大型地缸窖池、东部的库房、中部的摊晾场组成,特别是在该时期遗存中发现了地下式润料池。
清代酿酒作坊毁于民国二十八年一场洪水,在民国时期淤土层之上,发现民国时期一处完整的酿酒作坊遗址。遗址南北通长18米,东西最宽27米,面积约430平方米,由蒸馏房F11、发酵房F10、棚架式摊晾场TL2、库房F5、工人居住房F9、道路L1和东侧的作坊主居住房F3组成,其中发酵房F10内主要遗迹为三号半地下式地缸窖池(JC3),窖池内原放置两组地缸,每组14口,共计28口。蒸馏房F11内主要遗迹为蒸馏灶Z2,长5.05米,由工作间、火膛、烟道和烟囱组成。
蒸馏灶
酒坊平面布局紧凑,酿酒工艺流程完整。酿造特色为固态原料地缸发酵:由作坊北侧中部的北向门道(L1)运输原料进厂,于摊晾场(TL2)上润料,之后在TL2西侧紧邻的Z2蒸煮,原料蒸熟后即在摊晾场(TL2)上摊晾降温、拌曲,进行初期发酵,之后将拌曲的原料装入南侧发酵房内的地缸窖池(JC3)完成发酵形成酒醅,再将酒醅运至紧邻的蒸馏灶(Z2)蒸馏出酒,装坛后放入西侧的库房F5内。蒸馏房F11与西侧的工人居住房F9相连,可通过F9的东门进出作坊区。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完成后,该酿酒作坊废弃。
三号地缸窖池
考古发掘出土遗物以陶瓷器为大宗,另有部分金属、琉璃、石、贝壳类等遗物。陶瓷器以磁州窑彭城窑场产品占主流,其次为景德镇窑场产品,另有少量龙泉窑及北方青瓷窑址产品。器型品种包括缸、瓮、坛、罐、盆、碗、盘、杯、盅等,以各式瓷缸、酒碗、酒杯、酒盅居多。金属器有铜钱币、首饰、笔帽等,其中铜钱币见有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等年号钱及安南光中通宝、日本宽永通宝。琉璃器有首饰、纽扣、烟嘴等。石制品有烧锅支圈、砚等。贝壳类器物仅见纽扣。
石制烧锅支圈
青花碗
戳印“定造”款黑釉瓷酒坛
青花酒杯
安南货币光中通宝(1788-1792年铸)
经过对酒坊遗址周围的考古调查表明,自明代后期至民国时期形成的“十八酒坊”遗址沿滏阳河两岸分布,以东岸规模最大。本年度考古发掘区域即为原“十八酒坊”中的一家。特别是出土遗物上作坊主的题名,与酒坊后人保留的自乾隆年间至近现代的地契相互印证,可知该酒坊为“十八酒坊”中的“永丰酒坊”。十八酒坊自清代至近现代传承有序,而在历次酒业相关的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能和文献如此高度契合的发掘资料。
东明酒坊遗址制酒工序配套齐全,体现了完备的烧酒制作工序,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的最为完整的一处烧酒作坊遗址,其独具特色的圆形地缸窖池的发酵技术开创了该地区酿酒技术的先河,是我国北方清代以降蒸馏酒生产作坊的典型代表,实证了我国蒸馏酒工艺传承发展历史脉络,对研究我国白干酒的产生、发展、传播有重要意义,填补了华北地区蒸馏酒业考古发掘研究的空白。
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遗物,窑口涵盖明清磁州和景德镇南北两大窑址集群,遗物时代上自明代永宣、下讫近代,作为酒类载体印证了衡水明代永乐年间的城址变迁及蒸馏酒发展史,是明清陶瓷考古不可多得的资料。
作者:胡强、王晓岩、李福朝
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衡水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桃城区文物所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文雅龙:四川大型四足食草恐龙(长9米/距今1.61亿年前)
说到恐龙,大家都更在意食肉恐龙,那些大型的食草恐龙总是容易被人忽视。为了丰富大家的恐龙知识,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个文雅龙,它是一种大型食草恐龙,出土于中国四川,一起去认识看看。文雅龙基本资料体型:文雅龙是一种中国的大型食草恐龙,它体长9米,与将军龙、谭氏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赞排第189位,生活在距今1.68亿-1.61亿年前的中侏罗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1:40:010000切尔诺贝利仍是大问题?一夜沦为“鬼城”,辐射人群痛苦至今
核泄漏“建造”了一座鬼城1986年,苏联发生了一件特大核泄漏事故。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发电机组本来打算做维修测试,没想到发电机出了故障,核反应堆全部被炸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核反应堆发生了爆炸可怕的放射性物质瞬间泄露,而核电站的工作人员无法进行有效阻止,导致30多人当场死亡,200多人因为受到严重核辐射生命垂危。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9:56:390003为什么殷墟妇好墓中不见妇好本人遗骨?考古新解读:它不是衣冠冢
妇好墓的考古发掘是在意料之外的,谁也没想到在殷墟的宫殿宗庙区会挖出如此规模、等级的墓葬。王后、母亲、女将军、祭司,妇好具有多重身份,甲骨文中关于她的占卜记录有两百条之多,她的陪葬品之多,震惊中外。但是,墓中发现了殉人、殉狗的遗骸,却独独不见妇好的尸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不少人的看法是这里只是妇好的“衣冠冢”。妇好死在战场上了,尸骨也没找到。我觉得这个可能性是极低的。我要新鲜事2023-09-09 20:23:330004朔知:早期皖江两岸——亚文化区的文化演进案例
2016-08-24朔知、杨林旭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2016年7月10日上午,在郭立新老师的主持下,来自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朔知教授为参加中山大学2016年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师生做了题为“史前时期的皖江两岸——亚文化区的文化演进案例”的精彩演讲。演讲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生动而具体地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皖江两岸考古学文化发展演变的轨迹,及其与周邻文化区的关系。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30:030000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浙江衢江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群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衢江区文物保护所项目负责人黄昊德、张森浙江衢江西周高等级墓群位于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棠陵邵村和孟姜村,墓群东为铜山溪、西为邵源溪、南为衢江、北为高山的丘陵地区,构成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5:57:5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