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晓莉:立足文本、结合专业——基于经典作品的选题与写作
欧阳晓莉,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西亚文明,侧重社会经济史、数学史以及《吉尔伽美什史诗》。已出版英文专著1部,发表中英文论文十余篇。已开设“古代近东的英雄与神祇”“15世纪以前的世界”“世界古代宗教文化”等课程。
谈及通识课程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时,首先须明确这类论文的定位。在笔者看来,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学术论文,因为它不要求材料、方法或观点的原创性(originality),不要求作者“发前人之所未发”。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类课程授课时长为16个教学周,而且通常是零基础要求,即选课同学无须完成先修课程的学习或具有特定的知识储备。如果经过16周的学习后就要求学生提交一篇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显然不切实际,也不符合通识课程的学术定位和教学目标。
正因为通识课程论文不要求原创性,所以较之专业学术论文,它在文献综述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上也降低了要求。该类论文的上述两个特点实际上是互相结合的:如果作者需要证明其论文的原创性,那么全面、最新的文献综述就必不可少。
一、学术写作的一般要求和常见问题
尽管在原创性和文献综述上的标准都有所降低,但通识课程论文依然应当达到学术写作的一般要求。其最基本的要素包括书写格式正确、标点符号使用规范以及没有错别字和病句。在书写格式方面,最常见的错误是段首没有空两格,原因在于少数同学混淆了中英文书写格式的区别。在英文写作中,段首可以不空格,而代之以段与段之间的空行;但这种格式并不存在于中文写作中。在标点符号的用法上,学生的普遍困难在于单引号和双引号的用法,尤其是当引号与其他标点符号同时出现时。另一常见问题是没有及时断句,导致一个句子就构成一个段落,或者句子的一部分就长达若干行。错别字和病句则属于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电脑打字显然是错别字出现的诱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够细心,提交论文前又没有检查。在笔者批阅过的数百篇通识课程论文中,不出现错别字的寥寥无几。
其次,注释格式要遵循规范。笔者每次布置课程论文时,都会告知学生中文和西文(主要是英文)脚注格式的具体细节并举例说明。但学生上交的习作鲜有能做到注释格式合乎规范的。常见错误有中西文标点符号混用:中文注释中使用西文标点,而西文注释中使用中文标点。另一常见问题是理科、工科或医科专业的同学,把本学科常用的注释格式不加修改地植入到人文学科的学术写作中;这些注解格式往往又是借助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自动生成的。
再次,论文在结构上应当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学生在这方面最常见的问题是滥用小标题。复旦大学的通识课程论文字数一般要求在五千字左右,一万字封顶。就篇幅而言,这类论文其实属于较为短小的文章。但在笔者批阅过的学生论文中,有的作者居然使用了三个层次的小标题:第一层次用一、二、三等数字标记,第二层次则使用阿拉伯数字1、2、3等,第三层次使用英文字母A、B、C等。一篇短短几千字的习作使用了如此之多的小标题,结果就是严重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性并破坏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导致其读来感觉如同公告一般。
最终的要求当然是观点明确、论证有力。这是所有学科学术写作的共同标准,此不赘言。
二、通识课程论文的选题策略
选题策略之一:从核心文本中直接提取
笔者为复旦大学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程名为“古代近东的英雄与神祇”,就性质而言是一门经典导读类课程。其核心文本有两个:《吉尔伽美什史诗》(1)(以下简称“史诗”)和《圣经·旧约》。前者是两河流域文明孕育的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也是人类历史上首部英雄史诗。修读本课程的学生需要通读和细读第一个文本,不过只须阅读第二个文本的指定章节(主要是《创世记》和《出埃及记》)。此外,笔者还提供了若干本中英文的参考阅读书,供有兴趣的同学进行拓展阅读。
在指导期末课程论文选题时,笔者的基本工作思路是鼓励学生就地取材,首先尝试从核心文本和指定参考书目的内容中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写作;不要求学生使用文献检索工具遍地撒网式地查找相关著作和论文后再进行选题,因为这并非该课程论文的训练目的。
鉴于核心文本是课堂重点讲解和课后详细讨论(2)的对象,第一个选题的策略就是从核心文本中提炼题目。具体而言,可以讨论主要人物的形象及其变化。顾名思义,《吉尔伽美什史诗》的主人公就是吉尔伽美什:他是两河流域南部乌鲁克城邦的国王,在作品开篇时以暴君的形象出现。其暴虐统治表现在他特别钟情于一种类似于今天的马球的游戏,所以命令城邦里的年轻人陪他整日沉湎于游戏。另一暴行只在“史诗”的行文中有所影射:他可能行使了一种类似于中世纪领主的“初夜权”的权力,在新婚之夜先于新郎与新娘同房。但他结识好友恩启都后,其形象逐渐发生转变,最终成为一名为民除害的英雄,杀死了在乌鲁克城祸害民众、破坏环境的天牛。因此,一篇课程论文可以追踪吉尔伽美什在作品中的形象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史诗”中的另一主要角色是恩启都,他被定位为吉尔伽美什的挚友,具有鲜明的特色。就身世而言,他最初是神祇应乌鲁克民众的祈求创造而成:城邦的居民无法忍受吉尔伽美什的暴行,因而请求众神创造出一个足以与他抗衡的生物,以制约他的残暴统治。因此,母神受命用泥土创造出恩启都,后来又有一名妓女引导他从“野蛮”走向“教化”(详见下文)。他与吉尔伽美什不打不相识,最终成为挚友。在具体写作中,有的课程论文就分析了恩启都形象的多面性:他既非人也非神,更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英雄。这不失为一种选题的角度。还有的课程论文则试图探讨,虽然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合力杀死了祸害民众的天牛,但为何神祇仅仅裁决恩启都要以死谢罪,吉尔伽美什却得以逃脱死亡的惩罚?
另一个可以尝试的角度是探讨主要人物间的关系。根据“史诗”的描写,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的友情无比深厚,表现到极致就是恩启都病逝后,吉尔伽美什抱着他的尸体痛哭了六天七夜,直到一条蛆虫从恩启都的鼻孔中掉落。有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在课程论文中就试图讨论二者的感情是否类似于现代生活中的同性恋。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同性恋主题就出现在“史诗”中。
从核心文本出发提炼主题,还可以关注作品在叙事中设计的关键情节或场景。较受学生欢迎的一个选题是解析梦境在“史诗”中的含义与作用。当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结为好友后,他们决定一同远征雪松林以获取雪松这一名贵木材,但看守雪松林的怪兽芬巴巴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劲敌。在前往雪松林的途中,吉尔伽美什共做了五个梦,梦里无一不是山崩地裂、电闪雷鸣、火光冲天的景象,并伴之以怪人或怪鸟出现。但恩启都听他描述完梦境后,每次都安慰和鼓励他,宣称这些梦是吉兆,预示着他们的远征将会成功。从雪松林凯旋后,他们又合力杀死了危害乌鲁克百姓的天牛。之后则是恩启都做了两个梦,最后一次梦见的是他被掳到冥府后的见闻。这段行文是两河文明现存作品中屈指可数的关于死后世界的直接描写,对于了解该文明对死亡问题的终极思考并理解它“重今生,轻来世”的生死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不少课程论文试图解读恩启都的这段梦境,并分析它对随后情节发展的影响。
这一选题策略的优点是就地取材、入手容易。因为核心文本是整个学期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对其内容较为熟悉,在选择论文题目时无须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但该策略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就是选题经常出现雷同,缺乏新意,导致诸多论文读来有陈词滥调之感。
但笔者发现也有学生能够成功地运用这一策略,选定一个新颖的题目并完成一篇质量上乘的课程论文。2017年秋季学期,有位入学不久的一年级自然科学实验班的同学,所提交论文的题目是《浅析两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对吉尔伽美什史诗写作》的影响。在课程导论中,笔者曾向学生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两河文明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尤其是“史诗”故事的发生地——乌鲁克城邦所在的两河流域南部的情况。该同学并没有大量查阅课外资料,而是贯彻了就地取材的选题思路,精读了“史诗”中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并在论文中对其进行引用、概括或分析。她最终得出结论,“史诗”的写作用语受到这一地区自然地理的影响:其中出现的动植物和物品或产自两河流域,或为两河流域与周边地区通过贸易交换所得。文中主要情节的发生地和具体内容同样反映了两河流域南部芦苇生长茂盛、地形以冲积平原为主、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易于泛滥等鲜明特色。她的实例说明,虽然修读通识课程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零基础和非历史专业背景,但这些因素未必会对他们课程论文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选题策略之二:比较不同译本/版本的核心文本
第二个选题策略是比较核心文本的不同译本或版本。经典作品通常有多个译本:以“史诗”为例,它的原文用楔形文字阿卡德语(3)写就,但已有诸多成熟的现代语言译本(如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面世。中译本由赵乐甡先生在1981年出版,名为《世界第一部史诗吉尔伽美什》。赵先生的译本文辞优美,但以当下的学术眼光来评判则存在局限性。主要原因是他本人没有学习过阿卡德语,不懂原文;他是依据“史诗”的日文译本进行汉译的。可以想见,在从阿卡德语到日语再到中文的翻译过程中,原文经历了至少两次在其他语言中的再表达后,和最终译文的差距会多么显著。而且该中译本的出版距今已近40年,其间学术界对“史诗”的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在译本中都无法得到体现和反映。此外,该中译本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社会风气更偏保守,所以赵译本实际上删除了原文中的一处关键场景和经典情节,就是恩启都与一名妓女巫山云雨的场面。(4)
上文提到,恩启都被创造之初其实是一种类似于野生动物的存在:他不知人,不识国,以青草为食,饮用池塘里的水。一名猎人发现他后向国王吉尔伽美什报告,后者就派一名妓女与猎人一起来教化恩启都。恩启都被妓女所吸引,与她行鱼水之欢长达六天七夜之久。随后这名妓女又带领恩启都前往乌鲁克城邦,路上教会他吃面包、喝啤酒、穿衣打扮等人类社会的习俗,促使他最终蜕变为一位文明社会的成员,使得后续的情节演进成为可能。
因此,在第二个选题策略的启发下,可以考虑对经典作品的中西文译本进行比较。一般而言,由于语言的不同特点和文化的亲疏远近,外文经典作品的西文译本较之中译本在忠于原文的程度上要更胜一筹。通过对译本的比较可以辨识内容的增减或语言表达的差异,进而分析这些变化对理解原著的影响。不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尚未看到学生按照这一思路进行选题。
虽然对“史诗”中西译本进行比较的课程论文尚未出现,但已有学生比较不同语言的西语译本。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来自台湾的俄语专业学生的选题。她的论文主标题为《你是英雄,无论我们用什么语言歌颂你》,副标题则注明是比较“史诗”的英译本与俄译本。鉴于课程论文篇幅有限,她不可能比较全文,而是节选了两个译本中正面刻画吉尔伽美什外形的部分。她的结论是俄译本在吉尔伽美什的形象塑造上更为成功,原因在于俄语译文能够呈现更多的形象细节,从而使得人物本身更加丰满。
除比较不同语言的译本外,还可以对比“史诗”的完整译本和改编后的版本。诸多经典作品都有面向儿童和青少年读者的改编本,“史诗”也不例外。它已有多个插画本或章回本面世。以下是一个插画本中的章节介绍: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拥有非凡的权力,但也很有破坏性的小孩,怎样成长为一个有智慧、有力量的人。这个小孩和你一样。也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名字:吉尔伽美什。(5)
就像你和你的朋友们一样,吉尔伽美什聪明、好看、结实,在他父母眼里是个完美的孩子。(6)
这段简介把吉尔伽美什描写为一个孩子,显然有悖于原著的设定:吉尔伽美什在“史诗”开篇即以成年人的形象亮相。那么,这个插画本为何要对人物形象进行这样的改动?这种改动与作品的受众相关吗?改动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以及主题思想的表达可能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如果学生能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写作,那么其课程论文将令人期待。
选题策略之三:比较核心文本与衍生作品
第三个选题策略是比较核心文本与衍生作品。对于经典名著而言,最常见的衍生作品是电影或电视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手游(即在智能手机上运行的电子游戏)在人物和情节设计上也向经典作品寻求灵感和启发。有一位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学的论文就以比较“史诗”和手游中的吉尔伽美什形象作为题目。(7)她考察的这款游戏是Fate系列的首款正版手游“Fate/Grand Order”,简称FGO。
在手游FGO中,吉尔伽美什以三种形象出现,分别是“弓之骑士”“魔术师”和“幼闪”。(8)在“弓之骑士”的介绍中,吉尔伽美什被描述为一个在公元前统治着苏美尔城邦国家乌鲁克的半神半人的王者;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其事迹记录于人类最古老的叙事诗(即“史诗”)。而作为“魔术师”的吉尔伽美什则是一位从不老不死之旅归来的至高贤王。上述介绍不过寥寥数句,却浓缩了“史诗”原文中的关键情节并关系到重大的学术争议。
首先,作为乌鲁克城邦国王的吉尔伽美什是否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依然是学界的一桩悬案。根据“史诗”的叙述,他父亲是乌鲁克前朝国王卢伽尔班达,母亲是女神宁荪,因此他在血统上是半人半神。有学者主张吉尔伽美什仅仅是一位传说中的国王,因为他的名字只出现在记录远古历史的传世文献中;(9)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任何能够证实他统治乌鲁克的考古证据。其次,所谓的不老不死之旅概括的其实是吉尔伽美什在恩启都死后浪迹天涯的经历。挚友之死让吉尔伽美什刻骨铭心地意识到,尽管自己贵为国王,最终仍难逃一死。他因而流浪远方,决意去寻找传说中的不死之人以探求永生奥秘。经历种种曲折和磨难后,他如愿以偿地带着采自海底的一株仙草返回乌鲁克。服下这株仙草后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但不幸的是,他于返乡途中在池塘洗澡时,放在岸边的仙草被蛇叼走吃掉。蛇因而蜕皮获得永生,吉尔伽美什却功亏一篑,只能无奈返回。最后,手游还增加了一个吉尔伽美什幼年的形象(即“幼闪”),将其展现为一个礼仪端庄的谦虚少年。这一形象在原著中根本不存在。
学生研读过“史诗”的核心文本后,就能够对衍生作品中的相关形象塑造进行解读和评价了。上文提及的论文作者在比较后认为,原著与衍生作品的关系实为原作和二次创作的关系;手游中的吉尔伽美什形象是人文性与商业性的和谐统一,“史诗”原作与二次创作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选题策略之四:结合自身专业背景
第四个选题策略就是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原因在于它的内涵博大丰富,其场景、人物、情节或主题能够超越时空,与最广大的读者群发生共鸣。因此,读者的具体背景不影响对经典作品的总体理解和欣赏,但它可能促使读者对作品的特定内容深感触动。因此,笔者建议学生在选题时也可以适当结合自身专业背景。
2018年秋季学期,有一名复旦大学生态学专业的同学所提交论文的题目是《洪水遗民传说的谱系同源分析》。她的选题受到了“史诗”中洪水故事的启发。吉尔伽美什找到了传说中的不死之人后询问他如何获得永生。这位不死之人告知吉尔伽美什,他在神祇的帮助下躲过了洪水劫难,因而被神赐予永生;世上其他人都在洪水中淹死了。这段叙事与《圣经·旧约》中的挪亚方舟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被认为是后者的滥觞。类似的洪水故事还出现在其他诸多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如中国的大禹治水神话和希腊的丢卡利翁神话。(10)该同学在论文中先猜想世界各地的洪水遗民故事具有同一来源,并将洪水遗民传说拟为一个谱系,分析各传说中故事元素的相似性作为“性状”,最后运用进化生物学的软件进行计算得出进化树,看树的形态是否能证实这一猜想。她使用Drawtree软件建立了一棵祖先未知的进化树,用Drawgram软件建立了一棵有根的进化树,但无论哪种进化树都不支持最初的猜想。换言之,她得出的结论是世界各民族的洪水故事不是来自同一源头,而更有可能是独立产生的。这与现在学术界对于该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当笔者批阅这篇论文时,该同学的选题之新颖和论证过程之独特令人印象深刻。
同期有一位化学专业的同学,其论文题目虽然没有基于“史诗”的文本,但与该作品的重见天日的经历相关,(11)而且具有相当程度的新意。他的论文比较了两位学者的职业生涯:一位是发掘两河流域尼尼微遗址(即记录“史诗”的楔形文字泥板的发现地)的英国考古学家莱亚德(1817—1894),(12)另一位则是古生物考古学家居维叶(1769—1832)。(13)莱亚德的惊人之举在于,他在功成名就之际决定发掘尼尼微遗址;而在他之前曾有法国同行在该遗址尝试了长达一年之久却一无所获。最终莱亚德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发掘出尼尼微的王宫以及埋藏其中的数量巨大的文物,揭示了尼尼微是新亚述帝国(约公元前9—7世纪)最宏伟的一座都城。他的助手和继任者则发掘了记录“史诗”的楔形文字泥板。居维叶的重大贡献在于,他确立了“物种灭绝说”在生命进化理论体系中的一席之地,并提出造成灭绝的原因是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在18—19世纪声名鹊起的生物学家,包括林奈、拉马克乃至大名鼎鼎的达尔文等人,都无法突破“物种不会灭绝”这一传统观念在当时的影响。这位同学的论文重在比较上述两位学者如何克服他们在研究进程中遇到的阻碍力量:莱亚德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与遗址所在地的地方官员(当时的伊拉克隶属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打交道,而居维叶的纠结在于如何处理他的研究与自身基督教信仰之间的冲突。
选题策略之五:尽量避免比较类型的题目
从笔者的经验看,学生在选题时最常见的失误是选择比较类型的题目。最普遍的做法是比较吉尔伽美什和其他文明中的神话或历史人物,后者包括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和赫拉克里斯以及中国神话中的后羿和历史上的秦始皇。更离谱的角度就是所谓的从一滴水看见太阳的光辉,试图从人物或作品入手比较东西方文化,而且视“史诗”为西方文化的代表。这一比较的设定就不成立:从中国所在的东亚看孕育“史诗”的两河流域,它位于我们的西方;但从欧洲看,它又位于其东方。有鉴于此,我们其实无法轻易回答“史诗”究竟代表了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这一问题。因此这类题目在学理上显然无法成立。还有学生试图比较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两河流域充当大河文明的代表,孕育了希腊神话的希腊诸岛则代表海洋文明。问题在于,这一题目需要论证两河文明在多大程度上能作为大河文明的代表。古代埃及和中国文明同属在大河流域产生的文明,但它们各自都有不同于两河文明的发展轨迹和特点特色。
为何要尽量避免比较类型的题目?原因是这类题目在学术上就极富挑战性,要求研究者对各个比较对象都有相对精深的研究和探索。本科学生的学养和训练都相当有限,远达不到比较研究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只是带领学生较为系统和深入地分析过“史诗”这一部作品,对其他作品要么简单提过,要么浅尝辄止。学生并不具备从事比较研究乃至讨论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课程论文的写作上就是比较完成后得不出任何结论。常见的写法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先罗列一通吉尔伽美什在“史诗”中的所作所为,再罗列作为比较对象的另一人物的所作所为,最后总结概括二者的异同,论文就结束了。这样的写作缺乏问题意识:人物甲和人物乙的差异不构成一个学术问题,机械地概括二者的异同无法成为文章的最终结论。
如何自我检查?
在确定论文选题时,学生一方面应当独立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任教老师讨论,看自己选择的题目是否恰当。在此过程中,有一些简便易行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检查题目的可行性。
首先,在题目表述中应当尽量避免高度凝练或浓缩的术语和概念(英文称之为loaded terms)。具体到基于古代经典文本的选题,当题目中出现“人性”“神性”“文明”“文化”“自然崇拜”等术语时,作者就应该保持警觉,考虑修改选题的必要性。有同学曾以《从三位英雄的悲剧性谈人之三性》(14)为题进行写作。她认为人具备三种特性,即兽性、人性和神性,三者缺一不可但又相互独立,在人身上分别占据不同的比重。问题在于,“兽性”“人性”和“神性”都属于意义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概念,且同一概念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同。因此,作者在行文时不得不花费相当篇幅对以上三个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尽管如此,笔者在批阅时对这几个概念在文中的含义仍然感到一头雾水。类似的令人费解的题目还包括《古代两河流域女神崇拜文化现象探源——以自然崇拜为视角》和《从恩启都与吉尔伽美什的两次不同转变——看人性与文明》等。作者在写作时不得不对“自然崇拜”“文明”等术语所表达的复杂活动或现象进行定义和解释。修读通识课程的绝大多数同学尚不具备全面理解并驾驭这类复杂术语的能力,因此在选题时对它们最好敬而远之。
其次,题目中不应出现指称含糊、相互矛盾的用语。这类题目的例子有《神话中神的陨落》和《对比希伯来圣经和中国古代传说中神人关系的异同——以挪亚、亚伯拉罕、摩西为例》。(15)在前一题目中,“神话”和“神的陨落”的所指都不明确。文中论及的神话和神祇来自两河流域、日本、中国和北欧这几个迥异的文化区域,相互间的学理关联缺乏论述和说明。最后的结果是该论文无法得出一个统领全篇的结论。后一题目的问题在于作者并未明确“中国古代传说”具体都包括了哪些作品,而是不加说明地使用了《史记》和《山海经》等著作中的内容。该题目还存在主副标题之间的矛盾:副标题中仅列举出自《希伯来圣经》的人物,没有列举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这篇论文的结论最终也缺乏说服力。
最后,如上文所述,除非有特别把握,否则千万不要选择比较类型的题目。
总之,对论文题目进行自查时,基本尺度就是在语意层面清晰准确,在表达层面明白晓畅。作者应当在1—2分钟内能够口头向预设的读者解释清楚题目的意思和内涵。如果能达到以上几方面的要求,这个题目就大体可行了。
(1) 中文版为赵乐甡译著:《世界第一部史诗吉尔伽美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英文普及译本为Andrew George, The Epic of Gilgamesh, London & New York: Penguin, 1999.
(2) 复旦大学开设的通识核心课程除课堂授课外还要求学生参加一定课时数的讨论课。
(3) 阿卡德语(Akkadian)是两河流域使用的主要语言,也是最古老的闪米特语,与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同属闪米特语系。
(4) 赵乐甡译著:《世界第一部史诗吉尔伽美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
(5) [美]李翊云讲述:《吉尔伽美什的故事》,康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
(6) 同上书,第11页。
(7) 题目全文为《古今之隙——简要分析史诗与其衍生作品FGO中的吉尔伽美什形象的异同》。
(8) “弓之骑士”和“魔术师”都是该款手游中的职阶名称;每一职阶的人物具有特定的能力并配备相应的武器;“幼闪”则指人物幼年时的状态。
(9) 即《苏美尔王表》。它用苏美尔语写就,现存最早的抄本来自公元前两千纪早期,记载了两河流域从王权伊始一直到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王位传承情况。其中提到吉尔伽美什在乌鲁克城邦为王,统治了126年。
(10) 丢卡利翁是普罗米修斯之子,与潘多拉之女皮拉结为夫妻。宙斯在希腊境内降下洪水试图毁灭人类,丢卡利翁夫妇在普罗米修斯建议下制作了一口大箱子,躲在其中幸免于难。洪水过后,他们夫妇向宙斯献祭,后者享用了祭品后答应了他们创造人类的要求。丢卡利翁扔过宙斯头顶的石头都变为男人,皮拉扔过宙斯头顶的石头则变成了女人。详见Mark P. O. Morford and Robert J. Lenardon, Classical Mythology,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8th ed., pp.99—101。
(11) 笔者在布置课程论文时,允许学生选择核心文本以外,但与参考书目相关的题目。
(12) 莱亚德的主要事迹参见[德]C. W. 策拉姆:《神祇、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张芸、孟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232—262页。
(13) 居维叶的主要事迹参见[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一部反常的自然史》,叶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29—60页。
(14) 三位英雄分别是恩启都、耶稣和吉尔伽美什。
(15) 该文作者实际上比较了三组人物:作为大洪水英雄的挪亚和大禹,作为民族建立者的亚伯拉罕与黄帝,以及作为民族拯救者的摩西与商汤。中国古代的三位人物并未出现在论文的副标题中。
来源:《通识写作:怎样进行学术表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日本水下考古找到二战时美军沉没潜艇,此事起争议,美国不让打捞
日本水下考古发现“二战”美国沉没潜艇本文作者倪方六国际水下考古,又出大新闻。2月16日,美国海军历史和遗产司令部正式宣布,日本水下考古在北海道海岸发现的沉船,是美军在“二战”期间神秘失踪的“长鳍金枪鱼”号潜艇。这引起了美日,乃至中国军迷的兴趣!笔者查阅了海外相关资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长鳍金枪鱼”号潜艇是美军最厉害的攻击潜艇之一。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8:09:400000张氏西峡爪龙:最原始的单爪龙类(仅50厘米/喜欢食蚁)
张氏西峡爪龙是在中国发现的第一种单爪龙类恐龙,诞生于白垩纪末期,同时它也是目前全球已经发现的最原始的单爪龙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奔跑能力非常强,主要以蚂蚁为食,因为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河南省的西峡发现的,所以才以此为名。张氏西峡爪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37:420001荐书:蔡金英:裴李岗文化:中国文明的奠基
本文为蔡金英所著《裴李岗文化:中国文明的奠基》一书的结语。是这本书的精华与整体概括所在。这本书也是近些年少有的一本专门论述裴李岗文化的专著。结合近几年很多学者都将中华文明起源的根追溯到裴李岗文化,这本书便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小瓜把该书的结语摘录于下,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54:220001NBA全明星赛编年史:1956鹰王称霸篮下
1955-56赛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赛季,正值“指环王”比尔-拉塞尔加盟前一年,鲍勃-佩蒂特在联盟呼风唤雨,保罗-阿里金率领费城勇士上演复辟,鲍勃-库西还在波士顿等待凤凰涅槃。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28:3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