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沈睿文:唐宋墓葬神煞考源
小瓜按:本文为北大文博学院沈睿文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的讲座《唐宋墓葬神煞考源》的讲座纪要。现摘录于下,诸位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讲座开始,沈睿文教授介绍并展示了唐宋墓葬中常见的神煞俑如墓龙、地轴、仪鱼、观风鸟、祖名等, 结合白彬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唐宋墓葬中常见的神煞俑内部有固定的组合关系,并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虽然目前可考的神煞俑最早见于临淄北朝崔氏墓地,但这套神煞俑的组合最晚在汉代即已成熟,且其端倪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
沈教授首先从这种组合相对比较成熟的汉代出发,考察神煞俑的组合在汉代画像石中的构图与演变。苏北徐州地区、山东鲁南和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墓以及祠堂顶部画像石中发现有四神、祥瑞、迎谒、跪拜以及雷神、风伯、雨师、河伯(海神)出行的组合,构成天帝出行或北帝太一出行的核心,是出行图中最高等级的出行。结合江苏徐州铜山县洪楼村出土祠堂天井石画像、山东邹城汉画像石墓“河伯出行图”、山东嘉祥武宅山汉画“海神出行图”等实例,可发现汉画中的这种构图是对现实中雷雨过程的神化:画像中的大鱼可代表河伯;双头龙是虹的象征,后来发展成神煞俑中的墓龙;礔电形象不同,但都是雷工的化身;至于画像石中的跪拜、仰望以及迎谒者形象,则与原始求雨巫术有密切关联。

汇总汉画诸元素,可以得出以四神、祥瑞、雷公、风伯、雨师、河伯(四足鱼)以及跪拜、仰望和迎谒者为主的构图模式,其中的祥瑞类后来逐渐集中到千秋、万岁之上,而风伯、河伯则分别代替以观风鸟、四足鱼。

唐宋墓葬神煞俑的源头,与上述汉画中的诸元素皆可对应,具体言之,汉画中源自天象的四神在唐墓中绘制在墓道和墓室中,到了宋墓则制成陶俑随葬;祥瑞则为千秋、万岁俑,观风鸟俑象征风伯,仪鱼(或鲵鱼)则象征河伯。雷公除了白彬先生考证者之外,其双头龙代以墓龙,而雷公出行构图组合中的跪拜、仰望和迎谒者则对应为俯听俑、仰观俑以及迎谒俑(或执笏俑)。
鉴于神煞俑始见于临淄北朝崔氏墓地,可得出如下两个结论:其一,在北魏时期,出现了以随葬品表现此前墓葬壁画内容的行为,这是中国古代丧葬中的一大事件。其二,从这一套神煞俑在宋元时期的继续存在,可以说明中国古代社会丧葬观念在汉唐宋元时期的延续。
在墓葬神煞俑中,十二生肖是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北齐娄睿墓十二生肖壁画中,雷公与十二生肖共处于同一个构图系统,表明雷神与十二生肖为同一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神煞俑中的雷神俑与十二生肖俑也应同属一个系统。道教的“雷法”中有雷霆受天罡所制的说法,在传统的观念中,十二生肖并属北斗的斗星之气,为天罡北斗的化身,因而十二生肖是对雷神的制约,二者同属一个系统中。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十二生肖与雷神共同出现在娄睿墓墓室顶部的原因。葬墓时把掌管三界九地一切的雷神置于墓中,其意在炼度幽魂,以保卫死者灵魂免受邪魔精怪之侵扰,这是墓葬中绘制雷神与十二生肖的意义所在。

总之,唐宋墓葬中的千秋万岁俑、观风鸟、十二生肖俑、仪鱼、墓龙、仰观、跪拜以及迎谒、执笏等神煞俑,共同构成一套雷法出行的组合,它们都同属于雷神俑(或雷法俑)之列。在墓葬中它们又构成太一出行的核心,这是墓葬中与丧葬观念更为紧密相契、却非出行卤簿(仪仗)的出行,与墓主人身份等级相关。
雷神出行成为包括丧葬观念在内的传统出行观念的内核,开始于先秦时期,在汉代表现出程式化的出行观念。由于雷霆具有的巨大威慑力,雷神逐渐成为出行程式的核心。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传统的思想体系中,十二生肖也被吸纳到道教的知识系统中,这一变化很可能发生在北魏时期。唐代以后,十二生肖进入了政府的丧葬体制,并在两京地区依照身份等级得到执行,它们或者以俑,或者以壁画,或者以墓志纹样的形式出现在墓葬之中。同时这一时期由于唐室以及道教的影响,十二生肖俑进而影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到了北宋中叶以后,不同形象的雷神相继以明器的形式在墓葬中频繁出现,这与道教雷法的兴起和影响有很大关联。也正是因为雷公出行所具有的威力,所以除了炼度幽魂之外,它也出现在出行仪仗之中,深深地烙上了权力等级的印记。
史念海: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失调及其影响
黄土高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5个省区,其中山西全省都在黄土高原上。黄土实际覆盖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由于长期生态平衡失调,当前影响已相当严重,如果不早日设法扭转,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惩前毖后,略一探索其失调的来历及其影响,对于当前的四化建设,不是没有益处的。一、黄土高原的本来面貌黄土高原形成很久了。洪荒初辟之时,尚无人迹。故这里论述只限于历史时期。0001观展:“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
#2022生机大会#从乌苏里江畔小南山的粗朴玉玦,到环太湖流域良渚的崇高神人兽面,及汉墓里华贵肃穆的金缕玉衣,至清宫中繁复精绝的文玩旧藏,玉文化在中华大地已至少绵延不绝九千年。漫漫长河中,周公制礼作乐,以礼维系社会有序和谐,玉器发展在西周迎来独具特色的重要节点。期待观众朋友们能从丰富精美而规矩灵动的西周玉器中,窥见那个古老悠远的繁华盛世,一如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发出“郁郁乎文哉!”的慨叹。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30:330000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方寸叠古今 咫尺见千年——河北正定开元寺南遗址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报设计:袁子淇)河北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负责人陈伟一项目概况正定古城是河北省保存状况最好的古今重叠型城市遗址。开元寺南遗址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县燕赵南大街以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南侧,面积约12000平方米,是河北省首次大规模的城市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4:26:130000唐晓峰:中国的“两河文明”
近几十年来,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长江流域的上古文化令人刮目相看。于是有人借用一个老词儿“两河文明”,称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又一个“两河文明”。中国的“两河”,一个黄河,一个长江。0002长沙百岁土夫子盗墓一看就准,不会失手,有什么绝活?
长沙土夫子看土秘笈本文作者倪方六前几年,我在湖南卫视做节目时,男主持柯豆告诉我,在我到达长沙之前,他们去拍了年近百岁的长沙土夫子——民国时的盗墓者。这土夫子可神了,哪里有墓,墓里会有什么,判断基本上是对的,不会失手。图:湖南卫视艺术玩家做节目时他们拍的,我在中间,我右手边是美女主持蔡博,年纪大的是亲挖马王堆啊墓的原湖南博物馆馆长熊传薪馆长;我左手中编导奉亮、胡蓉(图源:蔡博的新浪博客)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1:22:4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