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形象的来源与意义
【编者按】对“神”、“神龙”形象与背后意义的观察与思考,是郭静云教授所著《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一书上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理解该书的钥匙之一。为增进读者对这部厚重的书的准确理解,特转发郭静云教授在暑期学校的演讲,内有PPT,精彩之处,不容错过!
商代人眼中的“神”长什么样?三代青铜器和玉器上习见的夔龙纹、饕餮纹、扉棱的原型与意义如何?后来这些形象与意义又如何演变?且听郭静云教授所做的《由考古资料探讨神龙信仰》主题演讲。
2016年7月6日,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课程进入第三天上午8:30-12:00,来自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的郭静云教授为学员们所做的演讲内容出自她的近著《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第1章至第5章。现将演讲内容摘录如下:
一、龙从哪里来?
龙的形象从哪里而来?中国龙与西方龙的区别如何发生?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要谨慎。人的想象力是不会凭空而来的,大多都会有现实的依据和来。所以,不管纹饰多么奇怪,都有它的根源存在。当我们看到一个器物或者造型的时候,不能只是说它像什么,然后去猜。我们要明白的是他们的想象从何而来。
对于龙这样一个动物形象,并不能说它是一种图腾,龙并没有做过图腾,因为图腾是被人们认定为祖先的动物,在商代,并没有哪一族把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它是普世性的,所以不能说龙是图腾。
那么,古人的这种想象代表什么?我们也不能说古人创造神龙形象是出于迷信。在做关于古人信仰研究的时候应该忘记这个词,迷信代表着一种评价。事实上,信仰和近代科学在目的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在面对大自然,了解大自然,都是通过观察,发现一个规律,然后配合规律做事,最后取得成功。信仰是古人的“科学”,是另一种了解自然的方法,古人通过信仰来了解自然,了解规律,了解死生。如果我们把神格化的固定的图像都当作是迷信,只能说明我们不理解古人认知世界的方式。
当然,科学与信仰还是有区别的,今天的我们和古人也是有区别的,我们使用逻辑的语言,古人使用形象的语言,他们通过这个来成功,来保障自己的生活。信仰发展到今天,大概有两条道路,一是在发展过程中渐渐消失,但是从来不会完全消失,它会留下一点点尾巴,留下一点点响声,在人们的记忆里,似乎很早以前有人这么做过,慢慢变成一种民间信仰,信仰失去很深的概念,成为民间生活的一部分。第二条道路与我们的哲学有关,观念被文人讨论,成为一种思想,所以说哲学讨论为什么这样,寻找事件更深入的起源和因果,是从商周及更古老的信仰而来。当然,上古信仰与后来从其中孕育出来的思想或哲学有一项关键的差异,即前者是不可以被讨论的,而后者则可以。
最后,总结起来,在巫觋社会中,是极少数的人掌握观察自然现象,了解天象地兆,确定历法,祭礼,同时负责推算、占卜、解决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这样的巫师的活动是人类认识宇宙和生命之崇高精神的方式。
二、龙的形象的来源是什么
最早的夔龙出现在石家河遗址,那么,从石家河一直走下去,崇拜的来源是什么,神龙形象从自然形到超越形,不可能凭空而来,最初的现实根源一定是可被观察的动物形象。关于龙的形象来源,有这样几种假说:
1、鳄鱼假说。但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鳄鱼数量并不多,很难达到崇拜的程度,而且,龙的形象并不总是在水里,而是在天上,这一假说很难成立。
2、蛇假说。在埃及,犹太,基督等很多文化中,也有蛇的形象出现,但这些蛇有善有恶,却从来不会飞,从未出现在天上,做天神,而中国的龙是天神。在斯拉夫,虽然可以飞,但那是加了翅膀的因素,但在中国,不需要和鸟结合,没有翅膀一样可以飞。
3、天文假说。但是天上只有星星,并没有龙,只有先有了龙的形象,才能把它们连成一个龙。把天空青龙作为龙的形象来源说不过去。
4、恐龙假说。发现恐龙的骨头,形成了超越性的形象,这个说法比较牵强,而且在形象上也有问题,早期的龙很小,与恐龙很难相符。
5、昆虫假说:早期的龙确实是可以和昆虫对照的,文献上也有很多的证据。《庄子》说“唯虫能天”,《大戴礼记》将凤凰、麒麟、神龟、蛟龙,圣人作为有羽之虫、有甲之虫等的典型代表,一切都与虫联系了起来。而且,昆虫与农耕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昆虫事实上与人们的生活非常得近,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昆虫可以死而再生。符合古人羽化、再生的观念。除了龙的造型,其他的昆虫造型也是有的,如蝉的造型,带有明显的羽化,升天的意义在。另外,双嘴的形象也并不完全是想象到的,而是在很多的昆虫当中,尾巴上的确是有尾刺的,是可以咬的。
二、商文明信仰
商文明既是前一时代的终点,也是后时代的出发点。是对更古老信仰的总结,组合,当然,这种组合并不是乱组合,而是有一定等级,所有神兽在商信仰中有等级关系。说它是出发点,是因为它成为后来观念的出发点,思想化从这里开始。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并没有“气”字,气的观念产生于战国,甚至在战国都只有云气的观念,并没有万物皆气的观念。商人认为天空中充满了神兽,虽然看不到它,但是它存在,偶尔会看到它们的表现,如雷电暴雨,是神兽在吐火,泻水。这里其实有着形象与概念两种语言的区分问题,我们的思考是用概念语言,不是从形象到形象,《周易》是用形象语言说话,我们有时可以解读一句话,但这不是一套。
与信仰有关的造型或纹饰的演化,一般呈现出这样一种模式:从早期较为简单的抽象化,到较为具象的宗教美术式表达,到后来信仰逐渐松动和褪色以后向纹饰化、艺术化方向发展。今天要谈到的龙纹也呈现出这一特征。这里,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根源和内在意义,正如老子所说:既得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在研究时,最好的方法是白纸法,不要管考古报告怎么写,你只是单纯地去看它就好。
四、商代的双嘴龙纹饰
在商代的大量的礼器当中,出现了几乎相同的饰带单元,这本是一种符号化的造型,很难看得出它是什么,但它出现在礼器上,就不应该只是美而已,而是一种信仰。在盘龙城,也有很多的礼器,出现同样的纹饰。这个时候,应该采取的研究态度是“自行不取名”,你不是这个时代,这个地区背景,只能是慢慢收集它。然后放在时间的脉络里,看它如何变化。在早期的思维状态里,经常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即他们知道就好,不需要表达,也不需要别人知道。我们现在提到的这个双头龙的纹饰就呈现出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早期的纹饰呈现一种高度抽象化和高度符号化的状态。从汤商到殷商,眼睛慢慢出来了,头出来了,我们慢慢就能认识他了。但是仍然是双头双爪,一个身体的形象。从商发展到周,身体分开,不再是一个身体,变成了两条龙,每条龙有一首一爪,这样的夔龙造型始终是成对出现的,没有单独的夔龙造型,因为它的根源是一条。
所以,商周时期这样的龙的形象,没有例外的,都可以归为双首龙,根据一些略微的区别,大致可以分为六类。一是弯形双首龙,二是弯形双首双爪夔龙,三是璜形双首龙(钟耳也往往呈现这样的一个状态),四是蟠龙,同样是双首的造型,五是玦形尾刺龙,六是夔龙。夔爪除了没有眼睛,其实也是可以咬的,是两个嘴。到了汉代,双首龙依然有。除了双首造型之外,有些铜器上阴刻的神秘符号,也呈现出三种状态,弯形,璜形和夔形,而且不仅出现在青铜器上,玉器上也有,如妇好墓的纹饰,全部都是夔。
除了考古发现,在文献上,也有关于夔或双首龙的记载,如宋代张耒在研究民间传说时说黄州有头尾相连的得两头蛇,其实说的也是这样的双首龙。在《说文解字》、《山海经》等文献中有“夔,一足”的记录。
五、这一崇拜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需要明确,双首龙,双嘴龙,其实是今天的称呼,那古人是怎么称呼它的?我们再来看两个非常常见的,表面上看起来有所区别,但事实上意义相同的两种纹饰。一是饕餮纹,我们也称为兽面纹。但我们仔细观察,才会发现,饕餮是两条夔龙的组合,中间是一个鼻子,关于饕餮贪吃的负面解释其实是后人所赋予的。这个鼻子为什么会被强调,它事实上是天盖的形状,是连接天的通道。同时,鼻子作为呼吸器,是有没有生命的标志,所以,鼻子是可以通天的。二是双尾蛇,其实是把两条夔龙拉近,头好像合二为一,成为了双尾蛇。
所以,为什么是双头,为什么强调口,为什么是大头?在后世,这个信仰已经不存在,所以出现了许多否定的观念表达,但在当时,这离不开祭神,离不开神杀,通过被吃掉而发生。双首龙的形象的重点在口,两口是一吞一吐的关系。吞是在现实关系中,吐是在身外世界中,通过被神吃掉,再吐出来,就不再是人了。死当然是不好的,所以上古强调一种再生,神杀是为了神生的发生,再生时,死者与神合为一体,成为神人。比如说许多人牲和献巫现象的发生与此有关。所以,双龙并不代表雌雄,而是代表死生。不仅是在中国,在很多的文化中,都有这样的再生现象。如赫拉克勒斯进世外世界,被龙的尾刺咬,才成为英雄。所以,皇上是龙子,龙子当然不是普通的人,甲骨文中,也有神妇佑子的内容,神妇的儿子就是王。
在很多考古发现中,通过仔细观察,找得到神杀又神生的痕迹。通过神龙升天的信仰,表达神龙管理死亡以及死后的过程,但通过龙所发生的死亡,事实上是永生的开始,神龙既杀又生,提供永生而且崇高的生命。
六、甲骨文的神字与双头龙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对象,古人事实上称之为“神”,这样的双头龙形成的纹饰,事实上是甲骨文当中的申字,因此,这种纹饰更准确的叫法,应该叫做“神纹”,而不是所谓的“兽面纹”。
除了神之外,还有一些可以从申的字,这与神的表现与此相关,如“電、雷”,下雨、暴雷是神物下降的具体表现。
最后,与神有关的其实还有云,云也是崇拜对象,也可以加示字旁。区别在于,神(龙)是可以下降的,云是不可以的。这样的关联性到了清代仍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依然是以龙在云中的状态出现。
最后,郭静云教授还简略谈了双嘴龙形象的演化,并热情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执笔:王瑾/编辑:江俊伟)
湖南发现大量堆石墓,无随葬品不见尸骨,传射箭定穴,或因朱元璋
湖南省临湘市龙窖山堆石墓本文作者倪方六2001年,湖南省临湘市文物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当地龙窖山进行文物调查,发现了很多用碎石堆成的神秘古代人类遗址。对其中部分进行发掘后,发现竟然是墓葬。但说是墓葬,里面又没有随葬品,也不见尸骨。考古报告上称这些墓为“石冢墓”,但人们更习惯称之为“堆石墓”。这种墓封土不用一点泥土,而碎石堆出,坟头的形状不一,与常见的坟墓完全不一样。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4:21:150000关于举办中国文化遗产公开课文博业务知识线上培训班的通知
为加强文物博物馆业务建设,提高从业人员,尤其是新入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中国文物报社拟于2022年10月25日至27日举办2022年文博业务知识在线公益培训课程。具体安排如下:一、培训主题2022年文博业务知识线上培训班二、培训时间2022年10月25日(周二)至27日(周四)三、培训对象文博单位从业人员,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均可报名参加学习。四、培训内容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24:570001武大郎墓葬被发现 我们被骗了上百年(武大郎)
武大郎墓出土的大腿骨可判断武大郎身高一米八。在河北邢台清河县有一座古墓,这座古墓的主人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武大郎。几百年来,武大郎的后代一直都在默默的守护着这座古墓。由于在上个世纪60年代,武大郎的墓葬被人为破坏过,1992年冬天,武大郎家族后人将武大郎墓挖开,并重新修葺了一番。武大郎的墓穴呈远景形状,是一座铁索玄棺木,武大郎的尸骨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根大腿骨。武大郎身高我要新鲜事2024-01-10 18:03:070004史上最好色的变态盗墓者,爱玩死人骨头,专盗名人骨头收藏,
原题:服丧也要女人陪“值班”的盗墓者本文作者倪方六上篇文章说了东晋名将、淝水之战总指挥谢安墓被盗的事情。这里就来说说盗墓者。梅岭风水好,谢安下葬若干年后,其子孙并未能继续兴旺发达。随着东晋的灭亡,谢氏家族的荣耀也开始褪色了。尽管如此,由于谢安生前良好的口碑,甚得民心,其墓还是安全的,一般民间盗墓贼有贼心,却无贼胆。但到了南朝陈时期,谢安墓遭殃了,被人扒开了。图:盗墓现场,盗洞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7:45:570000包公墓被红卫兵挖开后发现了什么?盗墓圈有关棺材的黑话
“棺材”黑话——“等外套”是说没钱买棺材本文作者倪方六棺材,是葬具的统称。早期人们下葬时,并无葬具,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使用葬具才渐渐开始流行,并成为一种丧葬习俗。如从材质来看,主要有金属棺、水晶棺、石棺、木棺。图:金棺(1964年甘肃泾川大云寺地宫出土)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3:45:5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