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洛阳东汉刑徒墓地

东汉时期被征调到都城洛阳服役的刑徒的墓地。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东汉雒阳城的南郊。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了522座。从墓中所出刑徒砖上的刻文可知,这些死者生前是被各地官府任意判罪后征调来服劳役的,被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无偿的苦役折磨而死,死后集中埋葬在这片墓地上。刑徒墓的发现对研究东汉的刑律和刑徒问题,以及汉代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情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清朝末年开始,就有人把刑徒墓砖作为文物收集起来。当时收藏家端方,曾将收购的百余方编入《陶斋藏砖记》中;此后罗振玉先后刊行《恒农冢墓遗文》、《恒农专录》二书,著录了墓砖的摹拓铭文200多种。但当时既未能弄清墓砖的出土地点,也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刑徒砖的出土地点和墓地进行了调查发掘,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资料。

墓地和墓坑 墓地北距东汉雒阳城溃址约2.5公里,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发掘时在墓地上挖了一个1600平方米的大探方和两条探沟,共发现刑徒墓522座。墓坑东西成行排列。这些墓均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绝大多数为南北向,东西向的极少。墓坑都很浅,一般长1.8~2.3米,宽0.4~0.5米。棺木已朽,有的仅存板灰痕迹。棺板用铁棺钉钉合,有些棺板之间的缝隙曾用石灰勾抹。

葬式和随葬品 每个墓坑葬一人,人骨架大部分保存得比较完整。绝大多数为仰身直肢葬,俯身、侧身和屈肢的葬式仅见数例。在南北向的墓坑中,头向南和向北的都有;在东西向的墓坑中,以头向西者居多。根据对骨骼、牙齿等的初步观察,男性约占总数的96%,女性占4%左右;绝大多数为青壮年,老年只占极少数。全部死者的脊椎骨都有明显的劳损痕迹。个别的肢骨有骨折后重新愈合的伤痕。在数十个刑徒的骨骸上,留有被各种器械砍击或刺杀所造成的创伤,多数位于头部,有许多是因穿孔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而致命的,有的死者尸骨上,竟留有多处刀痕。由此可见,刑徒们除由于残酷的劳役折磨而迅速死亡外,有许多是由于酷刑甚至随意屠杀而非正常死亡的。
绝大多数的刑徒墓没有随葬品。仅少数墓中有1~2枚五铢钱,只有一座墓出土9枚五铢钱。还有三座墓各放一件釉陶碗或小陶罐,均体小质粗。在一座女刑徒墓中,发现一件外径为2.8厘米的银圈,这是特殊的一例。

刑铭及其意义 这批刑徒墓中共出土墓砖820余块。每墓一般两块,一块在死者上身,另一块在下身。全部墓砖都是利用残缺废砖写刻铭文的。铭文有的仅刻死者姓名,有的在姓名前加刻“无任”或“五任”,有的加刻郡县名、刑名以及死亡日期,完整的砖铭还刻有部属、狱名,并注明其尸体在此下,如“右部无任少府若卢髡钳尹孝永初元年五月四日物故死在此下”;“右部无任南(阳)宛髡钳陈便永初元年五月廿五日物故死在此下”等。此外,在砖铭中还有附记“勉刑”、“官不负”或注明第×、第×茏等内容的。从砖铭的内容和格式考察,这些刑徒都属于将作大匠下的左校或右校管理。刑徒死亡后,立有专门登记的簿册,这些砖铭很可能是根据簿册上所记的内容而写刻的。砖铭中的“左部"、“右部",就是“左校”、“右校”,亦有省略作“左”、“右”的。“无任”是指没有技能可供任使的刑徒,在服劳役时要带刑具;“勉(免)刑”的应是不带刑具的“无任”刑徒。“五任”是指有技能可供任使的刑徒,可能不带刑具。所谓“官不负”,大概是指对某些刑徒的死亡和埋葬官方不负任何责任。所谓“第×”或 “第×茏”,可能是指在左校或右校管辖下的刑徒的编制组织。

砖铭中记刑名的砖共273块,所见刑名共4种,一为“髡钳",是5岁刑;二为“完城旦”,是4岁刑;三为“鬼新(薪)”,是3岁刑;四为“司寇”,是2岁刑。其中以“髡钳”为最多,占半数上。
墓地的年代 记载刑徒死亡日期的墓砖共 229块,始自永元十五年(103)四月三日,终于延光四年(125)十月廿二日。其中以永初元年(107)五月至六月和元初六年(119)闰五月的砖铭为数最多。从墓坑的排列顺序考察,这批刑徒墓砖的具体年代,应是从永初元年四月廿日至永宁元年年底或二年(即建光元年压(121)年初,前后共13年多的时间。该墓地约在东汉末年就不再专埋刑徒,魏晋以后则完全废弃了。
2003年 河南老农钓到一只“会飞的乌龟” 专家:估值18个亿
2003年的某天,对河南一位普通老农来说,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但也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和其他农民一样,他每天都要忙于种地,但在农闲的时候,他有自己的爱好——钓鱼。钓鱼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结交好友,更重要的是满足他的爱好。当天,老农又一如既往地来到洹河边,准备垂钓。上午他没有钓到一条鱼,心里有些失望。我要新鲜事2023-08-02 18:32:250000观展:汉代铜镜所表现的“日有喜,月有富”的是理想生活
除了照容这一实用功能外铜镜还往往被古人寄予各种愿望和诉求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铜镜铭文汉镜铭文中既有表达相思、酒食、长寿的个人生活追求亦有永葆子孙、高官的家族希冀还有诸如“多贺君家受大福”“四夷服”“人民息”之类的家国情怀经历过秦末战乱的流离、困苦与死难,西汉初年的人们祈愿能过上如“大乐未央”般长久富足的生活,同时在内心中还饱含了对故人的思念。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33:340003古墓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洛阳邙山古墓最多(帝王名人墓聚集)
此前有新闻说村民修房挖出南宋古墓,而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的历史当中,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朝代。不同朝代之间最大的差异就体现在陵墓方面,不管是墓葬的方式还是结构等,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专家能够一眼就认出来。中国那么长的历史当中,哪个地方的古墓最多呢?古墓最多的地方是哪里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9:59:370001家庭妇女一常用工具被改成酷刑刑具,受刑者极惨,传一女人发明的
炮烙之刑源于熨斗考文/吴甜甜、倪方六接着前面的文章《村民把一铜器当水舀子用,专家看后一惊竟是东汉文物,现藏博物馆》,继续聊古代的熨斗。这要主要说的——炮烙之刑。古代还有一种水熨斗,是利用滚烫的热水的温度传热,把皱了衣服烫平。早期材质比较简单,以陶瓷为多。进入金属时代后,用铜、铁、铝材质装水的熨斗较多。现在,在偏僻的农村还可以看到,有的家庭妇会用这样的土熨斗来烫衣服。(古代炭火熨斗)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8:58:0000001992年,贵州发现大量黄金,或将揭开我国不为人知的历史?
黄金自古以来都是最有价值的金属。古代人们用黄金作为货币交换物资,用黄金打造首饰;现代,除了延续古代的使用方法外还需要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金矿的出现更加意味着财富的显现。“聚宝盆”的发现贵州,一个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定义为金储量最贫乏的地方。贵州山连着山,层峦叠嶂的,真的找不出来金子吗?我要新鲜事2023-08-01 17:51: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