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界遇上人间:敦煌壁画解读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绘有一座北周时期的罕见佛像,佛身上绘有佛教法界的图像。佛像着土红色装,右手结施无畏印, 左手握袈裟边。胸前画须弥山,山顶五所宫殿内各坐一人,两侧龙围绕。肩部画坐佛、飞天。山前阿修罗,下着红色短裤,双臂上举, 手托日月。袖及腹部画山峦, 山间有许多房舍、人物。人物或坐房内, 或立于房外, 或于林间修行、拥抱, 或奏乐跳舞。膝部画牛、马、猴、鹿、鸟等。内裙下摆画刀山,内有六人,举手拔足,似在挣扎。

与之相似的还有莫高窟第31窟盛唐时期的佛像,其坐于宝座之上,实景式的须弥山以法衣为背景,立体的须弥山从其膝部构成的香海中耸立而出。衣裾、衣袖下垂,上绘小型形象,或许是地狱道中的鬼怪、动物和人类。上方,象征着通往天宫的树木和宫殿聚集在须弥山顶,越向上越密集,但仍被限定在佛陀的肩内,立体与平面图像相接。

第446窟的立佛更为特别,其两手下垂作法印。肩臂上各画五所楼阁。胸前为须弥山,下部是海水,一周有山丘。须弥山分三层,每层也有楼阁,中层山腰外侧分绘日月,下层左侧一佛二菩萨,右侧一僧人二供养人。胸腹之间有山峦相隔,腹部绘一方城,左右各有二人,一坐一立。门外左右各立一人,周有护城河,河上有桥。腿部上面,中间一人正在屠宰牲畜,左侧一人驾驭牛耕作,右侧一胡人赶着两匹驮运东西的骡马。下面左有一房屋,院内正屋坐一人,院外右面立三大人和一小孩,相对有二人, 其中一人正在作揖。下部以山峦相隔,下面为一沸油锅,旁边有一牛头罗刹。

这类佛像过去被认为是华严教主卢舍那佛。卢舍那是《华严经》中的终极崇拜对象——无形无像、不可名状、不可思议的Vairochana的最初译名(亦译作毗卢遮那)。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提出“三身”说法,将卢舍那置于“法身”毗卢遮那和“化身”释迦牟尼之间,以人格化特征存于世间,作为“报身”接待修持精进之人。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何恩之(A.F.Howard)将这类佛像定义为“宇宙佛”,是法华经教主宇宙释迦佛,佛陀法衣作为承载宇宙的象征图案。这个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至今在学界仍存有争论。
但成书年代约在五或六世纪,由中国本土僧侣撰写的《大方便佛报恩经》(简称报恩经),认为此佛像为现世佛释迦牟尼的宇宙化身卢舍那佛,将卢舍那佛与报恩经联系在一起。
报恩经与报恩经变
佛教传入中国后,僧徒剃发,不认父母,不拜君王,与儒家“始于事亲,终于事君”的传统思想发生激烈冲突。故六朝以后,佛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将儒家思想,特别是孝道思想,纳入佛教思想体系内。这样,以《大方便佛报恩经》为题材的《双恩记》变文和报恩经变也就产生了。敦煌莫高窟中唐时期的第112窟、154窟、231窟,晚唐时期的第85窟、144窟、147窟、156窟都画出了与儒家孝道思想有关的报恩经变。
所谓“经变”,就是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报恩经变主要以《孝养品》《恶友品》《论议品》等一些宣扬忠孝、报恩思想的故事画为其内容。
《孝养品》是须阇提太子的本生故事,主要突出的是割肉奉亲,以孝救国的主题。故事讲述古印度波罗奈国的大臣罗睺杀王篡位,还追杀边远最小国国王善住。善住王准备了七日粮食,携王妃和太子仓皇逃亡。由于恐慌,走迷了道路,粮食也吃完了。善住想要拔出宝剑,杀了王妃为食。太子须阇提劝阻父王,表示愿意割下自己的肉,三人分食。几天之后,须阇提全身的肉已经割尽,他剔下残存在骨缝间的肉献给父母,让他们速速逃往邻国。

《恶友品》主要讲述的是善友太子为老百姓入海求珠的故事。说是波罗奈国有两个王子,一个名叫善友,一个名叫恶友。善友为了让更多穷苦百姓有食物可吃,便想要去龙宫取到摩尼宝珠。可当善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宝珠之后,却被恶友用竹刺刺瞎双眼,夺宝而逃。后来,牛王将善友眼中的竹刺舔出,善友又在牧牛人的帮助下与公主结成夫妻,双目复明。当善友历经艰难险阻回到自己的国家后,不计前嫌,饶恕了恶友的罪行,又得回宝珠为百姓祈福。

《论议品》是鹿母夫人本生故事。波罗奈国有一只母鹿因食仙人便溺而受孕,产下一名女婴,便取名为鹿女,被一名仙人收养,生活在山野中十四年。鹿女人形鹿蹄,步步生莲。一天,国王到山中打猎,爱上了鹿女,将其娶回宫中,赐名鹿母夫人。不久,鹿母夫人生产,却生出了一朵莲花。国王害怕其为不祥之兆,下令将莲花丢弃,将鹿母夫人打入冷宫。数日后,国王却看到莲花上竟然坐着五百个男孩,才知是鹿母所生,下令恢复了其封号。五百太子长大成人后,造福于民,国泰民安。

当法界遇上人间
敦煌的所有报恩经变壁画中,发现有六身卢舍那佛与报恩经变相结合,另外,在大英博物馆还藏有一幅藏经洞出土的报恩经变绢画,也有相似的构图。一个代表法界,一个来自人间,敦煌画师与赞助人将原本无必然关联的两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法界遇上人间的奇妙画面。
以莫高窟第154窟为例,上部为释迦说法图, 下部平台上为卢舍那佛说法图。卢舍那佛左右各有一菩萨一弟子, 两旁有听法菩萨、舞伎乐队, 前面有水榭雕栏等。边上分别绘善友太子和鹿母夫人的故事。





相似的构图见于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图》绢画,画中卢舍那佛像位于洞窟中心上部说法释迦牟尼像的下方平台,体型不大,呈禅定相,红色的法衣上装饰着佛教宇宙象征图案,胸部绘一座锥形双层丘坡,代表宇宙之轴须弥山,下方是锯齿状山峰(象征铁围山)围绕海洋(代表香海)。左、右肩处的圆盘分别表示日轮和月轮。须弥山左侧绘一四臂人,体型高大。右侧绘有一人露出上身,立于三足鼎中,分别表征六道轮回中的阿修罗道和地狱道。除此之外,两侧还绘有《大方便佛报恩经》的核心内容“须阇提太子割肉奉亲”。

莫高窟第12窟,开凿于晚唐咸通十年(869)之前。东壁门南绘报恩经变,上部为说法图,下部条屏三扇绘《恶友品》。说法图上部为释迦说法图,中间平台为乐舞,前面水池的莲花座上绘一身卢舍那坐佛。


报恩经变与卢舍那佛相配置,从华严法门基本理念的“法界缘起”而言,也就是法界与人间的结合,表现了一种因果关系,即人间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是因,法界卢舍那佛的道是果。
宇宙佛或卢舍那佛法身,包含了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人们观照此身佛像,可理解六道轮回,可将佛陀的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映射于众生。敦煌画师和赞助者将佛与报恩二者联接起来,使得这一颇具特色的图像在报恩经变中持续了近一百三十年。
专家将2000年前楠木棺板放水里煮,浸出液做试验,证实了民间传说
楠木古棺的防腐性本文作者倪方六楠木,是主要生长在中国境内的珍贵树种。过去民间有条件的人家都会用楠木制作葬具,老人说,楠木棺“养尸”,而用槡槐一类杂木打的棺材则会“烧尸”。所谓“养尸”和“烧尸”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实际上是表示棺材的防腐效果。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39:300000专家打开帝皇棺椁 发现“九窍玉塞” 棺中黄金美玉数不胜数
在江西南昌的墩山,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座皇帝的陵墓,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墓穴中躺着的皇帝,他的周围堆满了珍贵的珠宝,琉璃玉席、黄金和玉璧玛瑙簇拥着他,而且在他的下半身附近还出现了“九窍玉塞”,包括一个名为“玉肛塞”的独特饰物。这个发现使得考古学家们更加好奇,究竟这位皇帝是谁?我要新鲜事2023-08-11 20:05:040001西汉皇家祭祀的选择和秘密,刘邦起义时用血将战旗浸成红色
西汉皇家“祭仪”本文作者倪方六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是一个极为迷信的人,起事之初,便重祭祀。刚被推举为“沛公”,便在县衙大堂上行祭,《汉书·高帝纪上》,“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廷,而衅鼓。”其行祭时,用牺牲的血祭祀战鼓。正式起义后,统一颜色,用血将战旗浸成红色,以表示推翻秦朝的决心,刘也自称“赤帝子”。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31:340005现在市面上风水古书都是伪书,那真书弄哪了?这事要问一个徒弟
郭璞徒弟偷走独家秘笈本文作者倪方六前面的文章说了中国风水鼻祖——东晋风水大师郭璞,未说完,这篇文章继续。在说之前,借此2017年新年来到之际,向阅读、关注“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的所有网友、读者致以新年的祝福,祝愿大家新年里时来运转,心想事成!言归正传。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57:380000南京找到一座太监墓 墓葬的主人或许很有名(郑和墓葬)
南京的一座太监墓,主人可能是郑和当年的助手。在2010年南京的一个荒山居然成为了古墓的挖掘现场,这是让专家们非常的疑惑,因为这个荒山按照风水局来说并不算是什么好地方。但是这个果木的内部却算是比较豪华,并且在这个古墓里,除了有着明代的强烈特征之外,还有着一些其他的特征,尤其是这个墓葬里。除了有着明代的文物放置之外,还放置了一些来自于海外的东西,让专家们对于这个墓葬主人的身份有了更多的猜测。我要新鲜事2023-09-27 21:03: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