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动用手扶拖机运输盗出文物,省长办公会罕见专题研究反盗墓
省长办公会,专门研究反盗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1989年10月,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群遗址上,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盗掘古墓葬事件。而甘肃境内在当年盗墓风很盛,不只磨咀子,在其他地方也有这种现象。

据公开资料,甘肃主管副省长为此召开专题会议,商量反盗墓对策,这在共和国省长办公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在磨咀子汉墓群遗址附近,当地群众听说地下挖出的东西能卖钱,你传我,我传你,一哄而起,大家都拿着铁锹、锄头来古墓遗址上公开挖掘“找宝”。
加上专业的盗墓团伙,其时的磨咀子当墓群遗址上,比“农业学大寨”时代还热闹。

据官方上报材料,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磨嘴子汉墓群有180多座古墓被盗挖,随葬品被洗劫一空。一些团伙性质的盗墓者,使用当时当地能有的最先进的机械化手段作业,动用手扶拖拉机拖运盗挖出的随葬品。而文物贩子不收的随葬品,如陶罐则统统打碎。
群盗事件给磨咀子汉墓群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文物损失无法估量!

磨咀子“群盗”是如何引起的?
原来,当时有外地文物贩子带着大把钞票,坐地收购这里出土的文物。有一盗墓者把手里的一件汉朝木牛车卖给文物贩子,转眼间拿到了10000元人民币。
这可是真实版“一夜成为万元户”传奇。那时的一万元人民币多么值钱,当年全中国农民的致富目标就是——“万元户”!

这一“万元户”传奇不胫而走,极度刺激了当地希望快速致富的农民,引发了大规模盗墓风潮!
这么严重的盗墓事件传到省城兰州,省领导坐不住了。
1989年12月20日,时任甘肃省文化厅主管文物工作的副厅长马文治,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文物安全检查,同时拍照、录像取证。

他看到的情况是:“汉墓群破坏非常严重,举目所见,一片狼藉,白骨遍野,棺木满地,砸碎的陶器等随葬品比比皆是。”
盗墓者的气焰十分嚣张,文物保护形势严重、刻不容缓!
马文治将实地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向时分管副省长张学忠汇报,并给张副省长播放了现场拍摄的录像。

张学忠当时还兼任甘肃省文管会主任。他看了录像,拍案而起,当即给甘肃省政府主管副秘书长魏庆同和武威行署主管副专员刘生荣分别打电话,明确指出武威磨嘴子和早滩坡汉墓群(另文讲述)被盗掘事件的恶劣性,影响太坏,必须高度重视,坚决予以制止!
张学忠当时说了这样一番情真意切的话:“不能再做出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来!”

下面的情况就不用说了——全省行动,加强古遗址和文物保护工作。
鉴于当时甘肃全省境内盗墓现象严重的实际情况,又以甘肃省政府名义电报通知全省各地、州、市,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管理,责任到人,确保文物安全过冬。
但光通知不行,得落实!得打!

为了尽快刹住盗墓歪风,1989年12月30日,张学忠副省长又主持召开了专题“省长办公会”,甘肃省公安厅、文化厅、武威地区主要领导都来开会,共同研究制止、查处武威盗墓事件。
为反击盗墓活动,省长专门召开办公会,非常罕见。一方面说明当时盗墓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也说明主政官员打击盗墓活动决心坚决。
据张学忠后来撰文回忆,这次省长办公会议决定,由武威行署全面负责,甘肃省公安厅、文化厅积极协助,采取果断措施,严肃查处这起文物破坏事件。

为此,出台了多条措施。
第一条是,全力以赴,进行查处和侦破。
一打击坐地收赃的文物贩子和盗墓团伙首犯;二对严重失职、纵容盗墓的“内部人员”予以严惩要严肃处理;三对听之任之、制止不力的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四要尽快追回失盗文物,减少和挽回损失。

第二条是,在全省范围内普遍开展《文物保护法》的宣传教育。
第三条是,要求各级政府重视文物保护。
第四条是,加强对文物工作的领导,把文保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可以想见,在这次省长办公会上,磨咀子汉墓群所在的武威地委(现在叫“武威市委”)和行署(现在为“武威市政府”)的主政官员被批评了,并作了检讨和反省。

根据省长办公会议定的要求,武威行动了!
当时就要到1990年元旦了,但武威地委和行署主管官员哪还有心思过元旦!1989年12月31日和1990年元月4日,两次召开紧急会议,传达省政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立即制止破坏墓葬,加强文物管理工作。
武威成立“查处汉墓群破坏事件领导小组”,下设侦破、清理、宜传、检查四个工作组。

警方快速行动!
一制止,二查处,三追缴,动作同时展开,严打武威盗墓!
很快,武威盗墓风头被压了下来。
20多天后,即1990年元月20日,在武威古城新华乡召开了“万人大会”,对已抓获的盗墓者现场宣布处理决定。当场逮捕10人、宣判10人。

会上还公布了追缴成果:共收缴文物25件,古钱币140枚。
这点追缴成果与用手扶拖拉机运走盗出随葬文物,简直不值一提!
对于已被盗掘的古墓,当地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虽然被盗严重,但仍清理出了一批文物,有陶、木、铜、漆、草编器共67件。
如果没有被盗,180多座古墓要出土多少珍贵文物!

相关文章:1957年开荒意外挖出汉墓,省里调查发现地下全是古墓,盗墓者来了
【考古词条】 铁器时代 · 长沙铜官窑址
唐五代瓷窑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县从铜官镇至石渚湖约5公里的范围之内。主要窑区在兰岸嘴、瓦渣坪、兰家坡一带,现尚存窑包13处。1957~1978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多次进行调查,1965和1978年两次进行试掘。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题材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为瓷器装饰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长沙铜官窑未见于文献记载,其发现对研究中国陶瓷史具有重要价值。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59:020000中国作物栽培与传播惠及世界餐桌
作物栽培推动中国文明发生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来源,作物栽培是农业起源的重要标志。农业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拥有主动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相对充足、稳定的食物来源。农业起源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经济变革,而是漫长的量变积累,其结果是定居生活方式出现,人口大幅增长,人类社会发展加速,为古代文明的形成奠定经济基础。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0:10:480000学习:中国古代陶瓷专题 唐辽金之三彩器比较
三彩器属于低温釉彩之类,因为釉料之中以铅化合物为助熔剂,并加入铜、铁、钴、锰、锑等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即可烧制出缤纷的釉彩。此一彩类最早流行于唐代,是中原地区王公贵族与富贵人家常用的随葬明器。唐代灭亡之后,三彩器继续在北方地区流传,辽代和金代的窑厂都有生产,独特的造型与装饰风格富有民族性的特色,为中国陶瓷史缔造璀璨的篇章。1.唐三彩盘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14:000000三秦遗珍:从“席镇”到文房“五宝”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二楼“盛唐气象篇”展厅里,有一只酷似鼠标的兔子文物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文物呈米黄色,兔子呈俯卧状,头前探,后身弓起,一对长耳贴伏于胸前。这件文物就是“滑石兔”。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59:3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