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考古出土东晋时期夏天降温神器,与风扇配合效果如现代冷风机
冰槛与宋朝的降温手段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国科技史上,各朝都有自己的发明和创造,如果评选哪一朝代高科技发明最多,无疑是宋朝。
以眼下夏天的降温制冷手段来说,宋朝便有一些“高科技”。

在唐朝,夏天制冷已有很大进步,皇家的空调房间“清凉殿",在古代中国也是极为豪华的,还有“自凉亭”什么的。宋朝皇家夏用建筑,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宫中避暑佳处,有复古殿、选德殿和翠寒堂。据《武林旧事》“禁中纳凉”条,这几个地方环境幽静宜人,周围“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
而在制冷手段上,到了宋朝又有突破。宋朝宫中降温设备与设计十分时尚,出现了比以前更好用、效果更好的机械原理“风扇”——用鼓风机带动,“鼓以风轮”。在御座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风扇一吹,冷气习习。

这种风轮,又叫“扇车”。宋朝理学家、福建建州崇安人刘子翚《夏日吟》诗中,便提到了这种避暑降温装置——
“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重櫩邃屋昼生阴,反易天时在谈吐。又不见五陵富豪儿,炎天多快意。雪谷曳轻明,珍槃嚼甘脆。蛾眉皓齿发清歌,洒酒筠枝集蝇蚋。何如野客歌沧浪,万事不理心清凉。流金铄石未为苦,势利如火焚中肠。”
《夏日吟》描述的就是有钱人过夏天的情况。当年的有钱人过夏天还是相当爽的,即所谓“炎天多快意”。而大热天之所以不感到热,就是因为有扇车。应该注意的是,诗中还有提到了“冰槛”,这也是一种降温设备,但与盛放冰块的“冰盘”不同。

冰槛亦写作“冰鉴”(器型与先秦青铜容器冰鉴不同),宋人又称“雪槛”。从《重修宣和博古图》载录的“唐冰鉴”来看,有上下两层,上层为斗形方口器皿,供放冰块用;四周镂空,方便冷气散发;下端有孔,方便冰水下流。下层是接融化冰水的水盘。为了便于移动,上有提手,如家用可移动炭炉子一样,可以提走,放到需要的房间。
冰槛的使用历史远早于扇车,1965年在南京城北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考古发掘中,曾出土一件。不过,在当时,这件被误认为是炉子,所以在1997年版《南京文物志》上,仍称“卷草纹铜方炉”,博物馆的文字介绍,也依此定名。
这件东晋冰槛,可以说是一件夏用降温神器,现藏于南京博物馆,为中国人夏天避暑方式提供了实物证据。由于不少同仁不太了解,兹将《南京文物志》的介绍原文抄录如下,方便大家研究:

【卷草纹铜方炉】东晋(317-420)。铜、铁质。通高18.5厘米,口边长18.4厘 米,底盘边长22.5厘米。铜质。方形,无盖。分上下两层,上层为 炉,作方斗形,直口,斜壁,平底,下置四蹄足,口沿两边有钮,上穿 铁链,链接铜柄,供提携用,铁链已锈残。炉底部有四个小方孔,对称排列,便于清除灰烬。下层作一方形承盘,折沿,浅壁,平底,下 置四蹄足。炉壁镂空作卷草纹装饰,整个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粗放 简括,制工精良,为东晋贵族的生活用具。东晋青铜器已衰落,所作之器多质粗器薄纹饰简单,该器铜铁 合铸,无论是工艺还是造型纹饰在同期青铜器中都较为少见,实属东晋青铜器的精品。
需要说明的是,原南京考古工作者认为是炉子,似乎也没有错。从实用功能来说,如果置炭火于其中,也是可以使用的,便变成了取暖用的火炉,下面的方盘由夏天收集冰水,改为冬天盛放炭灰。
由于四周镂空,燃烧充分,产生的烟雾少,比较环保。这么分析下来,可以认为这件文物是中国古代冬夏两用的“土空调”,称其为现代冬夏两用空调的鼻祖,或原始概念机亦无不妥。

而从文献记载来看,宋朝已不满足于温度调节的实现,对空气、环境质量也很在意。如皇宫在使用风扇时,还会在大厅里摆放的数百盆鲜花吹,这样风扇一吹,“清芬满殿”。古代没有空气净化器,如何净化室内空气?方法就这么简单!
从这个记载来看,宋代空调房间,除了基本的降温手段之外,还采取了空气净化手段——吹香风,以改善空调房间内的空气质量,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环境意识和空调概念上的一大进步。
最后要说的是,扇车与冰槛都可以单独使用,但如果组合使用,降温效果更好,可以让室内更加冰爽宜人。扇车对冰槛吹,吹出的都是冷气,现代的“空调扇(冷风机)”就是这个原理,可见中国古人的如何过夏天方面,动足了心思,想法颇多,概念前卫。

郭静云 || 从历史“世界化”的过程思考中国翼兽的萌生
编者按原文载于《民族艺术》2020年第3期作者:郭静云,博士,台湾中正大学教授如需转载或引用,务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25:260001韩巍:“吉金耀河东——山西青铜文明特展”推荐
2021年7月1日起,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推出“吉金耀河东——山西青铜文明特展”。这是赛克勒博物馆时隔多年之后再次推出以中国古代青铜器为主题的大展,其展出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在近年国内博物馆同类展览中也是难得一见。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8:39:440001小小农具竟引发千载公案:人类文明功臣 还是万世祸首?
蒂姆·哈福德(TimHarford)假想一下,一场巨大的灾难,文明终结,我们这个大千世界不复存在。别管这是出于什么原因,或许是猪流感,或许是核战争,或许是机器人成了狂魔,或许是僵尸造反。请你继续假想,你很幸运,是仅有的几名幸存者之一。你没有手机。就算有,你又能给谁打电话呢?没有互联网,没有电,没有燃料。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59:490000被误解的伐字:甲骨文改写认知 难怪金文中不说“武王伐纣”
周初金文中的“武王征商”与“武王克商”一词,实际上是指武王征讨商朝政权的行动,而不是我们常说的“武王伐纣”。早期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提供了更早的证据,例如著名的《利簋》青铜铭文中记载着“武王征商”的字样,表明武王出征商朝。古代的书籍非常注重每个字的含义和深意,那么为什么在周初的金文中使用“征商”或“克商”,而不是“伐纣”或“伐商”呢?其中一个原因与对“伐”字的误读有关。我要新鲜事2023-09-29 20:12:5800001980年,考古队打开光绪陵墓,为什么先是作呕,后是沸腾呢?
1908年11月14日,慈禧在临死前将仅仅37岁的毒死,随后她交代完后事,终于可以安心死去。慈禧以为只要将光绪毒死了,她的种种恶行就不会记载青史之上,也不会像多尔衮一样,被光绪帝拖出来鞭尸。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墓会被沈殿英弄得底朝天,成了近代最骇人听闻的皇家墓葬被盗案。慈禧陪葬珠宝无数,那么光绪帝的陵墓里面是什么样的,他的陵墓是否保存完整呢?我要新鲜事2023-08-02 18:17: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