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魏正中:回溯与思考——早期照片记录下的龟兹石窟寺院
本文为“纪念宿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石窟寺考古系列讲座”的第四讲,《回溯与思考——早期照片记录下的龟兹石窟寺院》的纪要,主讲人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魏正中教授,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韦正教授主持。

1979年,宿白先生考察克孜尔石窟,随后委托晁华山教授去往德国搜集新疆石窟的早期调查资料。魏正中教授认为,利用老照片研究新疆石窟的思路从宿先生开始,因此,我们现在的工作也是在先生的研究基础上开展。本次讲座主要利用老照片展现龟兹石窟寺院遗址已消逝的历史痕迹,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石窟寺院。
一、大型洞窟坍塌后新开龛
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原因,大部分的龟兹石窟寺院改变了原有面貌,而老照片为我们提供了这些已经缺失的信息。如库木吐喇第25-33窟现被填土掩埋,老照片记录下了这一窟群的完整立面;早期照片中的第27-30窟前有建筑遗迹,说明在前室崩毁后,僧众又修造建筑在此生活;根据第10、11窟的老照片,两窟共用一条阶道,再结合洞窟的平面类型,可以判断二者的关系为组合窟;第12、13、14窟,老照片中第12窟与第13、14窟窟口的高度不同,且第13、14窟前有建筑遗迹,根据一中心柱窟、一方形窟为一组合窟的类型学规律,判断第13、14窟为一组合窟。在库木吐喇、森木赛姆、克孜尔等龟兹石窟中,当洞窟前部岩体坍塌后,存在较多在窟外继续开凿小龛的现象,反映了洞窟的重修和改造。
如今,许多这样的小龛已不可见,我们可以从老照片中了解到这些现象,以此更好地分析遗址发展历程。虽然老照片中的信息十分重要,但魏正中教授仍然强调,应该将老照片与现场调查相结合。

二、崖面下方的石窟
老照片记录库木吐喇石窟群崖面地处并无洞窟。相反,克孜尔石窟外崖面坍塌形成厚厚的堆积层。如第27、34、38、43、138等窟均可在老照片中看见窟前的岩体堆积。很多照片中,都可以发现窟前堆积中遮覆的洞窟,可知现状底层洞窟之下还有不少洞窟,且有洞窟上下的通道等遗迹。自德国探险队至今,仅清理发掘其中部分洞窟,仍有洞窟埋于地下,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三、其它现象
此外,老照片还展现了众多已消失的洞窟内部场景。如:
克孜尔第37窟的老照片明确了其内部阶梯的位置及结构;
放大第12、13窟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德国人切割下的壁画,壁画现藏大都会博物馆,并将其位置描述为第13窟主室前壁门道右端壁上部,但是从老照片来看,德国人在克孜尔工作时,前壁就已坍塌,说明壁画的准确位置仍有待考证;
德国人在考察第76窟时,窟前保留有古代的木制品,包括木桌、箱子、门框等,正是该窟前室的老照片将这些遗物记录下来。
尽管老照片提供的内容丰富,但是同样存在问题,不可尽信,如部分照片可能在冲洗过程中导致图片镜像翻转,对于理解室内空间和陈设造成误导。魏正中教授认为,根据前人的文字描述及草纸,并结合现状调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


最后,魏正中教授总结到,龟兹洞窟的早期影像资料具有重要价值,现状尚未得到重视与利用,特别是有些照片记录了寺院现已无存的遗迹现象,这对于今日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是不可替代的一手资料。将这些宝贵影像资料与寺院遗迹结合考察,或许会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石窟寺院。
门派林立:明代的画坛江湖
明代中国古代绘画达到了一个巅峰,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在昨天的叙述中已经讲过明代前期的官方画派“院体”。参考宫廷画院派:明代前期的御用画家群体。下面我们主要将明代绘画的主要流派梳理一下,并着重介绍与之前提到的宫廷画院派并立的“浙派”。明代绘画的主要流派: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51:430001段宏振:磁山文化探索的反思与新释
提要:距今8000年前的磁山遗址,以大量储藏黍粟的窖穴、石磨盘棒与陶盂支脚等为组合的器物堆积遗迹为主要文化特征。由于磁山遗址年代框架细节的建立及田野考古信息提取等方面有待于改进,对这两种遗迹的功用及性质一直存在讨论和争议,进而影响到对磁山遗址性质的认识与判定。因此有必要对磁山文化的探索历程作一回顾与反思,并尝试对一些问题作一新的解释。关键词:磁山遗址;储粮窖穴;组合物遗迹一、问题的提出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03:110000古人下葬为什么要附墓志铭?不怕盗墓贼知道他是谁吗?
唐高宗的墓志铭镌刻在一块高7.5米、每边宽1.86米的石碑上,故该碑名叫《述圣纪碑》,碑文《述圣纪》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书写,共约5500余字(也有说8000字的)。《述圣纪碑》立于乾陵司马道西侧,朱雀门外西阙楼之前。而武则天的《无字碑》则立于乾陵司马道东侧,朱雀门阙楼南面,与西边的《述圣纪碑》相对应、相对称。该碑高7.53米,宽2.1米,厚1.649米。我要新鲜事2023-07-12 18:51:500000“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3:20:140001为“洞穴”建起保护罩,看周口店遗址猿人洞的保护实践
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同时期中材料最丰富、最齐全、最有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及古生物遗址群,是我国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等多学科科研基地。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10:5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