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为什么要燃灯?有3种说法,但起源于佛教一说并不可信
正月十五为何要燃灯?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新春正月,最爱欢迎的娱乐莫过于观灯,这是古今都流行的一项民俗活动。后天就是正月十五了,即俗话说的元宵节了,又到观灯佳期。那么,正月十五为什么叫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元宵节晚上为什么要燃灯?

(剪纸:正月十五闹元宵)
元宵节有“元夕”、“元夜”、“上元”、“灯节”等多种称呼,每到元宵节古人都要燃灯。所谓燃灯,又叫放灯、上灯、亮灯,这种风俗是怎么来的?要弄清这一问题,得先了解一下元宵节的起源。
从年代上来说,元宵节的起源主要有“汉朝说”、“魏晋说”、“唐朝说”等版本。其中起源于汉朝的说法又分“汉文帝说”与“汉武帝说”两种。
最早起源的说法与西汉开国之臣周勃有关。当年,周勃与陈平谋划,诛灭了专权的吕氏家族,拥立代王刘恒(汉文帝)。因为周勃在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汉文帝遂定此日为元宵节。此后,每年元月十五日晚,汉文帝都要出游,与民同乐。
第二种说法与正月祭祀太(泰)一神有关。《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太一神即天神,是秦汉人心中的至尊之神。

(河北武强年画《宝莲灯》)
汉武帝对祭祀太一神十分虔诚,他采纳方士缪忌的奏请,在甘泉宫中设“泰一神祀”,并定下祭祀活动从正月十五黄昏开始,宫中遍燃灯烛,献祀太一,乃至通宵达旦。此夜取消夜禁,即所谓“放夜”,京城居民可以通宵活动。
持“魏晋说”观点的人则认为,元宵节的来源与中国本土教“道教”有关。汉末道教中的支派“五斗米道”,创天、地、水(人)“三官”,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中国传统的三元节庆,由此产生。
那么,元宵节为何一定要燃灯?学术界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笔者归纳起来有“祀神说”、“媚官说”、“念佛说”三种。
“祀神说”因汉武帝祭祀太一神而来。元宵之夜来临时,汉武帝会令人点燃灯火,故元宵节又称“燃灯节”或“灯节”。“媚官说”则由道教的三官神灵引起。
据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类》“三官”条:“世有三元三官,天地水府之说……其用司于三界,而以三时首月候之,故曰三元。”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于是有上元节纵乐点灯之俗。

(天津杨柳青年画《五谷丰登》)
而“念佛说”则为不少佛徒相信。据《涅檠记》,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信徒将他的舍利子置于金座上,大众飞撒花瓣,奏乐,绕城燃灯十三里。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每逢元宵夜皆点花灯纪念佛祖。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僧史略·汉法本传》释称:“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燃灯,以表佛法大明也。”宋高承《事物纪原》也持相同的说法。
上述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真相?笔者认为“祀神说”是元宵节燃灯之滥觞,《七修类稿·辩证类》“元宵灯”条便称:“上元张灯,诸书皆以为沿汉祀太乙,自昏到明,今其遗事。”
而“媚官说”只是一种民间观点,“念佛说”也谈不上是元宵节燃灯之俗的起源。
佛徒为佛祖燃灯与中国元宵节燃灯,不过是一种风俗巧合或者说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果,但这在事实上推广了元宵节燃灯之风。

(四川绵竹年画《花灯童子》)
林向:“三星堆事件”的全景报告
几十年前默默无闻的三星堆,如今成了学术界的热门、旅游业的明星,观者如鲫,著述如雪。但如仔细审视一番,就不难发现,在架床叠屋、洋洋洒洒的所谓大作之中,真正的科学论著并不多,而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并具有较高品位的上乘之作更是凤毛麟角。0000过去人阴雨天穿的一种鞋子是布做的,却能防水,怎么做到的?
油靴,古代的防雨鞋本文作者倪方六说到古人阴雨天出行(见《越南妇女流行头上戴笠,中国侠士也爱这副装束,有什么讲究?》一文),除了头上戴的,身上披的,脚上也有穿的。这种雨天脚穿之物,就是现代所说的“雨靴”,但古人通称“油靴”。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17:130000古墓被盗一空 只剩下秦朝“电池” 考古学家生气道:太猖獗了
古墓的保护和传承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除了地震、渗水、坍塌等突发事件,还要面临着人为带来的损坏——盗墓贼的入侵。我要新鲜事2023-07-28 20:53:180001偷挖朱元璋儿子墓,盗洞直达墓室,一看下面情况,谁也不敢下去
明湘献王墓考古本文作者倪方六盗墓怕什么,不怕被人骂断子绝孙,就怕遇到水。费了半天劲,如果墓室充满积水,取随葬品就不太容易。在时间有限,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一般还不敢水下,以防遭遇不测。1997年12月,几个盗墓者冒着严寒,挖开了位于湖北荆州古城西门外的明代湘献王朱柏墓。朱柏墓早在1956年已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敢盗掘文保对象,这伙盗墓者的胆子很大。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30:5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