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基地生产反季节蔬菜供宫廷消费,大臣强烈反对,理由挺吓人的
古人冬天吃不吃反季节蔬菜?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眼下虽然是深冬时节,但菜场时的新鲜蔬菜应有尽有,与夏季几无不同。如果在古代,甚至在几十年前,这个时候想吃上点时鲜蔬菜都是一种奢望。但是古人也有反季节蔬菜,不过古人很忌讳吃反季节蔬菜。为什么呢?
秦汉时冬于吃新鲜蔬菜已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这一时期的史料上多有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的记载。秦始皇主政时搞的“坑儒事件”,便涉此事。
当年秦始皇在骊山陵谷中,冬天利用地下温泉种瓜果,让从全国各地招聘来的儒生们去看稀奇,利用这机会,将他们全部活埋掉,这是坑儒事件的经过。

图:现代冬天大棚里长的黄瓜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引东汉学者卫宏在《诏定古文尚书·序》,对此事有详细交代——
“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在上述文字中便出现了反季节瓜果,但尚未明说是用于冬季消费,而《汉书·召信臣传》(卷八十九),则有明确记载,明白无误交代了古人吃上反季节蔬菜的事情。
为让皇家吃上反季节蔬菜,皇家蔬菜特供基地“太官园”每年都要花很大的开支去建设蔬菜基地。召信臣是古代有名的奉公守法的官员(即所谓“循吏”),他看不惯这事情,便建议不要这样搞。他话是是这样说的:
“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然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乃它非法食物,悉奏罢,省费岁数千万。”

图:现代反季节生产西红柿
“蕴火”是一种不起火焰的燃烧方法,目的是为冬季室内种植的蔬菜增温,促进生长。召信臣强烈反对的理由挺吓人的,称反季节蔬菜是“非法食物”,不能吃,有毒,对健康不利(“有伤于人”)。当然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劝皇家不要太奢侈,要节省开支,如果全部停下来,一年能节省钱财“数千万”,这可是一笔不少开支的。
但特供基地给宫廷供应反季节蔬菜并没有停止,一直到东汉都这样。据《后汉书·和熹邓皇后传》,永初七年(公元113年)正月,邓太后在太庙完成祭礼后,针对所献祭品下了一道诏书,其有一道是这么说的:“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孰(熟),或穿掘萌牙(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
这句话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供献的时鲜之物中,好多都是反季节的,不是在它正常收获时节取用的,或温室中通过火道提温度,强行催熟,或是挖掘窖坑,利用地下温度高于地表温度的现象,催芽育苗。如此收获的蔬菜作物没有味道,违反了生长规律,这根本就不是顺应天时培养作物。
邓太后认为,如此反季节不好,古人认为“非其时不食”,供应这种反季节的东西是对祖先和神灵不敬。所以她指示,以后用于供祭和宫廷消费的,都须是当令之物。邓太后这一通指示后,一子减省去了32种反季节新味。

御膳
这个记载至少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东汉时人们是如何生产反季节蔬菜的,二是当时反季节蔬菜供应消费品很丰富。
隋唐时,利用天然或人工热源种植反季节蔬菜和瓜果,已成贵族阶层冬日消费新鲜蔬菜的普通方式。唐诗人王建《宫前早春》诗诗:“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这里的“内园”指宫廷蔬果园圃,也是皇家食用蔬菜特供基地,通过引进温泉增加,让在夏秋才有的瓜果,在早春时节能采摘上市了。
虽然如此,在隋唐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不应该吃反季节蔬菜,道理还是因为“不时之物”、“非法食物”,吃了对健康不利,即所谓“伤人”。
需要说明的是,皇家消费的蔬菜、量油、鸡鱼肉蛋……在过去每个朝代都有特供基地。唐宋以后,冬季反蔬菜消费出现了新变化,不再仅属于贵族的特供商品,民间有条件也能生产和消费反季节蔬菜,人们乐于吃反季节蔬菜了。
投资10万盗墓,40米屋内地下坑道直通墓道,遭知情人举报事发
自家屋里打洞盗墓本文作者倪方六李存震,家住江苏省睢宁县姚集镇蛟龙村,他家旁边有两座古墓。居西的大墓直径约80多米,墓高约22米,俗称“大孤堆”;居东的小墓直径有50余米,墓高约15米,俗称“小孤堆”。两墓相隔200米,这里的村庄也因此称为“双孤堆”。墓主是谁,众说纷纭。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39:040006似凹齿龙:西班牙中型恐龙(长5米/生于7000万年前)
似凹齿龙是一种鸭嘴龙超科恐龙,诞生于7000万年前-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可达5米,属于中型植食性恐龙的一种,它比其他鸭嘴龙超科恐龙的背椎和荐椎延长了,所以背脊会非常高耸,第一批似凹齿龙化石是在西班牙发现的。似凹齿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9:00:260004中华文明探源的吉林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下持续推进,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动因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得出了各个区域文明在不断交流互动融合过程中共同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结论,为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作出了考古学上的卓越贡献。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31:170002考古发现神秘“史前葬俗”,墓内尸骨均被破坏弄乱,并非盗墓所为
青海尕马台遗址考古发现本文作者倪方六“尕”,这个字估计有的网友不认识,它念gǎ,与电影《小兵张嘎》张嘎的“嘎”同音。但是在考古文博界,“尕”这个字并非陌生字,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带饰纹青铜镜,就是在青海贵南县尕马台遗址发现的。尕马台遗址并不显眼,但在这处史前遗址上,不仅出土了最古老一面带饰纹青铜镜,还有发现了很典型的曾在青海地区流行的特殊“二次葬”。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41:510000酋尔龙:阿根廷大型食肉恐龙(长6米/距今7000万年前)
阿根廷是恐龙时代草食性恐龙的乐园,这里气候适宜,植株茂盛,就连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都生活在此。而食草恐龙成堆的地方,自然少不了食肉恐龙,比如酋尔龙,它就是曾经生活在阿根廷的大型食肉恐龙,体长可达6米,以猎捕小型恐龙为食,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酋尔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2:46:2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