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盗墓者发现宝物随葬规律,挖到一种特殊墓砖,好事就来了
原题:明朝盗墓贼的寻宝原理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前面连发了多篇有关盗墓技术、盗墓工具的文章,但知道再多,搞不出东西来,便没有实际价值。对于一般盗墓者来说,不论是探穴,还是识土,盗墓的最终目标就是挖宝。
那么,如何在事前就知道墓里面埋藏了什么样的宝物?对这一点,过去盗墓者同样是很有经验的。

图:游戏中的寻宝场景
明代的盗墓者便有一套“寻宝原理”,时人王士性在《广志绎》卷三之《江北四省》中记载了下来:
“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余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然大冢禁于有司,不得发,发者其差小者耳。古器惟镜最多,秦图平面最小,汉图多海马、葡萄、飞燕,稍大,唐图多车轮,其缘边乃如剑脊。古者殓用水银,此镜以掩心,久之,尸蚀而水银不坏,则镜收之,故朱砂、翡翠以年代久近为差。瓦羽觞不知其何始,冢大者得百千只,以蜡色而香者为佳,若气带泥微青而渗酒者,皆赝为之耳。郭公砖长数尺,空其中,亦以冢壁,能使千载不还于土。俗传,其女能之,遂杀女以秘其法。今吴、越称以琴砖,宝之,而洛阳巨细家墙趾无不有也。”
王士性这段记述虽然文字不长,但信息量相当丰富。如文中提到的“郭公砖”,是古代很有名的一种墓砖,越大越长越值钱,讲究的砖上还有纹饰和画像,古人称之为“贵”。因为砖里面是空的,俗称为“空心砖”,或“通古砖”。盗墓中如果挖到这种砖,预示好事来了——普通老百姓可用不起这种砖来筑墓!

图:秦汉时带龙纹空心砖
也不知道何时,有人将长琴放到这长砖上弹奏,琴声异常优美,无比动听,古人觉得神了,美之为“琴砖”,有意取砖做琴的几架。现代已知道,这是空心砖与琴声共鸣所致,“琴砖”以河南产最好,其中又以郭公做的砖最佳。其制法被当秘笈,只传男不传女,所以王士性文中提到郭公女儿知道制作方法 ,郭公将她给杀了,就是这个背景。
郭公杀女“秘其法”只是传说,不必当真,古人或是为渲染这种墓砖的质量而编出来的。
我在河南一带考察时,曾见过不少这样的砖,除了收藏在河南博物院的,在野外看到的不少都被打断打碎,弃之一旁,心疼啊。有一次我去汉献帝衣冠冢考察,发现封土堆上四处是盗洞 ,不少一米多长的空心大砖被挖出扔掉。顺便说一句,据朋友讲,此冢现已被当地政府毁了,连砖也没有扔了!
又扯远了,再回到正题。
从王士性所记来看,哪朝哪代墓葬中会有什么样的宝物,明朝的盗墓者一清二楚。其寻宝经验真是太丰富了。但明朝的盗墓者对现代读者来说就太远,所记放在今天未必有效,民国盗墓者的经验之谈,才真是寻宝秘笈。

图:考古发掘时,青铜器出土现场
民国盗墓者也有一套,如果能判断出古墓的年代,根据时人的随葬风俗,一般不愁破解不了。
原始社会墓的随葬品多为陶器皿、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贝壳、装饰品等,后期还可能会有玉器、象牙器,以玉铲为代表,石器最丰富(民国盗墓贼所说的,“有贝钱者珍品不多”,可能都是这类墓)。
商周墓金、铜、玉器等各类器品都有,其中以鼎、爵、编钟等青铜器为代表,且最丰富。
汉墓中多随葬玉器、铜器、陶器、竹木器,其中以玉器为代表,灶、井、磨、楼阁等陶质模型、人俑最丰富。
魏晋南北朝墓的随葬品包括铁器、陶瓷、瓦器,其中以镇墓兽为代表,陶猪、陶狗、陶鸡、陶俑等最丰富。
隋唐五代墓随葬品多为金银器、玉器、陶俑,其中以唐三彩为代表,金器最丰富。
宋明清墓铜、铁、陶瓷、金银、玉器都有,其中以包括青花瓷在内的各类瓷器为代表,而且最丰富。
上述是盗墓贼的经验之谈,与现代考古中的发现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形成“秘诀”仅需18个字:
商周铜,秦汉玉,魏晋俑,唐三彩,宋元瓷,明清银。

文物:唐三彩
这是依据墓葬年代,所作出的判断。但盗墓活动中,如果一时无法判断出墓的年代,又要看土色了,依土色的变化来推断地下宝物的种类。傅振伦先生1950年初曾在洛阳采访过三名民国盗墓者,从其所记来看,当时就是看土断代的:
“掘墓工具有铁制双铲,俗呼阳窐或洛阳铲,状如半瓦。又有7尺竹竿,系以绳,向下钻探,凿成容一人的坑道,仅可俯首取物。可探至5丈以下,视土色以判有无古物及其年代。如系三代秦汉坟墓则钻探搜寻。如无值钱之物,则舍之而去。唐、宋、明等墓,叫作‘刀子活’,就不发掘了。”
从傅文所记来看,民国时期洛阳一带的盗墓者的寻宝经验也确实丰富。
过去有一群体劳动时不穿衣服,原来竟是风俗
三峡纤夫光裸风俗文/倪春明三峡工程上马后,除了自然景区消失外,许多人文景观也再无踪迹了,在三峡生活了几千年的纤夫不再有,有关他们的故事,只在传说中寻找,在景观表演时看到。(三峡纤夫塑像)所谓“纤夫”,是指那些拉船为生的人,“三峡纤夫”自然就是在三峡一带拉船谋生的人。三峡纤夫是外面的叫法,当地人称之“桡夫子”。桡夫子的口碑不好,过去有句俗话叫——“说尽道绝的戏班子,做尽道绝的桡夫子。”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0:44:090000杨勇: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及相关问题
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指秦汉以来,由多个时代的城市建筑遗存层层叠压堆积而成的遗址。此类遗址多形成于城址长期不变或变化不大的城市,如扬州、南京、广州等。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虽多不是古代城址的全部,但往往与当时城市的一些重要部位或区域有关,且延续堆积时间长,因而它们的发掘对城市考古和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0000传说中青海的九层妖楼 到底是怎么回事(传说墓葬)
我要新鲜事2023-05-01 13:25:540000湖南发现14座墓葬 时间从东汉到明朝(湖南墓葬)
湖南郴州发现了14座从汉朝到明朝时期的墓葬。从古代开始,湖南就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省份,尤其是湖南北部,湖南的考古工作其实并不太复杂,毕竟当时湖南居住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而在2022年就在湖南的郴州发现了一个古墓群,在这个古墓群当中发现了14座墓葬,不过这14座墓葬并不是同一时期的,而是从东汉时期到明朝时期跨越了上千年的时间也出现了各个朝代所有代表性的陪葬品。墓葬分配我要新鲜事2023-05-14 16:19:190000秦始皇陵中的高楼 难道是九层妖塔(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的九层高楼意义是让秦始皇巡视疆土。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过秦始皇陵地宫中上百吨的水域组成的江河湖泊,而且秦始皇还躺在棺椁里,时刻巡视着他的地图。为了验这个份说法的证真假,国家启动了一项考古计划,就是在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周围打了五万多个小洞,对这座2000多年前动用了72万人,耗时39年才修建成的皇陵地宫进行全面的探测。九层高楼我要新鲜事2023-11-20 20:20: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