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赵辉:聚落考古的田野工作方法—考古学田野工作理念的拓展
赵辉教授首先结合国家文物局历次田野考古培训班的举办情况,谈到随着考古学科的不断发展,考古学研究的任务从物质文化史研究转向古代社会复原研究,由此对田野考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一重要转变过程中,哪些新的要求被提出、又如何转化为可以规范的具体操作,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是基于怎样的逻辑和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向学员们做一个提纲挈领的解读。解读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田野考古工作体系,二是考古学研究体系中的田野考古,三是物质文化史研究阶段的田野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工作,四是古代社会复原研究阶段的田野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工作。

关于田野考古工作体系,赵辉教授从体系的建立、田野考古的任务、作用以及工作范围等方面进行了说明。19世纪中叶,欧洲各地田野调查和发掘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并涉及到中国部分地区,但并没有引起中国学界的足够关注。五四运动后,在重建中国上古史缺乏资料、中国文化“西来说”流行的背景下,中国学术界认识到考古可以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开始主动接受考古学。虽然学界对中国考古学肇始的标志认识不一,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考古学源自西方,而且接受了西方业已建立的整个学术体系。即便如此,考古学的“中国化”仍然经历了以梁思永、苏秉琦等先生为代表的早期学者长时间的摸索实践。整体而言,至1949年基本完成了田野考古方法的“中国化”过程,但这种方法体系的普及直到1984年颁布《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全国范围的田野考古活动才算有了较为统一的规范要求。通过田野考古活动发现发掘遗址,从而获得可资研究的资料,这是田野考古的基本任务,具体工作范围包括调查、发掘、资料整理和编写报告。开展一项田野考古工作集合了多种技术手段,概括起来包括考古作业技术系统、资料信息采集技术系统和记录系统。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考古学本身必然有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赵辉教授认为这个体系可以细分为技术、方法和目的三个层次。技术是获得资料和信息的手段,方法是获得系统资料和把信息系统化处理的一套技术组合,通过特定的方法产生特定角度的系统化信息,从而形成某种对历史的认识,即考古学的研究目的。三个层次之间时刻存在着联动关系,不同方向的运作结果实际上呈现为认识论中的归纳和演绎两种逻辑。归纳即为从收集资料到得出认识,演绎即抛出问题再去寻找资料。“新考古学”就十分强调演绎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其实,两者各有优势,又各有条件限制,如何交叉运用才是一个研究者或研究团队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对历史的研究,必须从资料的年代学入手,再依次回答时间、地点、谁、做了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即所谓六个“W”的问题。大致来说,前两者是物质文化史研究,后四者是古代社会复原研究。研究所需的时空关系资料被封存于遗址之中,需要科学的调查、发掘和资料整理才能获得,因此可以说,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研究诸多方法中最基础的方法,关于田野考古技术方法体系的原理、形成过程的阐释说明,即为田野考古学。

中外田野考古方法的建立和完善,在学科形成的早期阶段,都是围绕如何通过考古学文化搭建物质文化史这一目标展开的。那么,这一阶段的考古学研究和田野工作有哪些特点呢?赵辉教授指出,这一阶段考古学研究面临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搭建考古资料的年代学框架,建立一个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物质文化年表。运用地层学、区系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谱系研究、测年技术等理论、方法和技术,从进化论、传播论角度对物质文化史进行定性研究和阐释。为满足物质文化史研究的需求,田野考古的任务聚焦在如何获取年代学资料和信息。地层学方面特别强调把遗迹单位作为一个时间单位,以时间单位串联时间过程,以打破关系建立起分期,解决材料的相对年代问题。围绕这个重点,制定了1984年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类型学方面注重特定角度诸如形态的分类,用型和式,共存关系、组合排列等来建立年代体系。如此,年代学整理水平就成为衡量田野考古工作质量的最主要标准。与考古发掘一样,田野考古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遗址,采集富有年代信息的遗物如彩陶、鼎足等,确定文化性质、分布范围和相对年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相继发现了大地湾、牛河梁、良渚文化高等级墓葬、多处龙山时期城址等社会高度复杂化的迹象,刺激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起源问题说到底就是古代社会复原研究,这一问题的提出把考古学推进到复原古代社会的研究阶段。这一阶段考古学的任务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全面复原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针对不同研究领域需要诸如人类学、地理环境等学科的启发,需要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专门研究,需要定量分析研究。将这些多角度研究落实到一个可视化的古代社会单位之上,便有了聚落形态研究的实践。聚落形态或古代社会复原研究对田野考古提出了全新要求。赵辉教授认为,研究聚落的资料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聚落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化过程,二是与之有关的人的行为内容。为了把握聚落之间的宏观结构和内部结构,发展出区域性全覆盖式调查方法和地层系络关系分析方法。在田野考古实操方面,赵辉教授着重讲述了活动面、关键面、堆积单位的形成、辨认、清理、记录和采样的作业流程和要求,并结合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浙江桐乡普安桥遗址等成功案列进行了解读。

最后,赵辉教授对培训班学员提出几点要求和希望,在田野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员特别是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一定要坚守考古研究第一现场,综合协调各个技术系统,在落实《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前提下,自觉追求更高境界,找到适合自己适应时代的考古学研究道路。
大型食肉恐龙:艾雷拉龙 体型类似狮子(狩猎能力极强)
艾雷拉龙是一种兽脚亚目恐龙,诞生于2.3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末期,体长虽然只有5米,但体重可达180公斤,属于大型肉食恐龙的一种,长有非常锋利且尖锐的牙齿和指爪,并且强有力的后肢非常敏捷,且带有超强的听觉,是远古时期最灵活的猎手。艾雷拉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20:37:020001皖南龙:中国小型杂食性恐龙(长0.6米/距今7300万年前)
在中国,目前在20个省市发现了174种恐龙,其中安徽只发现了一种,它就是今天要介绍的皖南龙。皖南龙长0.6米,是一种杂食性恐龙,生活于7300万年前的中国,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认识看看。皖南龙基本资料皖南龙是一种中国的小型杂食性恐龙,它体长0.6米,与小角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695位,生活在距今8300万年-73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皖南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3:10:500001郭静云:从信仰到哲学、从哲学到新的信仰
【编者按】本文摘自郭静云著《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下编之结语。下篇讨论很多抽象概念,发现战国百家所争鸣的命题,实际上都源自上古信仰的脉络。我们的讨论尚不全面,除了我们所提出的几个概念,还有其它,如“德”、“圣”、“礼”等等也有甲骨金文的根源,在这方面还需要作更细致全面的研究。不过这一套论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几项要点。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29:380000长臂猎龙:北美洲中型食肉恐龙(长5米/距今1.45亿年前)
在恐龙时代的北美洲,曾生活着许多中型恐龙,比如恐龙之王霸王龙,最高最重的腕龙等。今天小编要介绍的是长臂猎龙,它也出土于北美洲,是一种中型食肉恐龙,它体长5米,生活在1.4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长臂猎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3:57:05000019年青海挖出吐蕃国王墓,惊现“共命人”,暗格出土金器价值百亿
位于青海省乌兰县的希里沟镇,无意间出土了一座吐蕃时期的贵族大墓,在考古工作人员决定对这座珍贵的大墓进行保护性发掘。就在挖掘的地下三米左右深度的地方,竟然意外的发现了一个殉葬坑,坑内掩埋着一副殉葬人的骸骨。根据有关专家考证,这种殉葬方式,就是在我国唐朝时期,在西域吐蕃王朝贵族中间十分盛行的“共命人”殉葬。我要新鲜事2023-08-01 18:10:4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