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异的“老农捣粪”挖宝法,过年不能停铲?传大年三十宝物易现形
原题:半鸡台盗宝(四):挖宝的迷信巧合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凡盗墓总有不少迷信。党玉崐盗挖陕西宝鸡半鸡台时,也出现了这一幕。不知道是不是巧合,照着做后竟然应验了,真的挖到了重宝,你说怪不怪?
这篇文章,继上篇“挖宝时意外被活埋,后事咋处理”一文后,再聊党玉崐挖宝的新故事。

图:现代挖宝现场。男子手持的如抗战时日本鬼子探地雷一样的东西,是目前盗宝人常用的金属探测仪
⊙相信迷信,过年也不得停工
上述这些承诺,确实刺激了民工的挖宝热情,但实际上均未兑现。相反,党玉琨还给当地制造了灾难。
当年,当地曾有这样的民谣:“党拐子,土皇上,派出土匪活阎王;活阎王指挥穷人把宝挖,抬脚动手把人杀。斗鸡挖宝八个月,真把百姓害了个扎!”
挖宝民工都得自带挖掘工具,家稍近一点的,允许回家食宿,远道来的都是星夜起程,日暮而归。路途太远的只得带足干粮,夜里或借宿在附近庄户人家的屋檐下,或露宿在崖根的破窑洞中,条件十分艰苦。
挖宝民工还动辄挨监工的打骂。有一个被抓来的农民,仅因说了几句牢骚话,让现场监工听到后报告给盗墓总指挥贺玉堂。贺玉堂立即叫手下把这个农民绑来,将他额头上的皮肉剥下来,把眼睛遮住,然后用大铁钉钉在宝鸡县东城门上,活活整死。称贺玉堂为杀人不眨眼的“阎王”,一点不过分。
据曾任宝鸡市博物馆研究员的王光永先生的采访:龙蟠乡大槐树村张十斤,因一次迟到便被马成龙罚大洋300元;同乡另一农民因修房,仅一次未能出工,便被打得头破血流;长寿乡一位叫杨武的农民,一次因病未能出工,遭一顿毒打之后,又被关押进牛圈内,后经人说情,给监工马成龙送了200斤菜子油才放了出来。
过去有一种迷信说法,大年三十(除夕)以后地气活跃,古物易从地下现形。所以,选择在大年三十盗墓,在古代比较常见。这个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但党玉崐很相信,命令过年时挖宝活动也不能停工。
也许是巧合,这个迷信说法还真应验了。民工一直不停地挖到正月十四灯节,果然出土了一套完整器物,这套器物就是十分罕见的天价文物、国宝——“西周铜禁”。
⊙“老农捣粪”
贺玉堂后来回忆,挖宝先从戴家湾沟道、沟东岸开始,先让民工往里掘,每次深入三米(一丈),深度在两三米(五尺),地毯式推进,所掘土方逐渐西移,不放过一点地方。
这种挖掘方法,当地人俗称“老农捣粪”。此名来源于当地农民处理成堆粪便的方式:从一边开始,由上到下,逐步挖走。用老农捣粪的方式来挖宝,要把土层上上下下整个翻个遍,这对古墓、古遗址的破坏是毁灭性的,而且是不可逆转的。斗鸡台一带大批墓葬、遗迹因此彻底消失。斗鸡台墓地的性质和归属问题,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清楚,不能不说与此毁灭性破坏有关系。

图:这种地毯式挖寻,就叫“老农捣粪”?
斗鸡台一带的地下文物特别丰富,几乎每一铲子下去都能带出古董。党玉崐挖宝一开始便大有收获,初期上工的劳力并不多,先从沟东边坡体靠下的一个窑洞进行。挖了不大一会儿工夫,便挖出了青铜器、陶灶、铜镜、铜钫等古物,好像是一座汉墓。后来,在另一处又挖出1件器物,经郑毓文辨认,是青铜器觯。接着挖下去,又挖出了1件鼎、1件簋。
令人痛心的是,党玉崐“只收铜器,不要陶器”,在考古学上具有分类排队和断代意义的珍贵陶器、石器等,瞬间便被民工摔碎了。
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的苏秉琦先生,后来曾主持了斗鸡台戴家湾的考古发掘,苏秉琦在《斗鸡台发掘报告》一文中称:“斗鸡台则因前数年党玉崐之发掘毁弃,地面上石器碎块,带色陶片却时时可遇。”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北平研究院徐炳昶到斗鸡台调查时,看到这里千疮百孔,满目荒凉,不胜感慨。
党玉崐盗墓带来的后遗症不只是对文物的破坏,还把当地淳朴的民风也带坏了。当地原本老实巴交的农民,不少也学坏了,变成了盗墓贼。在徐炳昶到斗鸡台调查前后,陕西正遭遇连年旱灾,老百姓大肆盗挖古墓,如“挖山芋”一样随意在地里翻掘,寻找能换钱的东西。
⊙神秘的“16号坑”
党玉崐在斗鸡台及陕西其他市县境内盗掘的古墓数以千计,这些古墓,坑坑有宝出土,如编号为“15号坑”的古墓中便出土了极具史学和考古价值的“周公东征方鼎”(现藏美国博物馆)。而最神秘的是“16号坑”,出土宝物曾引起巨大轰动。
此坑系一座圆形大墓,当时名叫马午樵的登记员,将此墓编为“16号坑”。据马午樵的记录,16号坑中有大量的青铜器,出土了38件宝物,分别是:鼎6件、簋3件、鬲4件、甗2件、尊1件、爵2件、觚1件、卣2件、方彝1件、觯1件、盉1件、盘2件、大小禁各1件、铜铃9件、大刀1件。
大多数的亲历者都只知道“坑很大”,但大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准信。因此,16号坑也是民国、新中国两代考古学者都想弄清的对象。

图:宝鸡戴家湾斗鸡台出土的西周青铜礼器,大都出土于神秘的“16号坑”。这些青铜器原为晚清收藏家端方收藏,后散落海外,目前为美国大都会亚洲部收藏。
党玉崐挖宝从1927年(民国十六年)7月份开始,进行到12月底的时候才挖到16号坑。此坑位于戴家湾东的一处台地上,略呈南北向,顶部呈穹隆状,墓室基本上为正方形,边长有二丈六七(10米左右),深一丈五六(5米左右),大墓的旁边还发现车马坑和祭祀坑各一个。
车马坑内挖出一体形较大的青铜车马,光车辖的长度就有1.5尺(50厘米)左右,上饰有半圆形回纹。按照这番描述,其大小不逊色于秦始皇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铜车马。马骨已被扰乱,数目不清。马坑的北边有铜戈、矛等兵器10多件,戈上有“父□”铭文。
据郑毓文撰文回忆,祭祀坑内发现一只大鼎,里面还放了一只小黑羊羔,身躯卷曲,骨架完整,少许黑毛依稀可见。鼎高17.5寸,口径12.5寸,有铭文五行,每行八字,有“毛伯内门”等字。同时出土的还有玉圭、玉璧、玉琮等玉器。
挖开时,墓室已经坍塌。棺椁置于墓室正中偏北,长六尺余(2米多),宽三尺左右(1米多),棺下的四角隅饰有蹲虎铜座,底部铺置编织成“人”字形的芦席,席底下有一层厚约六寸(15厘米)的朱砂。棺内有人的骸骨,推测是墓主。玉璜、玉璧、玉瑗等小件玉器,数量也不少,当是墓主身上的佩饰,质量、品类都属上乘。椁外两侧还有殉人坑,所殉人数不明。
在墓室东侧,有一壁龛,内置铜车辇一件,器高四尺左右,四轮前两只较小、后两只较大,车辇后部悬插一伞,形制与1965年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出土器物 “牺背立人擎盘”很相似。墓室棺椁之南部,挖出铜禁2件。
根据出土器物,此大墓后被考古界推断为西周大墓(也有学者认为是先秦大墓)。此墓还有墓道和壁画,这在西周墓葬考古中,是十分罕见的。
对16号坑中的壁画,郑毓文也留下了详细的文字材料:这些壁画是先把水牛角劈成四片插入墙壁,再用竹根横绑成骨架格子,以生丝编缚。继之于骨架上用灰漆涂抹成凸出墓壁的悬塑。西侧的墓壁上为宫殿、楼阁、房舍以及人物故事等,宫殿阙门外依次有跪坐站立的人,跪坐者身边有伞盖之物。东墓壁和北墓壁绘有山峁、绿草图案,并有骑马及车辇队伍,前后有狗、羊、牛等动物。壁画和壁塑均设色,以朱红为主色调,墨、白、紫各色次之。
16号坑内的壁画,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早、造型最精美的一次发现,当然也是仅有的一次发现,足以填补中国美术史、考古史的一页空白。遗憾的是,这不是科学的考古发现,仅是斗鸡台盗宝当事人的忆述文字。
令人痛心的事情还有,当时有一批竹简放于两个长方形的铜箱内,铜箱底座为四个蹲兽,竹简两端有穿绳圆孔。简面文字当时未能识读,后在宋哲元部占领凤翔后全部遗弃,如果还在的话,很可能会有惊世的解读和发现呢!
最后说一下,如果不是接下来发生战事,宝鸡一带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古墓古迹遭党玉崐毁坏呢。不久,杀身之祸缠上了党玉崐,宝鸡文物资源的克星去了。(党玉崐西府所挖出宝物去向,详见倪方六著《民国盗墓史·秘术卷》中的《民国两大藏宝悬案·党玉崐盗宝去向之谜》一文。)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翦商》:夏商时期的人祭
夏朝开始人祭了吗?我们先不纠结夏是不是第一个朝代的老问题,这里仅探讨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夏朝。作者对夏朝人祭的概括为“有限人祭”。也就是说,有人祭,但不多。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没有发现事后祭祀或埋入人牲的现象,只有一条灰沟中发现了人祭。我们最为熟知的用于宫殿建筑奠基的人祭,也没有被发现,但是在一个庭院中发现了五具献祭尸骨。反而铸铜作坊有用于奠基和献祭的十多具尸骨,旁边的祭祀坑也有两具。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22:070001中国先秦时期公厕已有标准化要求,围墙很高,偷窥困难
古代公共厕所何本文作者倪方六“礼遇中国”跨国文化交流活动,今天将走出国门,队员接下来每天都要坐着车行驶很长的时间,解决排泄问题是个麻烦事,领队说有时找不到方便之处,会很急人的,只能路边解决。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说说厕所。不必讳言,厕所与食堂一样,是人们每天都要去的地方。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02:380000文博忆往 | 怀念石兴邦先生
我是见过石先生的。那是我小的时候,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记得有一天,石先生来我家做客,父亲将我拉到先生面前说,这是我家老大,晓悟。快叫石伯伯。石伯伯好!这是我和石先生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也是我们唯一的一次会面。父亲与石先生的情谊还得从他考古起步的地方陕西说起,这其中有大家熟知的华县、渭南考古,也有大家不太了解的半坡考古,正是因为半坡考古使他与石兴邦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4:15:220000地下文物看陕西:大秦帝国
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1:56:320003朝鲜龙:小型兽脚类肉食恐龙(体长仅1.5米/北朝鲜出土)
朝鲜龙是一种兽脚亚目恐龙,一度被归类于驰龙科、暴龙科或者棱齿龙科,但由于化石仅仅只有一块股骨,所以科学家对它的了解非常少,只能暂时将其保持为疑名状态,据说第一块化石是在北朝鲜出土的,所以才以此为名。朝鲜龙的介绍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7:45:2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