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小屯宫殿遗址
商代后期王都宫殿区遗址。殷墟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北。自1928年开始﹐中国考古学家长期在此进行考古发掘﹐先后达20馀次﹐揭露总面积已超过2万平方米。发现了宫殿遗址﹑甲骨卜辞﹑王室成员墓葬等重要遗存﹐为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中国考古学上具有重要地位。

▲ 小屯宫殿遗址位置图
小屯遗址的发现 北周末移相州於安阳﹐隋﹑唐时此地皆为相县。《古本竹书纪年》谓河亶甲居相。宋﹑元以来﹐洹滨殷墟即屡有商代铜器出土。清代末年﹐小屯村农民在此挖掘“龙骨”(实即甲骨)﹐售与药店。1898~1899年﹐王懿荣发现并认定龙骨上所刻文字为古代文字。后经古文字学家刘鹗﹑孙毌让﹑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的收藏与研究﹐确定为商代甲骨。1908~1911年﹐罗振玉打听到甲骨出于小屯﹐从此发现小屯遗址。

▲ 白陶豆
发掘过程及主要收获 小屯的考古发掘始于1928年﹐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止﹐前后进行12次。主持发掘的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先后参加的有董作宾﹑郭宝钧﹑李济﹑梁思永﹑吴金鼎﹑刘燿(见尹达)﹑石璋如﹑高去寻等人。这一时期的发掘可分3个阶段﹕1928~1929 年的1~3次发掘为第1阶段﹐总面积约1400平方米。第1次发掘的主要目的是挖掘甲骨﹐没有注意地层的划分。后两次发掘时应用现代考古学方法﹐初步分析了小屯的地层﹐注意到灰坑和墓葬的清理﹐并初步识别出商代陶器及其特征。尤其是“大龟四版”的发现﹐给以后甲骨断代的研究以很大的启示。1931~1934 年的4~9次发掘为第2阶段﹐发掘总面积约8100平方米。这一阶段的发掘﹐有计画地把整个遗址划分为6区﹐并采用探沟与全面揭露相结合的方法。自第 4次发掘认识版筑夯土后﹐连续发现了矩形﹑凹形﹑条形等多种形式的基址及排列整齐的柱础﹐并在地层上确定了商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关系。这一阶段还特别注意了动物遗骸的采集﹐发现了象骨和鲸骨﹐对研究当时的动物群以及当时的气候﹑环境﹑交通等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金﹑石﹑玉﹑铜﹑骨﹑陶器以及陶范等﹐大大丰富了对商文化的认识。1936~1937 年的10~12次发掘为第3阶段。这一阶段采用大面积揭露的方法﹐发掘面积约 11990平方米。发现了成组的版筑基址及水沟﹑窖穴﹑墓葬﹑车马坑等。为殷墟文化的分期提供了直接的地层根据﹐并在殷墟宫室建筑的结构﹑布局及其性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特别值得提到的是127号坑的发现﹐在这个直径约1.8米的圆坑内﹐发现甲骨17096片﹐完整的龟甲将近300版。这些龟甲全属武丁时代。该坑应是武丁时代的甲骨窖藏坑﹐也可以说是档案库。这一发现﹐确证小屯是商代后期的王都。

▲ 云纹石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屯的发掘继续进行﹐1955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一队在村东的一个椭圆形坑中﹐发现了一批完整陶器﹐并有1片康丁时期的卜骨。 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村西部发现了一条750米长的由西南蜿蜒向东北的壕沟﹐推测是商代王宫的防御设施。后又发现21枚牛胛骨卜骨﹐其中10枚有刻辞。这些卜骨堆放有序﹐大致分为3组﹐每组恰是3的倍数﹐郭沫若曾于此得到商代卜用三骨的启示。1973年﹐在小屯南地两次发掘﹐面积为430平方米﹐发现了商代早﹑中﹑晚3期堆积。除大量的遗迹﹑遗物外﹐还发现4511片有字甲骨﹐这些甲骨大多与其他器物共存﹐为甲骨断代和殷墟文化分期提出了新的层位根据。1975~1976年﹐在村北进行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妇好墓的发现。自小屯开始发掘以来﹐计发现商代版筑基址70馀处﹐窖穴和其他灰坑800个以上﹑水沟和大灰沟30馀条﹐墓葬400馀座﹐刻字甲骨近3万片﹐铜﹑石﹑玉﹑骨﹑角﹑牙﹑蚌﹑陶器等数以万计。其发掘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多﹐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少见的。

▲ 玉笄
分期与年代 根据小屯的地层及遗物﹐结合甲骨研究的成果﹐可把小屯商代晚期遗址分成前后衔接的4个时期﹕第一期。绝对年代大体在一期甲骨以前﹐当属盘庚﹑小辛﹑小乙时期。遗迹多集中在遗址的北部和中部偏北﹐发现有窖穴和墓葬﹐未能确定属此期的甲骨卜辞和版筑基址。第二期。发现了大量一期甲骨﹐也有少量二期甲骨﹐绝对年代约相当于武丁﹑祖庚﹑祖甲时期。遗迹分布比较普遍﹐尤以遗址中部为多﹐发现有大规模的版筑基址﹑水沟﹑窖穴和墓葬等。其中水沟结构特殊﹐布局周密﹐显然是一项有计划的巨大建筑工程。为本期独有的建筑遗迹。第三期。发现的甲骨属三﹑四期﹐绝对年代约当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期。遗迹主要分布在遗址的中部﹐在遗址的南部和东部也有较多的分布﹐发现有成组的版筑基址及大批墓葬与窖穴。第四期。发现少量五期甲骨﹐绝对年代约当帝乙﹑帝辛时期。遗迹分布最普遍﹐发现有成组的版筑基址﹐但规模不大。墓葬较少﹐窖穴比较常见。

▲ 玉戈

▲ 骨笄
宫殿基址 小屯宫殿已发现有50多座建筑基址﹐可分为甲﹑乙﹑丙3组。甲组基址有10馀座﹐分布在遗址的北部﹐时代偏早﹐有的可能早到第一期。乙组基址有20馀座﹐ 分布在遗址的中部﹐多属二﹑三期。丙组基址有10馀座﹐分布在遗址的南部﹐时代较晚﹐主要属于四期。基址的建造分填基法和挖基法两种。将房基填土夯实后置础﹐所用础石多为砾石。有的在石础上垫有锅状﹑器盖状或不固定状的铜础。房架都用木柱支撑﹐墙用版筑。没有发现瓦﹐大概是用茅草盖顶。在基础之下和门侧等处﹐常见有埋人或兽的坑﹐推测是建造时举行奠基﹑置础﹑安门等仪式留下的遗迹。安门时﹐埋的多是武装侍从﹐有的持戈执盾﹐分置门的两侧和当门处﹐多的达 5~6人。

▲ 玉弧形器

▲ 玉人头饰
基址平面有矩形﹑条形﹑近正方形﹑凸形﹑凹形等。东西向居多。规模最大的如乙八基址﹐南北长约85米﹐东西宽约14.5米﹔中等的南北长约46.7米﹐东西宽约10.7米﹔丙组基址较小﹐最小的只有2.3米×1.85米。乙组基址中部的乙七﹑乙八是两座纵横相交成丁字形的基址。在乙七的正南﹐发现自北而南分3组排列的葬坑﹐其时代主要属第三期。坑中少者埋1~3人﹐多者10~13人﹐有俯身﹑仰身﹑跪葬﹑砍头葬等葬式﹐有的伴出青铜礼器﹑兵器和车马。此外也有葬兽坑。这些坑与西北冈祭祀坑一样﹐是武丁以来几次大规模使用人祭留下的遗迹。晚商帝王屡次在这里杀人祭祀﹐说明乙七﹑乙八基址可能是用於祭祀的宗庙遗址。

▲ 马器

▲ 车器

▲ 甲骨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小屯宫殿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基本上证实了这个记载。但小屯的发掘还没有结束。不少学术问题有待今后继续探讨。
考古人物:田建文:归心田野守初心 叩问苍穹溯本源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许,可以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研究馆员田建文身上找到共鸣。1980年,年仅15岁的田建文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省属大学。对不少人来说,这样的工作是满意的。然而,对于立志田野考古的田建文来说,这意味着不能干田野考古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3:52:080001湖北挖到超级大墓,出土10件“中国第一”文物,专家直呼绝世极品
一座已知的楚国超级大墓,上万名参与发掘的民工,十件“中国第一”国宝奇珍的出土...这座高等级贵族墓葬的主人究竟是谁?历经五天五夜的椁室清理工作,出土近2000件珍贵文物,但令考古队员感到不解的是,当打开椁室内分室那一刻,里面竟是红彤彤一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墓葬之下暗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别着急,关注小古,带你一起了解古墓里的那些事儿。我要新鲜事2023-06-15 20:27:070000袁世凯生母葬地,民间有一诡异说法,放羊孩子无意中发现了大秘密
袁世凯祖母和生母葬地本文作者倪方六袁世凯家族墓地有三处,一处在项城高寺镇袁阁村,一处在商水平店乡白塔寺,一处在项城郑郭镇李洼村西。袁阁村祖坟,被大家说得很多,各种袁世凯家族传记都有提到,袁世凯直系也大都葬于此。而袁氏家族另两处墓地,便鲜为人知了。商水县平店乡白塔寺袁氏家族墓地,比袁阁村墓地的出现要晚,这片墓地一直到晚清才姓“袁”。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55:350003金沙江龙:中国大型植食性恐龙(长11-13米/1.75亿年前)
目前,在中国20个省市已出土174种恐龙化石,并为其命名,其中不少来自云南省,比如今天要介绍的金沙江龙,一起去了解看看。金沙江龙基本资料体型:金沙江龙是一种中国的大型食草恐龙,它体长11-13米,与萨尔塔龙、南宁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119位,生活在距今2亿-1.75亿年前的早侏罗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23:03:4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