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小屯宫殿遗址
商代后期王都宫殿区遗址。殷墟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北。自1928年开始﹐中国考古学家长期在此进行考古发掘﹐先后达20馀次﹐揭露总面积已超过2万平方米。发现了宫殿遗址﹑甲骨卜辞﹑王室成员墓葬等重要遗存﹐为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中国考古学上具有重要地位。

▲ 小屯宫殿遗址位置图
小屯遗址的发现 北周末移相州於安阳﹐隋﹑唐时此地皆为相县。《古本竹书纪年》谓河亶甲居相。宋﹑元以来﹐洹滨殷墟即屡有商代铜器出土。清代末年﹐小屯村农民在此挖掘“龙骨”(实即甲骨)﹐售与药店。1898~1899年﹐王懿荣发现并认定龙骨上所刻文字为古代文字。后经古文字学家刘鹗﹑孙毌让﹑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的收藏与研究﹐确定为商代甲骨。1908~1911年﹐罗振玉打听到甲骨出于小屯﹐从此发现小屯遗址。

▲ 白陶豆
发掘过程及主要收获 小屯的考古发掘始于1928年﹐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止﹐前后进行12次。主持发掘的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先后参加的有董作宾﹑郭宝钧﹑李济﹑梁思永﹑吴金鼎﹑刘燿(见尹达)﹑石璋如﹑高去寻等人。这一时期的发掘可分3个阶段﹕1928~1929 年的1~3次发掘为第1阶段﹐总面积约1400平方米。第1次发掘的主要目的是挖掘甲骨﹐没有注意地层的划分。后两次发掘时应用现代考古学方法﹐初步分析了小屯的地层﹐注意到灰坑和墓葬的清理﹐并初步识别出商代陶器及其特征。尤其是“大龟四版”的发现﹐给以后甲骨断代的研究以很大的启示。1931~1934 年的4~9次发掘为第2阶段﹐发掘总面积约8100平方米。这一阶段的发掘﹐有计画地把整个遗址划分为6区﹐并采用探沟与全面揭露相结合的方法。自第 4次发掘认识版筑夯土后﹐连续发现了矩形﹑凹形﹑条形等多种形式的基址及排列整齐的柱础﹐并在地层上确定了商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关系。这一阶段还特别注意了动物遗骸的采集﹐发现了象骨和鲸骨﹐对研究当时的动物群以及当时的气候﹑环境﹑交通等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金﹑石﹑玉﹑铜﹑骨﹑陶器以及陶范等﹐大大丰富了对商文化的认识。1936~1937 年的10~12次发掘为第3阶段。这一阶段采用大面积揭露的方法﹐发掘面积约 11990平方米。发现了成组的版筑基址及水沟﹑窖穴﹑墓葬﹑车马坑等。为殷墟文化的分期提供了直接的地层根据﹐并在殷墟宫室建筑的结构﹑布局及其性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特别值得提到的是127号坑的发现﹐在这个直径约1.8米的圆坑内﹐发现甲骨17096片﹐完整的龟甲将近300版。这些龟甲全属武丁时代。该坑应是武丁时代的甲骨窖藏坑﹐也可以说是档案库。这一发现﹐确证小屯是商代后期的王都。

▲ 云纹石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屯的发掘继续进行﹐1955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一队在村东的一个椭圆形坑中﹐发现了一批完整陶器﹐并有1片康丁时期的卜骨。 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村西部发现了一条750米长的由西南蜿蜒向东北的壕沟﹐推测是商代王宫的防御设施。后又发现21枚牛胛骨卜骨﹐其中10枚有刻辞。这些卜骨堆放有序﹐大致分为3组﹐每组恰是3的倍数﹐郭沫若曾于此得到商代卜用三骨的启示。1973年﹐在小屯南地两次发掘﹐面积为430平方米﹐发现了商代早﹑中﹑晚3期堆积。除大量的遗迹﹑遗物外﹐还发现4511片有字甲骨﹐这些甲骨大多与其他器物共存﹐为甲骨断代和殷墟文化分期提出了新的层位根据。1975~1976年﹐在村北进行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妇好墓的发现。自小屯开始发掘以来﹐计发现商代版筑基址70馀处﹐窖穴和其他灰坑800个以上﹑水沟和大灰沟30馀条﹐墓葬400馀座﹐刻字甲骨近3万片﹐铜﹑石﹑玉﹑骨﹑角﹑牙﹑蚌﹑陶器等数以万计。其发掘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多﹐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少见的。

▲ 玉笄
分期与年代 根据小屯的地层及遗物﹐结合甲骨研究的成果﹐可把小屯商代晚期遗址分成前后衔接的4个时期﹕第一期。绝对年代大体在一期甲骨以前﹐当属盘庚﹑小辛﹑小乙时期。遗迹多集中在遗址的北部和中部偏北﹐发现有窖穴和墓葬﹐未能确定属此期的甲骨卜辞和版筑基址。第二期。发现了大量一期甲骨﹐也有少量二期甲骨﹐绝对年代约相当于武丁﹑祖庚﹑祖甲时期。遗迹分布比较普遍﹐尤以遗址中部为多﹐发现有大规模的版筑基址﹑水沟﹑窖穴和墓葬等。其中水沟结构特殊﹐布局周密﹐显然是一项有计划的巨大建筑工程。为本期独有的建筑遗迹。第三期。发现的甲骨属三﹑四期﹐绝对年代约当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期。遗迹主要分布在遗址的中部﹐在遗址的南部和东部也有较多的分布﹐发现有成组的版筑基址及大批墓葬与窖穴。第四期。发现少量五期甲骨﹐绝对年代约当帝乙﹑帝辛时期。遗迹分布最普遍﹐发现有成组的版筑基址﹐但规模不大。墓葬较少﹐窖穴比较常见。

▲ 玉戈

▲ 骨笄
宫殿基址 小屯宫殿已发现有50多座建筑基址﹐可分为甲﹑乙﹑丙3组。甲组基址有10馀座﹐分布在遗址的北部﹐时代偏早﹐有的可能早到第一期。乙组基址有20馀座﹐ 分布在遗址的中部﹐多属二﹑三期。丙组基址有10馀座﹐分布在遗址的南部﹐时代较晚﹐主要属于四期。基址的建造分填基法和挖基法两种。将房基填土夯实后置础﹐所用础石多为砾石。有的在石础上垫有锅状﹑器盖状或不固定状的铜础。房架都用木柱支撑﹐墙用版筑。没有发现瓦﹐大概是用茅草盖顶。在基础之下和门侧等处﹐常见有埋人或兽的坑﹐推测是建造时举行奠基﹑置础﹑安门等仪式留下的遗迹。安门时﹐埋的多是武装侍从﹐有的持戈执盾﹐分置门的两侧和当门处﹐多的达 5~6人。

▲ 玉弧形器

▲ 玉人头饰
基址平面有矩形﹑条形﹑近正方形﹑凸形﹑凹形等。东西向居多。规模最大的如乙八基址﹐南北长约85米﹐东西宽约14.5米﹔中等的南北长约46.7米﹐东西宽约10.7米﹔丙组基址较小﹐最小的只有2.3米×1.85米。乙组基址中部的乙七﹑乙八是两座纵横相交成丁字形的基址。在乙七的正南﹐发现自北而南分3组排列的葬坑﹐其时代主要属第三期。坑中少者埋1~3人﹐多者10~13人﹐有俯身﹑仰身﹑跪葬﹑砍头葬等葬式﹐有的伴出青铜礼器﹑兵器和车马。此外也有葬兽坑。这些坑与西北冈祭祀坑一样﹐是武丁以来几次大规模使用人祭留下的遗迹。晚商帝王屡次在这里杀人祭祀﹐说明乙七﹑乙八基址可能是用於祭祀的宗庙遗址。

▲ 马器

▲ 车器

▲ 甲骨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小屯宫殿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基本上证实了这个记载。但小屯的发掘还没有结束。不少学术问题有待今后继续探讨。
张光直:裴文中先生与我
我只见过裴文中先生一次,但是裴先生对我一生的影响很大。我读中国考古学的启蒙当是裴文中先生著作的《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这本书出版那年,我在台湾台北建国中学高中三年级读书。那时台北和上海还交往得恨热闹,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的书,在台北重庆南路和衡阳街的几家书店里多可买得到。裴先生这本书我记得是在上面讲的那两条街交汇点的一家东方书店买的。0002沈阳出土的萧峰墓 居然不是小说人物(萧峰墓)
沈阳出土的契丹墓穴可能就是萧峰。2017年的时候,位于辽宁沈阳康平张家窑林场中,工人们正在进行伐木工作,可随着一棵大树倒下之后,地面上竟然砸出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见到此种状况,工人们立刻围上去查看,只见洞口的附近还残存着一些青石砖,看样子应该有些年头了。工人们不敢轻举妄动,随后便上报给了当地文物部门。沈阳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3-28 13:17:530001小型角龙类:戈壁角龙 未成年头骨化石仅3.5厘米
戈壁角龙是角龙下目恐龙的一种,诞生于8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由于鼻骨一度穿过了眼孔,因此被科学家认为和弱角龙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第一批出土的戈壁角龙是一只未成年个体,头骨仅3.5厘米,位于蒙古国的南部地区。戈壁角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5:51:130001古墓中发现道教“宝物” 青龙白虎朱雀都在 唯独少了“玄武”
历史是一段不断流淌的长河,汇聚了无数君王的才华与胆略,其中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只有寥寥数位,而他们当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秦皇汉武”。然而,这两位君王虽然有着匡扶天下的能力,但同时也是崇尚“道教”的代表。尽管在2000年前的秦汉时代,“道教”还没有真正成型,但它的方术、丹药以及多个支派已经构建起了“道教”的雏形。我要新鲜事2023-04-24 23:39:580000埃及早3000年就发明了莎草纸,造纸术为何还算是中国古代的发明?
我要新鲜事2023-09-10 20:15:4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