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北阴阳营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而得名。分布在江苏省宁镇地区和安徽省东南部。估计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1955~1958年南京博物院 4次发掘北阴阳营遗址。该遗址第2和第3层是商周青铜时代的湖熟文化遗存。第4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把它归属于青莲岗文化,后又有人定为青莲岗文化江南类型北阴阳营期,但存在较大争议。1979年学术界定名为北阴阳营文化。它以北阴阳营遗址第4层西部墓地的253座墓和东部的居址为典型遗存。同类遗存见于江苏江宁太岗寺、卸甲甸、庙山,江浦蒋城子,安徽滁县朱勤大山等地。

▲ 宽带纹豆
文化特征 主要反映在陶器上,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次之。三足器、圈足器普遍。有富于特色的牛鼻式器鋬、角状把手、弯屈的器足。部分陶器施加红衣。有少量彩陶,大都先抹橙色或白色陶衣,再以红彩或黑彩绘成宽带、网状、十字、圆圈等简单纹样,其中有很少的在内壁画彩。代表性器形有罐式鼎、双耳罐、三足盉、高柄豆、圜底钵、圈足碗等。石器大都磨制精细,多见舌形穿孔石斧,其他如环状大石斧、穿孔石锄、七孔石刀、长条拱背或带脊的石锛、楔形凿,也各具特点。玉石和玛瑙装饰品丰富,有玦、璜、管、珠、坠饰等。

▲ 条带纹盉
居址和生产 在北阴阳营遗址东部,发现一处长方形居住面残迹,面积为7米×5米。有椭圆形大灶坑(或火塘),久经烧用,坑壁坚硬。居住遗迹附近分布有许多废弃的灰坑。

▲ 彩陶鼎
从大量石器工具和庙山遗址陶器上的稻壳印痕可知,当时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从出土的兽骨得知,家畜有狗和猪。从骨镞、石球、陶弹丸等工具和鹿、水獭、鼋和龟类遗骸说明,渔猎是辅助性的经济部门。陶器制作处于手制轮修阶段,胎壁较厚。石器的磨光和穿孔技术较高。石料多从附近的紫金山(钟山)取得,有两件穿孔斧的质料属于铁矿石。制玉工艺较发达,使用蛇纹石、透闪石、阳起石、石英和玛瑙石等,成品都是小件装饰品。

▲ 玉璜
埋葬习俗和社会形态 北阴阳营遗址西部为一片集中的墓地,面积约700平方米,清理出墓葬253座,分布密集,上下叠压多的达4层。未发现墓坑和葬具。盛行单人一次葬,绝大多数头向东北,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个别为屈肢葬。有二次葬墓19座,墓中乱骨成堆。没有发现男女合葬墓。大部分墓中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多数在10件以内,有一座墓内陶器和玉管等多至40件,另有几座还用一、二件猪下颚骨随葬。器物的组合,常见的是锛、斧、鼎、钵、豆、罐、璜、玦等。陶器和石器无固定位置。装饰品中,玦放在耳边,璜置于颈下,管、坠等位于胸间;玛瑙石子含在死者口中或放在陶罐里,可能有原始信仰的用意。

▲ 七孔石刀
根据生产水平、未发现成年男女合葬墓及随葬品数量有所差别等情况,北阴阳营文化大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但已孕育着父系氏族社会的萌芽(见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在北阴阳营遗址东部的两座灰坑中,发现了腰沿釜、鸡冠耳夹砂红陶罐等早于北阴阳营文化的遗存。东部较晚的13座墓中的出土物接近于太湖地区的崧泽文化。在另一灰坑中则发现袋足鬶、大口圜底篮纹缸等遗物,年代约与更晚的良渚文化相当。这些为探讨北阴阳营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确立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提供了重要线索。北阴阳营文化与东邻的马家浜文化后期遗存,与西边的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与北部邳县刘林遗址的大汶口文化遗存,都有一定的联系。
参考书目 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北阴阳营第一、二次的发掘,《考古学报》1958年1期。
方向明:中华礼制文明的先河——良渚文化玉器鉴赏
我要新鲜事2023-04-20 14:12:240001髂鳄龙:英国中型恐龙(长5米/髂骨保存最完好)
髂鳄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暴龙超科恐龙,诞生于1.69亿年前-1.64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它属于中型肉食恐龙的一种,成年后的体长普遍可以达到4-5.2米,被认为是暴龙类恐龙中的原始物种,最早一批化石是在英国发现的。髂鳄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8:42:380000商朝不缺将,武丁打仗为何偏要派王后出征?妇好墓考古揭开谜团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性军事将领。虽然我国自古都不乏女将征战的记载,但像妇好这样贵为一国王后,却还要亲自领兵作战的情况,却是少之又少。据统计,甲骨文中共记载妇157位,但领兵作战的,却只有妇好1位,由此可见,纵然在女性参与政治活动很常见的商朝,女人,特别是王后级别的女人带兵打仗,也是很罕见的事。我要新鲜事2023-06-10 21:05:540000江西靖安大墓 ,46位少女陪葬头骨长绿色晶体 打开棺材专家傻眼
江西靖安大墓是一座在东周时期被意外发现的超级大墓。墓葬之下,47具棺木整齐排列在一起,引发了人们对墓主人身份以及他们为何葬在一起的猜测。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具头骨上长着神秘绿色晶体,增加了这座古墓的神秘色彩。我要新鲜事2023-06-15 20:38:240001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2021年的成果回顾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回顾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一年的工作,具有特别的意义。今年,我们在学校、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全系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多家考古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鼎力相助下,努力发挥积极作用,继续为建设复旦大学考古学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9:08:3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