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良渚早起亦即中华文明的黎明
早期良渚为良渚文化阶段分期第一期该时期良渚古城尚未营建但已基本具备阶层分化的文明基础墓葬随葬品从数量、器型、组合形式等各方面已显示出特有的墓葬规制和鲜明的良渚文化特点。近年来北村、官井头、玉架山等遗址的发现给我们破解这一谜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01 前夜良渚
从崧泽到良渚,由山地向平原,人口激增对生存空间提出更高要求。

崧泽文化的生活陶器种类多样,常见装饰纹样和动物雕塑以及彩绘涂漆等现象,反映了崧泽文化自由奔放与多样的时代精神,生活与艺术、整体与个性得到充分彰显。

良渚地区崧泽晚期至良渚早期的鼎以鱼鳍足鼎为主,刻花宽边足鼎较为少见,显示出崧泽文化自由奔放的特性。

过滤器是良渚遗址群及周边极具代表性的陶器,出现于崧泽晚期,流行于良渚早期,良渚中期之后消失。完整的过滤器包括器身、过滤钵、器盖三部分,可能用来过滤原始的米酒。过滤器一般与纺轮共出,被视为女性墓葬的指示器。

崧泽时期玉器种类繁多,以玉璜数量为最,除了比较常见的条形璜、桥形璜和半璧形璜,还可见少量出廓璜和锯齿璜。因此崧泽时期又被学者称为“璜的时代”。

崧泽文化玉璜从条形发展至薄片的桥形再到半璧形,到良渚文化早期半璧璜已成为定制。

崧泽晚期龙首纹玉器的出现与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密切相关,并沿用到良渚时期,成为良渚文化神人兽面像的重要来源。
02 早期良渚
进入距今5300年,良渚地区出现了以瑶山、北村、官井头为代表的第一批贵族,也是良渚文化形成的标志,为良渚文明的崛起打开了序幕。此时,首次出现了以玉璜与管串、玉璜与圆牌构成的组合配饰,兼有冠状器、龙首纹玉器、玉蝉等,墓主多为女性。
此外,以瑶山M9为代表的男性贵族/王者也开始崛起。玉琮、玉钺、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丰富了玉礼器组合。良渚文化也开始向太湖东南和太湖东北拓展,影响所及可达苏北、粤北。

女性贵族

3.玉冠状器 4.玉管串 5.玉璜 7- 9.玉珠 13-1~13-6.玉圆牌串饰 15.玉锥形器 24.陶豆 25.陶缸 26.泥质灰陶器 27.陶鼎 30.龙首纹玉镯
早期良渚首次出现以玉璜与管串、玉璜与圆牌构成的组合配饰,兼有冠状器、龙首纹玉器、玉蝉等,墓主多为女性。以瑶山M1、北村M106、官井头M64和玉架山M200等为代表的女性贵族群体出现,预示着良渚遗址群的崛起。

龙首纹玉镯 瑶山

镯上饰四个龙首,龙首形态与嘉兴博物馆所藏崧泽晚期陶罐上的龙首形象非常接近,两者之间或存某种关系。有学者推论龙首纹是良渚文化神人兽面像的重要来源。

玉冠状器 玉架山出土
长方形外廓是良渚早期冠状器的基本特征,圆形和弧边三角形镂孔与崧泽文化晚期陶器上的纹饰一致。

双龙首璜 官井头遗址
条形,形制不甚规矩,两端琢刻相同的龙首纹,此件玉器与凌家滩、红山文化中的双兽首璜可能有密切的关联。


玉璜 官井头遗址
2021年国家文物局再次批准发掘6000平方米。揭示了良渚古城建成之前贵族阶层的发展状况,为探索良渚古城的崛起背景提供了最新资料。
发掘区南部聚落地势较高处为独立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及居住区,与位于其南部地势较低处的墓葬和居住区以围沟和栅栏隔开,显示出明显的阶层分化现象。

北村M106葬仪复原图(绘图:方向明)
1、2.玉圆牌 3.玉冠状器 4.33.玉璜5-21.26.29.30.35-37.46.48.54.59.玉管34.玉蝉 38-43.玉圆牌 44-45.玉玦50.龙首纹玉镯 51-53.玉镯 64.陶盆65.陶罐 66.过滤器 67.陶鼎 68.陶鼎(带甑) 69.陶豆

玉镯 北村遗址

黄白色,外壁琢刻四个凸面,其上刻同向且相关的6个龙首纹,颇为罕见。

这件良渚早期展翅的刻纹玉蝉系首次发现,丰富了良渚文化动物形玉雕件的种类和表现方式。

黄白色,宽扁倒梯形,扁凸榫。以镂孔和阴线刻的方式做出兽面纹样,有双圈大眼、泪线和獠牙。

在瑶山、北村、官井头等贵族墓葬中,“璜 管串”和“璜 圆牌/玦”的组佩频频出现,表明这样的配伍方式在当时已成为定制,是一种身份和等级的象征。
男性贵族
此时,以瑶山M9、玉架山M200、官井头M37为代表的男性贵族/王者也开始崛起。玉琮、玉钺、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丰富了玉礼器组合。

1.玉带盖柱形器 2.玉三叉形器 3、28.玉长管 4.玉琮 5.玉刻纹管 6.玉冠状器 7~10、17~19、40.玉锥形器 11、12、49、50、72.琮式管 13、14.石钺 16.玉管 24、26.玉珠 31.玉管串 35.玉柱形器 41.玉镯 57.玉条形器 68.玉牌饰 78.嵌玉漆器 79.陶鼎 80.陶豆 81.陶圈足罐 82.陶缸




另外,展出的还有⼀般贵族的吴家埠8号墓和平⺠阶层的庙前西区墓葬群,通过考古出土文物和资料对比,呈现一个相对完整良渚早期文明生活。
03 盛世良渚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良渚王国迎来了第一个“盛世”,出现了瑶山M12和反山M12为代表的王墓,创制了完整的神人兽面纹,也即神徽,标志着宗教形态的成熟。良渚古城开始了规划和营建,莫角山、反山、水利系统等一系列伟大工程均营建于这一时期,良渚古城的范围已达到100平方公里,良渚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也达到空前的地步。


瑶山M12和反山M12代 表着两代王者,前后衔接甚为紧密,也是良渚遗址群目前所知最高等级的墓葬,标志着良渚王国进入第一个“盛世”。


自由奔放的崧泽之美,被规范严谨的良渚之美取代,是神崇拜领域“绝地天通”宗教改革和神权垄断的必然结果。
与崧泽文化总体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相比,良渚文化以玉器系统为代表的主体文化,具有极强的拓殖能力,却缺乏汇聚、融合、吸收、创新的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出明显的排外和保守倾向。
莫言老家发生的一起盗墓事件,情节估计莫言也想不出来,但是真的
发生在山东高密的一起盗墓事件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老家的故事——不是“我奶奶”高梁地里的故事,而是盗墓者的故事,发生在玉米地里。莫言的老家在山东高密,县境内有不少汉墓群,顷王冢、小妹冢、山阴冢、青冢、摩天冢、秦王冢、山阴冢、青冢、小麦冢……当地人能数出很多。有这么多古墓,可以想见不会少了盗墓者。本文要说的盗墓故事,发生在其中的摩天冢。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41:260002考古人物:最早在华活动的日本考古学家:梅原末治
#头条创作挑战赛#梅原末治(UmeharaSueji,1893-1983),大阪府羽曳野市人,日本著名考古学家,日本东亚考古学、中国汉代考古学领衔学者。在考古学上,梅原末治全面研究以青铜器为中心的东亚古代文化,在中国商周青铜器、战国汉代及魏晋南北朝的铜镜和汉代漆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中国青铜器和铜镜的研究尤为突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50:47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汉魏太学遗址
东汉、曹魏、西晋等朝代国立大学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岗上村东北与太学村西北一带。1974年~1975年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30:300000荐书 | 韦正:《南北朝墓葬礼制研究》
作者:韦正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ISBN:978-7-5732-0278-9定价:78.00元作者简介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22:070000两万人一起挖掘的古墓 有巨大的收获(楚国高官)
墓葬里发现了楚国的百科全书。上个世纪80年代,在修建金沙铁路的时候,施工队发现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有一处名为包山的小土丘。施工队原本想着这小小的土丘用推土机很快就能将其消灭掉,可刚一动工,却发现土丘下很有可能埋着一座古墓。考古专家得知消息以后,立马赶到现场进行勘查,抢救性发掘随即展开。万人挖掘我要新鲜事2023-12-20 18:35: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