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游学:山东地区北朝到隋唐时期佛造像的转变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当年一个国家的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公元前3世纪,佛教开始向印度次大陆毗邻的地区传播,逐渐演化为世界性的宗教。佛教的传播,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条路线:向南主要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成为南传佛教;向北主要传播到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地,称为北传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三国志·魏书·东夷》,引《魏略·西戎传》:“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修建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佛寺——洛阳白马寺,这是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之始。此后,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逐渐发展起来。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开凿石窟,兴建佛寺,雕造佛像,佛教信仰极为盛行。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创立了诸多佛教宗派。宋元以后,儒释道融合,佛教进一步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

山东地区最早的佛教图像见于山东沂南北寨东汉画像石中,有三幅刻画圆形头像或佛教手势的人物像,被视为山东最早具有佛教特征的人物画像,也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图像之一。北朝时期的山东佛造像的情况之前已经介绍过见:2020年游学:山东地区北朝时期佛造像的繁盛

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繁荣,佛教逐渐走向民族化和世俗化,不但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道教和儒家思想,而且还吸收了民间信仰和审美习惯。就造像而言,全国范围内造像风格渐趋于一致,逐渐摆脱了对神灵气质的刻画,而着重形体和人性的展现。济南市县西巷考古发现了迄今山东隋唐佛教造像数量最多、形象最精美的佛教寺院遗址。到宋代,佛教造像已极具亲和力,生活气息浓厚。济南长清灵岩寺千佛殿宋代泥塑汉代形象逼真,姿态各异,号称“海内第一名塑”。

唐代净土宗盛行,弥勒和阿弥陀佛信仰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支,相关的弥勒、阿弥陀佛像风行。唐代弥勒信仰以武周时期最为盛行,弥勒像以倚坐式为典型,着褒衣博带式汉装,形体丰圆,与唐代世俗化审美观相通。

在众多佛教造像装饰中,菩萨装束较为普遍。菩萨的造型源于出家之前释迦牟尼的太子形象,其装束繁复精巧,雍容华贵,不同朝代各有特征。北魏时期菩萨造像飘逸俊秀,多服天衣,较少装饰。东魏时期菩萨面相清秀,弯眉细长,口含微笑,轻衣薄裙贴体,装饰更加复杂,璎珞、珠链等刻划精细。北齐时期菩萨丰腴健硕,服饰愈加精巧华丽,佩饰也更加丰富多样,多头戴宝冠,着项圈,佩手钏、臂钏。唐代菩萨像多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身体呈S型,上身袒露至腹部。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
佛像多着袈裟,也被称为三衣、福田衣,样式为长方形,原来是古印度僧人的服饰。三衣,指里外三僧衣的统称,福田衣指装饰田字状纹样的僧衣。中国的袈裟样式结合了外来和本地服饰的特点,如圆领袈裟,袒露右臂袈裟是古印度地区流行的披着方式;低开的“U”字领袈裟是中国变通后的样式。薄衣和无衣纹饰古印度流行特征;而厚衣和多折衣纹则是中国特点。
参考阅读:
2020年游学:山东地区北朝时期佛造像的繁盛
2020年游学:山东古代佛教造像概述
2020年游学:西安碑林博物馆佛教造像
2020年游学:甘肃省博的佛教造像与壁画
相由心生:中古山东龙华寺出土佛教造像精品
2020年游学:永登县博物馆佛造像、经卷和唐卡
日享一书BGg01《古都遗珍——长安城出土的北周佛教造像》
2020年游学:永登县博物馆的佛教文物
日享一书TLs01《圣境印象 印度佛教艺术 》
圣域中的凡人:龟兹石窟世俗供养人服饰
龟兹,这个多元文化荟萃之地,留下了诸多文化遗存。龟兹建筑、龟兹壁画、龟兹造像、龟兹乐舞、龟兹服饰等,都是古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结晶。它们不仅为消失的丝路文明提供了特殊的历史见证,亦突出地展现了佛教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历史发展轨迹。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27:360000日享一书TLw01《五色炫曜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
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所以就分享一个曾获得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海昏侯墓在首都博物馆做得成果展所出的书。如对这本图录感兴趣可携此码5iki点击文末链接。这本图录共分为五部分,即海昏侯墓园、车马坑、祔葬墓、主墓及出土文物。具体文物的展览,之前已经分享过,可以参考:海昏侯墓出土珍宝集锦——玉器漆器海昏侯墓出土珍宝集锦(2)海昏侯墓出土珍宝集锦(1)我要新鲜事2023-06-03 09:26:210000民国三起大规模盗墓,组织农民挖掘,有的挖到按实价十分之一奖励
民国年间3起规模公开盗墓事件本文作者盗墓,以单干或数人团伙为主,人多了容易暴露。但在民国年间,大规模的公开盗墓活动,即所谓群盗却不时发生,组织者找来当地农民,如生产队社员集体上工劳动一样,参与发掘,至少有这么三起,参与人数众多,少近百人,最多的达千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盗挖河南卫辉潞简王墓——近百人大白天公开盗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31:120000纪念张政烺诞辰110周年丨张政烺:我在史语所的十年
一九三六年我进历史语言研究所,被分配做图书管理工作,至一九四六年离开史语所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史语所服务近十年之久,先后历任图书管理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期间正是国难当头,人民颠沛流离的时期。史语所在傅斯年所长果断和艰辛的筹划和指挥下,一九三七年秋全所人员携带大量珍贵资料迁往长沙,接着又辗转大西南,一九四○年才在四川南溪县李庄安顿下来。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6:16:410000地球为什么会有很多古文明的痕迹呢?
最近看《木星上行》感觉电影说的有一定道理!地球就像个外星高等生物的牧场,人类就像放牧的对象,当繁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该收获(也就是灭绝)了。人是怎么来的?进化?你认为猴子真的能进化到人吗?从有人类记载的历史到现在就几千年,之前史前人的痕迹却很少。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3:07:1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