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箍”,距今5000多年,没有金属工具,怎么制作而成?
乍看之下,不就是一个玉筒子嘛?太普通不过了。实际上,在当时制作这么一个玉筒需要至少几十年的时间。
这类“玉斜口筒形器”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可不是谁都能拥有的。目前考古发现的这类玉器也都仅限于红山文化高等级墓葬中,首图的这件“玉斜口筒形器”发现于牛河梁遗址的中心祭坛墓内,墓主人为一男性,被发现时被墓主人枕在头颅下,但显然这不是一件“枕头”。而是一件“玉箍”,或者说“玉冠”,在平口处的眼孔就是用来穿绳的。
“玉斜口筒形器”,也被称为“玉箍形器”,俗称“马蹄形器”。基本特征:筒状,中空,一端为斜口,斜口口沿较薄。一端为平口,平口的一端有对称的一对钻孔,器表光滑无纹饰。仅出土于红山文化的上层阶级,或中心大墓。

不过,之所以不直接称它为“玉箍”,而是因为它的用途不仅仅是用来束发的,它很可能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用途。
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高60.6厘米,口径23.2厘米
在红山文化中有一种很特别的“无底筒形器”。无底筒形器为泥质红陶,无底,上下贯通,器表有纹饰或彩绘。日本古坟时代也有这样的无底筒形器,数量较大,在仁德天皇陵的坟边与坟顶就有两万余个,日本人将它命名为“埴轮”,用途不明。
在红山文化时期,这种看起来并不实用的筒形器是干什么用的呢?红山文化的这种无底筒形器用途较明确,就是祭祀时的神器。它是红山文化祭坛、积石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通的居住区并无发现。

在牛河梁一处靠近祭坛的圆形积石冢内外两圈内侧各有一圈无底筒形器。
“玉斜口筒形器”与“无底筒形器”应该存在着某种关联。二者皆中通,出土位置相近,很可能都是被当作可以通天的法器,红山文化时期神巫色彩是很浓重的。
中空的陶器很好制作,中空的玉器怎么制作?毕竟在当时还没有金属工具用于切割。答案是用线切割,以解玉砂辅助切割。在玉器上敷以潮湿的解玉砂,以钻杆在器物边缘钻一小孔,穿入绳线,用两只手分别握着一根线或皮革条的两端来回的扯动,掏膛取芯。大致的步骤有:
用线切割出大致的形状。
取芯,内芯都是被完整取出的。已经发现了成套的“玉斜口筒形器”与它的芯子,完全匹配。在一些“玉斜口筒形器”的内壁可以看到明显的用线切割的痕迹。

内壁上线切割的痕迹。对内外壁进行打磨。钻孔,钻孔同样需要以解玉砂辅助。
抛光。红山文化的玉器表面均进行了抛光。抛光时使用的工具应该是动物毛皮。
完成这样一件中空的玉器完全靠“磨”,所以才会需要耗费一位玉工一生的心血。

红山文化“玉管钻芯”,从这套玉器中,可以看到当时切割完成的状态。
“玉斜口筒形器”与玉猪龙、勾云形佩是红山文化三大典型玉器,在其他史前遗址中并没有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不可小觑。
河南一座山埋了6朝24位帝王 古墓超十万座 是古人最向往的墓地
河南古代属我国中原的一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所以得名河南。河南历来是我国政治经济中心,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古都数量尽冠我国。北宋后政治地位被北京取代。河南水土宜人,建都都城周边风水宝地,古代都城皇陵众多,如明十三陵就在昌平,北京东陵西陵近城。河南邙山也如此,700平方公里,六朝二十四帝王,900余霜将估墓,十万古墓,“无卧牛之地”墓多如牛。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15:240000父母喜欢叫小孩为“毛子”、“丫头”,还当小名用,知道为什么吗?原来老话有讲究,过去老人都懂的
过去取小名的讲究本文作者倪方六人为什么要有名字?如今是身份鉴别和社交的需要,在早期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释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许慎这么说是有道理的,从实际使用来看,确是这样,夜晚看不清对方——“你是谁”——“我是大毛子”,这么一问一答一下子就清楚了,不会被当贼当坏人。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36:540000二里头考古并无实证,国家如何确定它是夏朝?专家借鉴了初中知识
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人会怀疑在商朝之前,我国还存在一个夏朝,并且这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政权。但随着西方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近代以来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一些大胆疑古的学者开始对史书记载中的内容进行甄别和“反思”。不可否认,同以发现实物遗存和遗迹为主要目的的考古学相比,传统历史研究以文字记载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的短板。我要新鲜事2023-06-03 20:15: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