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25岁状元试卷真迹:2000字零失误,洪秀全的字与其没有可比性
《新唐书·选举志》有云:“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制…”无论是如今还是古代,对读书人而言,写字是立身至关重要的一种方式,字写得不好,定然会被认为“字如其人”。
唐朝如此强调,明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明朝时期的科考而言,字写得好就是一个加分项,否则别想和科考扯上关系。从被发现的一张状元文章来看,就能知道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字写不好的结果
讨论明朝发现的状元文章之前,此处先看一下字写不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从明朝开始,朝廷便进行一个硬性规定,那就是参加科考的才子必须要写的一手好字,至少不能潦草和马虎。
为什么这么说呢?清朝中后期的洪秀全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反面教材。洪秀全出生于耕读之家,如此说来,他的家人也应当非常注重文化方面的培养。
也正是如此,洪秀全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到私塾中学习,并且有了七岁“读通四书五经及其其他典籍”的成绩。
然而,对于这个读书世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真的是难以恭维。首先要提及的就是他所写的字,许多人第一眼看了之后,感觉那不是读了几十年的书生能写出的,而是小学生在画鸭。

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缺陷,所以想要通过科考光宗耀祖的洪秀全才屡遭挫折。而今来看,这条道压根就不是为了他开通的,其他字写得好、有能力的都能考上了,只有他考了4次、年近30还屡遭落榜。
如果意识到错误,那问题还不大。然而,洪秀全不仅知错不改,还特别讨厌练字,认为练习写字是在浪费时间,应当将这些闲工夫用来通读经书和多写几句诗。
都说“读书可改变命运”,但事实却是“命运由态度所决定”。洪秀全的态度就是“死不练字”。因此,终年到头都不可能将书法练好,更不可能在已有规则之下考取功名利禄。
当然,他是历史上最特殊的一个特例,就是规则不符合自己,就自己制定规则,带着太平军打下大半个大清江山,然后自己规定如何科考。
也许,就是因为心浮气躁,才让他大病一场,并在梦中与耶稣基督交流了几次心得,然后成为了上帝之子。
那么,洪秀全真的不知道状元都来自于写字很好吗?也许他就是知道的,只是不那么做而已,毕竟从明朝起就有先例。
状元爷的书法
被发现的字体写得很好的明朝状元原名叫赵秉忠,考取状元的那一年,他刚好25岁。
与洪秀全比较起来,赵秉忠也有极其相似的背景,就是家中世代都是读书人。当然,赵秉忠的家也有特别之处,那便是祖上很少有种田的,都是官宦之家。

山东自古出文人,孔夫子便是他们的楷模。赵秉忠也是来自山东,自小就受到家族的严格教育,虽然家里面地位高、有钱,但未曾变成一个纨绔子弟,而是成为了一个聪明好学之人。
历经十年寒窗之苦,赵秉忠最终在科考上发光发热,于25岁那年成为享誉全国的状元。不过,就这么一个凭借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人,后来却因为别人的陷害而被罢官了。
但就算是如此,他当年获得状元的考卷被保存得很好,当再次发现这一考卷的时候,人们始终都无法相信,那是人写出来的东西。
说到此处,就不得不提及前些日子比较火热的书法讨论。某些自诩为大师的“丑书”发明者认为,规规整整的字体“毫无艺术性”,与打印机的非常相似。
对此,大师们沉迷于“吼”、“射”、“泼”等性情发挥,写出了只有自己才认识的字。而就算是如此,许多人还追捧为“艺术作品”。
试问,书法作品一旦没有了形体,那还叫书法吗?和画画不是更贴近?对此,由于专业知识不够,所以不进行深入探讨,让大师们自个儿去争论吧!
赵秉忠留下来的状元考卷大约有2000多个字,从头到尾,字体相当规整,间隔很得当,没有任何一个错字。如果不提及赵秉忠的名号,也许人们会以为,那就是“印刷”出来的东西。
让所谓的大师们不知道的是,随便乱写的东西相当容易做到,也可以称之为“率性而为”。但如此工整之字体,非严格执行训练和今年累月的功底,是无法做到的

并且,仅是依靠努力练习还不够,必须要拥有天赋,否则相当难以做到。当然,字体之间的间隔非常规整,说明至少要培养起强迫症,否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字体只是科考的加分项目,也可以认为是入门券。即如今的作文考试而言,如果想要得到很高的评分,就必须要把字体写好,这样评分老师才有耐心看下去,否则最多只能给一个合格。
除此以外,这第2个加分项目就是文采。从赵秉忠留下的状元考卷来看,他可谓是文采飞扬,逻辑清晰,让人看了痛快淋漓。
所以综合这些来看,所谓的十年寒窗苦读,需要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相当强硬的书法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这些,不但是状元,连秀才都考不上。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明朝时期的科考为什么要要求字体好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写字好是必然的加分项目,无论在哪一个时代,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第二、主要是为了防止舞弊。明朝建立初期,第1场科举考试就出了很多状况,朱元璋对此痛苦不已,此后恢复唐朝时期的写字要求,并将科举考试发展为固化人们思想的“八股文”。
自此之后,每个读书人似乎都患上了强迫症,字体写得相当规整。
结语
对比洪秀全和赵秉忠便可看出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怎么样,在人生中有什么样的功绩。

字体写得好的,总是令人敬畏不已,哪怕是他们的人生有污点或遭遇不可逆改的挫折,也是得到了人们的高度敬仰。
反观洪秀全,那字体简直跟小学生差不多,所以一直都是一个病诟点,加上后来他种种的变态行为,人们又不得不将“字如其人”联系起来。
1941年重庆大隧道惨案纪实,日军一夜轰炸害死12000人
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本侵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无差别轰炸,其中大隧道惨案尤为严重,无数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给重庆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次灾难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在12000人以上,用20辆卡车一天一夜才将尸体运完,可见当时那种凄惨的环境,而这一切都是可恶的日本鬼子造成的。1941年重庆大隧道惨案死亡12000人我要新鲜事2023-03-15 05:39:440007刘邦为什么要杀张良:猜忌之心(怀疑要谋反)
汉高祖刘邦的功臣张良,到最后建立汉朝刘邦欲杀了张良,原因之一是刘邦在建立汉朝后猜忌之心越来越严重,已经对当年出生入死的功臣不再有信任之心,对于一些异姓功臣或者是诸侯没有半点信任,另一方面刘邦的功臣也有被人诬告逆谋的罪名,种种原因之下刘邦决定将自己身边的功臣尤其是异姓的人赶尽杀绝,自然张良也受到迫害。一、张良与刘邦是什么关系我要新鲜事2023-05-12 12:13:070000隋文帝为何要废掉太子 是杨广太狡诈 还是太子太无能
废除杨勇并非隋文帝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杨勇在位作为太子已经有20年,地位稳固。然而,隋文帝决定改变这一状况,必然是有充分理由的。1.杨勇在品性上存在一些问题我要新鲜事2023-06-22 19:27:38000117真实历史中貂蝉的结局,貂蝉原型是杜夫人吗(曹操之妾)
貂蝉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三国演义》中,她周旋在董卓和吕布之间,成功离间两人,可见她不仅貌美,还十分聪慧。真实历史中貂蝉的结局在《三国演义》中,貂蝉是司徒王允家的女儿,她受王允所托,想要推翻董卓的统治,拯救濒临绝境的汉朝。于是,她使用了连环美人计,成功离间了原本为义父义子关系的董卓和吕布,借吕布之手成功除掉了董卓。我要新鲜事2023-03-18 08:40:18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