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
发掘单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项目负责人:谢涛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北郊天回镇老官山地点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发掘,共发掘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出土大量漆木器、陶器、铜器、铁器等珍贵文物。
一、墓葬简况
4座墓葬由南向北分布在蓉都大道两侧,分布范围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15米,另1座位于东南,相距约400米处。均早期被盗。墓葬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大小相近,方向近南北向。其中M1、M3有墓道,平面呈凸字形;另2座无墓道,平面呈长方形。建造方式是先挖竖穴土圹,土圹内置木椁,木椁内侧髹红、黑漆,椁板以榫卯结构镶嵌连接。椁内放置一具或两具木棺,棺身由整木加工而成,棺内侧髹黑漆,外侧髹黑漆或红漆,棺外壁有铜泡、木璧装饰。木椁外包裹青膏泥。


墓葬分为有底箱和无底箱两类。无底箱墓为M1。有底箱墓为M2、M3、M4,即在椁室底部又分隔出一层,内部再分成若干箱,各箱内按类别置随葬品。

4座墓葬共出土遗物620余件,其中陶器130余件、漆器240余件、木器140余件、铜器(含钱币)100件,另有少量铁器、竹编器、草(棕)编器等。其中最重要收获有M1出土的50余件木牍、M2出土的玉质印章和4件竹木制织机模型、M3出土的920余支(编号数量)竹简及人体经穴漆人像等。




关于墓葬年代,M1出土有武帝时期五铢,从墓葬形制和其他出土文物综合分析,其时代推测在武帝时期;M2、M3、M4出西汉半两,三座墓葬形制和墓内出土器物与凤凰山木椁墓的非常接近,其墓葬年代推测在景、武时期。
关于墓主身份,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重要遗物分析,墓葬分布区域应是一处有较高身份地位的西汉木椁墓墓地。其中M1出土漆器上有“景氏”铭文,文献记载景氏曾为楚之望族,西汉初年景氏贵族迁至关中一带,后景氏一支又入迁蜀地,墓主或与此有关。M2出土多部织机,M3出土医简等文物,其身份有可能属于相应职业的管理者。

二、出土重要文物价值
1.出土木牍、医简、经络漆人价值
出土木牍内容分为官府文书和巫术两大类。官府文书类如第118号、第158号木牍,涉及内容应与汉高祖时缴纳赋税的法令和汉武帝时“算缗钱”有关,为研究西汉时期赋税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巫术类如第206号木牍,涉及内容应与妇女求子术和禳灾术有关。
出土医简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九部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之外,都没有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侯》《脉数》等。编号M3-137共184支(含残简),内容为《医马书》。


出土人体经穴髹漆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划准确,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阴刻“心”“肺”“肾”“盆”等线刻小字,比绵阳边堆山汉墓出土的人体经络髹漆人像更为精致、完整。


此次出土大量西汉时期简牍为四川地区首次发现,这一发现使成都地区成为我国又一处重要汉代简牍出土地。从出土九部医书内容分析,初步推测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为中医发展史研究的重大发现。出土的完整人体经穴髹漆人像,应是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经脉医书相对照,对于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出土织机模型价值
出土四部织机模型放置于M2北底箱,竹木质,结构复杂、清楚,部件上残存有丝线和染料。其中一部织机略大,高约50、长约70、宽约20厘米,其他三部略小,大小相近,高约45、长约60、宽约15厘米,推测应是参照原织机制作的缩小模型,与织机伴出有十多件彩绘木俑,从俑的不同身姿和身上不同铭文推测有可能为司职不同的织工,可能是汉代蜀锦纺织工场实景的模拟再现。
这次出土的四部织机模型初步判断应是织机发展阶段出现的综蹑织机中具有标志性的多综多蹑织机,对于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出土漆器价值
墓葬出土大量漆器有耳杯、奁、几、盘、盒、木俑、马等,造型精美,纹样生动,与文献记载吻合,在《汉书·贡禹传》载:“蜀郡成都、广汉皆有工官。工官,主作漆器物者也”,“蜀、广汉主金银,岁各五百万”等。这次发现的大量漆器是四川地区发现保存最好、数量最大、器类最丰富的一次,对汉代漆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
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新发现 | 山西临县故舍焉寨子上石城调查收获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3:37:520000#考古#过双节,考古老李吃鸡,说点和家鸡考古有关的事儿
双节总要为拉动消费做点贡献,老李昨天与家人友人吃了餐白切鸡,品尝美食之外,说说最早的家鸡和有关的那些事儿。说这个话题之前,先回顾一下早些时候,北大文博学院的王教授曾经吃鸡吃出来花样,报纸媒体还曾经广为报道。做一个北方人,来广东考古,对粤菜美食,特别是广府美食中的白切鸡,老李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酷爱的转变。每每有新同事或者是后生一起吃白切鸡的时候,老李总要说上那么几句。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5:50:020000魏坚:红山文化: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04:330000江西抚州:水库水位急降,佛头遗迹显出水面,考古专家发现秘密
洪门水库位于江西抚州,是江西省内第三大水库,库区内小岛上千个,早年名作醉仙湖,是当时万千小镇的缩影,如今却繁荣不再,人影萧条。有一年,江西降水较少,库内水位大量下降,从水底突然探出的一座佛头,一时震惊国人。那么,水底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其中佛像又到底代表了什么?我要新鲜事2023-04-21 20:27:080000南方棱齿龙:阿根廷小型食草恐龙(长1.5米/8300万年前)
目前为止,阿根廷发现了81种恐龙化石,并为其命名,其中最出名的当属阿根廷龙,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而这里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恐龙,比如今天要介绍的南方棱齿龙,一起去认识看看。南方棱齿龙基本资料南方棱齿龙是一种南美洲的小型食草恐龙,它体长1.5米,与神州龙、盐都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606位,生活在距今1亿年-9350万年前的早白垩世。南方棱齿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5:32:0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