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十佳图书编辑说 | 展览评论新尝试——《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编后
作者:谷雨
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落下帷幕,10种十佳图书、10种优秀图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们以高质量的内容和形式,反映出我国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杰出成果,展示着欣欣向荣的文博行业风采,也启示着文化遗产图书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向这些入选图书的图书编辑约稿,从编辑的角度,还原出图书的策划、编辑和制作过程,以飨读者。
早在1957年,《文物参考资料》便有一篇题为《加强展览和陈列的评论工作》的文章,其中提到“在这方面(展览评论)我们做得太少了,甚至还是一个空白点”。文章呼吁大家积极开展评论,在百家争鸣中取长补短,互相提高,为博物馆学——那个在当时尚年轻的学科寻求正确的工作方向和方法。六十余年后的今天,是“博物馆热” “自媒体”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为展览发声,从各种角度、以各种情感做出一些评价,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便是公众号“源流运动”中“观展”栏目所推出的展览评论文章。
2016年1月30日,“源流运动”开创了“观展”栏目,致力于吸收不同知识背景和价值倾向的观展者,以自我独立视角的对展览的推介和反思。2020年1月,“观展”栏目结集成书,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思渝老师和杭侃教授主编,以“观展”栏目为基础,出版图书《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以下简称《观看之外》)。
其实在这本书的选题策划之初,有一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编辑与作者心头,这些评论文章已经在微信公众号上获得了一定的“流量”,为什么还要出版一本书呢?怎么做能让这本书有独到之处呢?
有态度的评论与年轻的声音
在全球博物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广泛影响的背景下,2020年度我国博物馆推出陈列展览2.9万余个,较往年实现了增长,并且开展教育活动22.5万余场,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数以亿计。博物馆展览的数量和规模均在高速发展,但展览品质仍存在一些问题,推动展览高质量发展的手段之一的良性展览评论氛围又尚未形成,其中种种原因已多有分析。正如王思渝在《观看之外》“序二:为什么要批评与对话”中写道的:“再加上各类制度因素的限制,使得这类展览往往是‘部门作业’甚至‘长官意志’,创作者意识并没有真正得以贯彻,以至于在很多时候很难被称为一件‘作品’,找不到‘作者’,呈现出被抹去了个性的同质性。如此一来,对于批评家而言确实显得很难‘下口’。”
而《观看之外》要做的,就是整合、反思并推介一批优秀的国内外展览案例,成为国内首部关于博物馆展览评论的书籍,这是一种尝试,也是为国内营造积极有效的展览评论氛围而抛砖引玉。既然是书,就不能是碎片化的“批评”,也不是对某个孤立的展览全面但泛泛的评论,而要有完整的构思和清晰的结构,对每个展览的评论都是基于某一鲜明主题的思考。
全书收录十三场展览,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展览中的历史叙事:以大见小?以小见大?”,探讨历史类展览不同的叙事和展示方式,或从全球化这一宏大视角出发,以大见小,或以历史洪流中某一人物为切入点,洞察当时的社会风貌;第二部分“考古材料展示的多样化尝试”,选择美学(哲学)、美术史、新史学三个视角新颖的考古题材展览案例,针对考古材料这一“旧题”如何“新作”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第三部分“展览:与学术研究的互动”,提出展览应以深厚的学术研究作为滋养,但从学术语汇如何走向面对公众的展览语言,仍是努力的方向;第四部分“展览面对争议性:打破失语瓶颈”,选择颇具现实性与争议性的展览,探寻博物馆在现实社会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第五部分“展教结合:融入与突破”,以中外两个优秀的博物馆教育案例、用突破性的思维思考这一由来已久的话题;第六部分“特殊类型的展览:考古遗址公园”,将视野扩大到遗址的展示,探讨废墟与完形、历史与当代的碰撞。
《观看之外》不仅主题鲜明,更是集合了一批思想新锐的青年学者,面对展览,积极探究,大胆质疑,深入反思。如王佳月在谈及浙江省博物馆“漂海闻见——十五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展的遗憾时,写道:“最后,整个展览通过崔溥之眼看中国,却尚未穷极这种视角的特殊意义,即这些记述对中国文化的补充和反思。葛兆光先生在《想象异域》一书中提出,没有‘他者’,就无法了解‘自我’……这些‘异域之眼’能注意到本地人习以为常而忽略的细节,也能引发出对‘中国’自外向内的审视。我们如何通过崔溥,思考两国文化的同源和互见,进而反观并重新认识中国,将是这一小支点留给我们的更大课题。”这样的思考真诚、客观、理性,期望为展览评论和博物馆研究带来新视角和新气象。
直面“批评”:与策展人的对话
翻看过本书的读者不难发现,《观看之外》包含“观看”与“对话”两类文章,除评论之外,创新性地增加访谈的形式,请评论者与策展人深入交流,直接展现各方的所思所想。王思渝老师针对这一做法如是说:“在批评的基础上引入对话,是因为我们希望对纯粹的批评做出更有趣的补充。纯粹的批评在很多时候过于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作者已死’的立场设定,常需要面临‘读者’(或研究者、批评者)是否过度解读的质疑。因此,我们希望既批评,且对话,借此将‘读者’和‘作者’放归到同一个话语空间内,从而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展览成果的最终形成。”
因此,当评论者和策展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观点时,仿佛迎来了阅读的高潮,作为本书的阅读者站在了第三方的上帝视角,清晰地看到评论者以展览观众或学术研究者的视角所产生的思考、理解,与策展人在展览策划与执行时的精心构想所产生的碰撞,这中间有评论者的严谨与“苛刻”,也有策展人的苦心与“无奈”。
2017年,首都博物馆举办“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展览围绕中华“美”的故事徐徐展开,展出来自全国21个省的360件(套)文物展品,展览场景设计独具匠心,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而展评人蒋含韵对于将展览中各个年代、各种材质的器物统一符号化为美的概念,并辅以美学理论渊源提出疑问,认为这是用今人的眼光看待这些展品,而展品所处时代真正的美大概已经消失于历史烟云,这仿佛无睹了“古人的缺席”,也使观众被动接受了这样的信息与叙事逻辑。在与展览策展人对话时,策展人针对疑问提出了解答:从美学角度策划展览是考虑到现在观众的口味和欣赏需求是分散、多元的,而“美”的概念基于个人经历和认识水平会有不同的理解版本和更多的遐想空间;穿越历史时空,很多东西都变了,但生命对于美的追求是不变的,并以此将展览串联起来。
这样的讨论无疑是具有张力且引人深思的,《观看之外》便是希望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供评论者与策展人探讨展览策划中的巧思与困境、展览参观中的收获与思考。希望借此为我国博物馆展览行业渗透更有针对性的“批评与对话”机制,使其成为构建话语体系、实现对话空间、激发从业者创作激情的重要手段。
时效性不够?传播深入细致的观展态度
《观看之外》讨论的展览,举办时间跨度从2015年到2018年,时效性并不强,但我们想做的从来不是年度展览导引。这些展览结束后,或许留下了当时拍的照片,或许将这些展品收录进了展览图录,但我们希望对于展览的思考与讨论不结束,以书籍的形式永远留存下来,记录这个时代的展览举办模式、展览评论水平甚至博物馆学研究能力。
另外,《观看之外》更加希望传播一种深入细致的观展态度和多元的观展模式,公众通过他人的笔触深入理解展览内涵,帮助发现展览中不易发觉的线索,引导其从多角度探寻展览。例如上海博物馆“遗我双鲤鱼——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为了让普通观众看懂明代的书信,在说明牌上写明作者信息和收信人情况,以及信札内容的白话文翻译和书法艺术解读,甚至标注了古代写书信的惯用格式,而旁边的二维码极易忽略,扫进去也并不是展板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更为全面的释文和解释,供文史爱好者深入探究。
再如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唱片与反抗1966~1970”展,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生在六个领域的革命,将展览串联起来的是贯穿展览始终的那个年代的音乐,每个参观者都可以在展览入口处领到一个耳机,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使这次参观有了新的体验。更令人惊喜的是展览的赞助模式,赞助商森海塞尔(Sennheiser)提供的语音导览设备保证了展览全程的音频质量,增强了广大参观者的品牌认可度,可谓双赢。
如今,越来越多的展览力图突破“说教”模式,而希望与观众开展互动,产生共鸣。杭侃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说道:“观众在看一个展览最后没有看懂,这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策展人没做好,但是,观众在看一个展览之前也需要做一些相应的功课。”《观看之外》也意在引导公众参观前多做功课,参观中多做思考,培养良好的观展习惯,使近年来的博物馆“热”真正成为公众开拓视野、认识现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文物出版社
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
主编:王思渝、杭侃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定价:98元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山西考古:发现四千年石城防御体系的碧村遗址
碧村遗址位于晋西北的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村北,地处蔚汾河入黄河口处一从东向西逐级下降的串珠式台地上,面积75万平方米,时代主要为龙山晚期。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6:30:340000诺普乔椎龙:阿根廷超巨型恐龙(化石只有脊椎骨/长未知)
恐龙时代的阿根廷,因为环境适宜,且植株茂盛,所以生活过许多大型、超大型恐龙,是世界上大型恐龙出现最多的地方,而今天要介绍的诺普乔椎龙就是其中之一,它虽然因为化石缺失无法推测具体体长,但肯定是种大型恐龙,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诺普乔椎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1:59:220000济南工地发现墓葬 丧葬方式诡异(诡异丧葬)
山东发现济南王的墓葬埋葬方式比较诡异。2015年,山东一建筑工地上挖出很多古墓石雕残块,闻讯赶来的考古专家立即对此处进行抢救性发掘。令他们兴奋的是,在一块残碑上发现了济南王三个大字的石碑,经过史料研究分析,他们断定这就是元代济南王张龙的家族墓的。一想到济南王的古墓,此次考古队异常兴奋,想着里面肯定陪葬着很多宝贝,于是打起精神,一口气向地下挖了四米深,直至剑道层层叠加的巨石将墓门封住。盗墓贼抢先我要新鲜事2023-10-15 20:07:560000似鹈鹕龙:西班牙小型食肉恐龙(长2.5米/距今1亿年前)
在恐龙世界中,因为植株茂盛,大型、巨型食草恐龙数不胜数,世界上最大的恐龙更是超过了40米。不过有大恐龙,自然也有小恐龙,比如今天要介绍的似鹈鹕龙,它就是一种欧洲小型食肉恐龙,体长只有不到2.5米,生活在1亿年前的欧洲,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似鹈鹕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6:40: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