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侃:纪念宿白先生
宿白先生1922-2018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宿白先生,因病于2018年2月1日6时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先生1922年8月3日出生于辽宁沈阳。1948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肄业,同年任职于该所考古学研究室,兼北京大学图书馆编目员。1952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副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81年任博士生导师。1983年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获北京大学第三届蔡元培奖、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终身成就奖。

先生是杰出的考古学教育家,终生致力于中国文物考古事业人才的培养。先生是北京大学考古学科主要创办人,20世纪50年代,指导多届考古训练班的教学工作,主持创设完整的中国考古学课程体系。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无一不受教于先生,他是文物考古界“永远的老师”。先生主讲的多门核心课程,广为兄弟院校考古专业借鉴,在中国考古学学科的教学与实践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先生多年来指导了众多海外留学生,曾担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客座教授,系统讲授中国考古学课程,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先生笃信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生命力之所在。先生不仅是北京大学田野考古教学的设计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新中国建立伊始,先生就参加了雁北、东北和西藏地区的考古勘察,主持和指导了河南禹县白沙水库墓群、河北邯郸涧沟、河南洛阳王湾等遗址的发掘。尤为重要的是,对响堂山、敦煌、龙门、克孜尔、须弥山、云冈和栖霞山等石窟寺的系统勘测和记录,成为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典范。

先生是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开创者和大成者。他以一己之力,拓展了历史时期考古的多个领域,举凡城市、墓葬、手工业、宗教遗存、古代建筑、中外交流以及版本目录等,先生均有开创或拓展之功,后学得以循径拾阶而入。先生开辟城市考古新局面。先生以考古资料为本,结合文献、舆图,复原了多座秦汉以后的古代城市,重点分析了隋唐宋元时期城市的形制、布局和等级制度,阐明了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方法的普适性,揭示了中国古代城市有别于西方城市的特质。先生确立墓葬考古新范式。先生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墓葬进行了全面的分区分期,从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等方面出发,充分结合出土和传世文献,系统研究了中古时期的墓葬制度,拓展了古代社会研究的视野。先生将手工业遗存置于考古学体系之中。先生特别关注工艺技术的发展和交流,创建了陶瓷考古教学体系,开展了系统、持续的田野工作,将物质文化研究上升到探索手工业发展史及经济史的新高度。

先生创立宗教考古,对佛教寺院和石窟寺倾力尤多。先生选择典型石窟寺进行勘查记录,建立了中国佛教石窟寺的时空框架,开启宗教考古的新纪元。对意义重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先生特予关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藏传佛教寺院的年代和历史文化价值。
先生最早将古代建筑纳入考古学领域。先生致力于将历史时期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古代建筑的调查和研究,注重古建筑的断年分期、分区和类型,使古代建筑成为历史文化研究的可靠史料,引领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新方向。
先生在中外文明交流研究领域成果卓著。先生以渊博的学识和宏阔的视野,辨明了众多的外来文物,探讨了中外文明的相互影响,是从考古材料出发开展中外文明交流研究的指导者。
先生深谙古代文献、精通版本目录。先生将考据学深厚素养与考古学分类方法相结合,在传统目录学的基础上,依据典籍、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物,拓展了版本与目录学的研究领域,对雕版印刷和古籍版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学研究,为中国古籍版本目录学做出了独特贡献。

先生一生勤于著述,慎于刊布。正式出版的《白沙宋墓》、《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等著作,无一不是发凡创制的鸿篇巨著。《白沙宋墓》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出版的考古报告之一,学界奉为圭臬;《中国石窟寺研究》忠实地记录了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程,是一部“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的著作;《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以两次入藏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寺院建筑深入研究了西藏地区政教合一的历史背景,是西藏历史考古的奠基之作;《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充分利用传世与出土资料,厘清了中国雕版印刷早期和盛期的发展史,代表了中国在雕版印刷史研究上的新高度;《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蕴含着先生对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缜密思考,体现了先生将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切实结合的治学之道。先生授业逾七十载,晚年将一生讲述辑为《宿白未刊讲稿系列》六种,为后人确立了课堂讲授的典范。
先生一生挚爱文化遗产,关心文物保护事业。先生多次致信国家领导人和文物主管部门,就重大文化遗产保护事项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并亲赴三峡等重大建设工程的考古工地指导工作。经由先生不懈的努力,芒康盐井、良渚古城等重要文化遗产得以保存或提升,其功在当代,其利在千秋。

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学术上的“通儒”。先生深得中国传统治学之要,更具现代学术之长。在先生那里,考古学与其他人文学科融会贯通,浑然一体,“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先生的学识风范,是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
先生淳厚笃诚,止于至善,是道德上的“纯儒”。自青年时代进入北京大学,先生在北大度过八十载,历经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革,始终沉浸在中国考古学的教学和学术之中,以学生培养和学术研究为己任。先生是一位纯净的学者,他没有将任何一天浪费在与教学和学术无关的活动中,也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与教学和学术无关的事情。先生对北大怀着深沉的感情,生前已将他的全部藏书捐给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以报答北京大学的哺育。先生的生命早已与考古学连为一体,他将他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中国考古事业。他对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怀有深沉的景仰和挚爱,持有言语难以表达的亲情和关切。他将全部知识和智慧留给了后来者。他尽一个学者之所能,报效了他的祖国。他是一座永远的灯塔,指引后学前行的方向。此人只应天上有,从此世间无先生。

古墓出土逆天文物,西方称之“魔镜”,考古家:失传了2000年
马王堆汉墓是中国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这座古墓在世界上名气也非常的大,被誉为是“世界十大古墓奇珍”之一。马王堆汉墓之所以有着如此响亮的名号是因为古墓出土的非常多的珍贵历史资料、历史文物,这些文物都是汉代古人给世人留下的无尽财富。而在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世人也许只知道湿尸、西汉T型帛画、直裾素纱襌衣等著名国宝,但却忽略了其中的一件逆天文物,这件文物便是“西汉铜镜”。我要新鲜事2023-04-21 20:12:300001新书推荐丨《宁夏水洞沟遗址石制品热处理实验研究》
作者:周振宇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4月ISBN:978-7-5010-7414-3定价:86元内容提要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1:24:450000日享一书TLw01《五色炫曜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
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所以就分享一个曾获得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海昏侯墓在首都博物馆做得成果展所出的书。如对这本图录感兴趣可携此码5iki点击文末链接。这本图录共分为五部分,即海昏侯墓园、车马坑、祔葬墓、主墓及出土文物。具体文物的展览,之前已经分享过,可以参考:海昏侯墓出土珍宝集锦——玉器漆器海昏侯墓出土珍宝集锦(2)海昏侯墓出土珍宝集锦(1)我要新鲜事2023-06-03 09:26:210000考古证明:中国有两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
近代以来,在西方历史话语体系下,中华文明一度被置于西方文明之下,中国人种也被认为源自西方,这就是“中华文明西来说”、以及“中国人种西来说”。随着地下文物不断地“挺身而出”,事实证明中华文明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文明。以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有着两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两百万年的人类史我要新鲜事2023-09-30 21:01:370009三星对文明的来源 果然不来自于国外(三星堆)
三星堆文明可能是源自于长江黄河流域。自从我国的三星堆移植被挖掘出来之后,很多人都在像三星堆移植到底和国外的一些民族和文化有没有关系?因为三星堆遗址所发现的文物和我国其他时期的文物确实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还有人认为三星堆文明可能是来自于外太空的外星人。当然这些想法都是无稽之谈我国也可以确认三星对我们就是来自于我国的四川地区,不过具体的时间很还并没有被揭露。三星堆文化我要新鲜事2023-07-27 21:17:0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