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旧石器时代 · 萨拉乌苏遗址

▲ 萨拉乌苏遗址位置图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萨拉乌苏”(蒙语“黄水”)沿岸。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和铀系法断代,年代为距今约5万至3.5万年。该遗址是中国境内最早发掘和研究的两个旧石器遗址中的一个。出有晚期智人化石和以细小石器为特征的文化遗物。

▲ 河套人头骨
1922~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1881~1955)发现并发掘了这个遗址。采集品包括动物和人类化石、石器、用火遗迹等。其中一颗八、九岁幼童的左上外侧门齿化石,后来被加拿大籍解剖学家步达生定名为“OrdosTooth”──“鄂尔多斯牙齿”(40年代中国学者裴文中将其译作“河套人”)。50年代以来,裴文中、贾兰坡等中国学者曾先后到遗址所在地考察。1956年当地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一处新的旧石器地点,还从现代河流堆积中找到人类顶骨、股骨化石各1件。1978~1980年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再次考察该地区,又采集到一批人类化石,其中包括首次从原生地层中发现的6件,并在1956年发现的地点发掘出内容丰富的文化遗物。

▲ 新发现的河套人头骨
萨拉乌苏是黄河支流无定河的上游,又称红柳河。在乌审旗大沟湾一带,该河在五、六十米以至七、八十米深的峡谷中穿行。峡谷两侧峭壁上,露出一套厚约60米的堆积,系由河、湖生成的细砂、淤泥和风成的砂丘构成,“河套人”化石和文化遗物主要埋藏在它的下部层位里。这套含动物化石非常丰富的堆积,在地质学上称“萨拉乌苏组”,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华北晚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剖面。

▲ 萨拉乌苏遗址的雕刻器石器和刮削器
“河套人”化石共有23件。出自原生地层的有额骨2件、枕骨、下颌骨、肩胛骨、胫骨各1件。河套人的体质特征已很接近现代人,但仍保留着一些原始性状,如头骨骨壁较厚,骨缝较简单,下颌体较粗壮,颏孔位置偏低,股骨骨壁很厚,髓腔很小等。这表明“河套人”属于晚期智人。“河套人”门齿内面呈铲形,枕鳞上方有顶间骨,这些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的接近。

▲ 锯齿刃器
萨拉乌苏的文化遗物主要出自相距600米的两个地点,有石制品、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和不多的炭屑。石制品共500多件,原料多为石英岩和燧石,其中石器占很大比例,有刮削器、钻具、尖状器和雕刻器等,以刮削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复杂。

▲ 端刮器

▲ 雕刻器
萨拉乌苏石器的明显特征是尺寸特别小,以长2~3厘米、宽1厘米左右和重1~2克的为最多,有的甚至更小。长宽5厘米、重10克以上的很少,因此过去曾被称为“细石器”。不过它们都是用锤击法打制的,不存在用间接打击法产生的细石叶、细石核和用压制法修理的石器,所以应与全新世地层中出土的典型细石器相区别。过去还曾将萨拉乌苏和宁夏水洞沟的人工制品合称“河套文化”。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水洞沟不仅年代较晚,而且石制品尺寸大,技术风格另具特色,不宜再将萨拉乌苏与它看作同一文化。萨拉乌苏的石制品,除去特别细小和不见两极石核、两极石片等外,与时代比它早的北京人文化、许家窑文化和比它晚的峙峪文化、小南海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外。例如,石器都是用锤击法修理的,刃缘都呈锯齿状,类型也有许多是共同的。这表明萨拉乌苏文化与这些文化在传统上有着某种关系。在遗址中发现300多件往往带有部分头骨的羚羊角心,还有一些截去枝叉、只保留基部和部分主干的鹿角,它们很可能是被当作工具来加工和使用的。萨拉乌苏出土了许多大型食草动物和啮齿类、鸟类的碎骨,它们与石器、炭屑共生,是“河套人”的“庖厨垃圾”。

▲ 河套大角鹿化石

▲ 王氏水牛化石
萨拉乌苏的动物中有诺氏古菱齿象、野驴、野马、披毛犀、普氏羚羊、河套大角鹿、原始牛、王氏水牛、诺氏驼等。动物群的性质表明,当时的萨拉乌苏一带是以草原为主,兼有针、阔叶混交林的环境,附近可能还有荒漠。气侯总的来说比今天温暖,但也并不炎热。
讲座整理|刘志伟:国家历史与人的历史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7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暨考古人类学工作坊讲座整理国家历史与人的历史主讲人:刘志伟教授(中山大学)整理人:洪懿(重庆师范大学)校对:吕炳庚编辑、配图:赵柏熹编者按:文本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敬请讲者或读者指正!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12:500000波兰出现吸血鬼尸骨 尸体遭遇镰刀封喉(吸血鬼尸体)
波兰出现的女子尸体被认为是吸血鬼的尸体。在去年的9月份,根据相关的媒体报导,在波兰的考古界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发现,并不是找到了多么有价值的文物,而是找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尸体。古墓当中的尸体自然是非常正常的,可是这个尸体埋葬的方式非常的奇怪,这是一个女人的尸体,她的脖子上被一把镰刀给牢牢的禁锢,而她的双脚也被牢牢的上的锁。好像是在封印某些恶魔一样,所以有人觉得这个尸体可能是吸血鬼的尸体。西方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8-02 19:17:170000孙隆基:古印度文明之二度奠基
2016-07-09刘秀美范梓浩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编者按】本号将陆续编发中山大学2016“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讲课摘要,敬请关注。2016年7月4日上午,在简短的开幕式后,在吴义雄教授的主持下,孙隆基教授进行了“古印度文明之二度奠基”的主题演讲。现将有关内容摘录如下: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3:39:0800011993年河南考古出事,墓坑随葬品遭盗抢,不几天发现盗贼意外死了
考古工地被抢事件本文作者倪方六1993年,河南墓地考古工地上发生了一起文物被抢事件,此事当年震惊河南考古圈。考古队负责人因此被通报批评,写了检查,还被扣了三个月奖金。让人意外的是,不几天被抢文物失而复得。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盗贼死了。怎么回事情?当年,河南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毕业生,在平顶山应国墓地考古实习,取得了不少重大发现,收获颇丰。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4:16:570000家长忌讳孩子8岁入学,“八岁八糊涂”,古代一般几岁上学?
学中国古代的小学怎么上本文作者倪方六9月1日,秋季入学时——新的一年级小学生诞生了。好多已到学龄的孩子将从这天起,进入人生的学习旅程,成为一名小学生。如果穿越到古代,怎么上小学?在过去,孩子入学时间与学期的长短并不像现代这么统一,各个朝代也不一样,与现代统一的“秋季入学”有较大差别。我曾在《北京晚报》“一方钩沉”专栏中这介绍过这方面的情况,现在网上能查到,不少媒体转发过。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30: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