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旧石器时代 · 萨拉乌苏遗址

▲ 萨拉乌苏遗址位置图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萨拉乌苏”(蒙语“黄水”)沿岸。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和铀系法断代,年代为距今约5万至3.5万年。该遗址是中国境内最早发掘和研究的两个旧石器遗址中的一个。出有晚期智人化石和以细小石器为特征的文化遗物。

▲ 河套人头骨
1922~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1881~1955)发现并发掘了这个遗址。采集品包括动物和人类化石、石器、用火遗迹等。其中一颗八、九岁幼童的左上外侧门齿化石,后来被加拿大籍解剖学家步达生定名为“OrdosTooth”──“鄂尔多斯牙齿”(40年代中国学者裴文中将其译作“河套人”)。50年代以来,裴文中、贾兰坡等中国学者曾先后到遗址所在地考察。1956年当地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一处新的旧石器地点,还从现代河流堆积中找到人类顶骨、股骨化石各1件。1978~1980年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再次考察该地区,又采集到一批人类化石,其中包括首次从原生地层中发现的6件,并在1956年发现的地点发掘出内容丰富的文化遗物。

▲ 新发现的河套人头骨
萨拉乌苏是黄河支流无定河的上游,又称红柳河。在乌审旗大沟湾一带,该河在五、六十米以至七、八十米深的峡谷中穿行。峡谷两侧峭壁上,露出一套厚约60米的堆积,系由河、湖生成的细砂、淤泥和风成的砂丘构成,“河套人”化石和文化遗物主要埋藏在它的下部层位里。这套含动物化石非常丰富的堆积,在地质学上称“萨拉乌苏组”,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华北晚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剖面。

▲ 萨拉乌苏遗址的雕刻器石器和刮削器
“河套人”化石共有23件。出自原生地层的有额骨2件、枕骨、下颌骨、肩胛骨、胫骨各1件。河套人的体质特征已很接近现代人,但仍保留着一些原始性状,如头骨骨壁较厚,骨缝较简单,下颌体较粗壮,颏孔位置偏低,股骨骨壁很厚,髓腔很小等。这表明“河套人”属于晚期智人。“河套人”门齿内面呈铲形,枕鳞上方有顶间骨,这些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的接近。

▲ 锯齿刃器
萨拉乌苏的文化遗物主要出自相距600米的两个地点,有石制品、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和不多的炭屑。石制品共500多件,原料多为石英岩和燧石,其中石器占很大比例,有刮削器、钻具、尖状器和雕刻器等,以刮削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复杂。

▲ 端刮器

▲ 雕刻器
萨拉乌苏石器的明显特征是尺寸特别小,以长2~3厘米、宽1厘米左右和重1~2克的为最多,有的甚至更小。长宽5厘米、重10克以上的很少,因此过去曾被称为“细石器”。不过它们都是用锤击法打制的,不存在用间接打击法产生的细石叶、细石核和用压制法修理的石器,所以应与全新世地层中出土的典型细石器相区别。过去还曾将萨拉乌苏和宁夏水洞沟的人工制品合称“河套文化”。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水洞沟不仅年代较晚,而且石制品尺寸大,技术风格另具特色,不宜再将萨拉乌苏与它看作同一文化。萨拉乌苏的石制品,除去特别细小和不见两极石核、两极石片等外,与时代比它早的北京人文化、许家窑文化和比它晚的峙峪文化、小南海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外。例如,石器都是用锤击法修理的,刃缘都呈锯齿状,类型也有许多是共同的。这表明萨拉乌苏文化与这些文化在传统上有着某种关系。在遗址中发现300多件往往带有部分头骨的羚羊角心,还有一些截去枝叉、只保留基部和部分主干的鹿角,它们很可能是被当作工具来加工和使用的。萨拉乌苏出土了许多大型食草动物和啮齿类、鸟类的碎骨,它们与石器、炭屑共生,是“河套人”的“庖厨垃圾”。

▲ 河套大角鹿化石

▲ 王氏水牛化石
萨拉乌苏的动物中有诺氏古菱齿象、野驴、野马、披毛犀、普氏羚羊、河套大角鹿、原始牛、王氏水牛、诺氏驼等。动物群的性质表明,当时的萨拉乌苏一带是以草原为主,兼有针、阔叶混交林的环境,附近可能还有荒漠。气侯总的来说比今天温暖,但也并不炎热。
石家河古城:三苗集团的龙兴之地兴衰历程
一般各地都会将当地的古文化与华夏靠,比如川西北的西羌之地,传说大禹出生在那里,东南百越之地传说大禹死在那,东周淮夷活跃的淮河流域传说禹会涂山,连三星堆这种非常明显的地域文化,也有人将其与夏朝都城相联系。而当石家河领队刘辉老师讲起石家河古城的时候,却直接将其与四千多年前与黄河流域的炎黄部族相对立的三苗集团相联系。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15:410000什么样人群最容易暴发传染病?中国有一汉字透露出秘密,至今严防
中国汉字“疫”里藏的秘密本文作者倪方六新冠病毒已在全球流行,截至2020年3月21日16:39,国外累计确诊193838人,远超中国确诊数81439人,其中3月20日增28888人,3月21日新增22217人,在用红色标示感染地区的世界地图(见下图)上,整个地球正在由浅红慢慢变深红。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04:410000王益人、袁文明:寂静的诉说——丁村旧石器考古3.0
2013年开始的丁村遗址群考古工作,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几十年来最大的一个旧石器考古项目,也是丁村遗址自1953年发现以来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第三次田野考古工作,我们称之为“丁村旧石器考古3.0”。这次考古工作较前1954年和1976—1980年的两次调查发掘而言,持续时间最长(从2013年至2020年),探索的范围最大,收获也最为突出。考古学研究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不能单靠“运气”。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5:10:290000「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沙井文化
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民勤县沙井村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肃省的永登、古浪、武威、天祝、永昌、张掖与民勤等地。年代约为公元前800~前600年。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12:380000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他的墓发现了,但地方志记载葬在南阳
徐庶墓在哪里?本文作者倪方六考证三国名人墓,难处颇多。一是史不见记载;二是冢庙不只一处,令人难辨真伪。还一个,明人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误导很大,许多民间墓葬传说实是道听途说。近来在考证徐庶墓时,就遇到这些问题。徐庶这个人,晋人徐寿作《三国志》时没有给他立传。后来南朝人裴松之补注《三国志》,引用他书,给他补写了文字,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徐蔗的补注史迹。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9:31:4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