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辽阳魏晋墓

魏晋时期辽东郡境内的墓葬。分布在辽阳市郊的三道壕、北园、棒台子、上王家村等处,辽阳魏晋时为辽东郡治襄平所在地。辽阳魏晋墓的结构仍保持辽阳汉壁画墓的特点,多为用石板支砌的平顶多室墓,室内壁面彩绘壁画。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曾作过调查。1945年东北解放以后,东北博物馆(后改辽宁省博物馆)对辽阳壁画墓进行了调查和保护工作。从50年代开始,陆续进行了发掘。

辽阳魏晋墓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约当曹魏到西晋(2世纪初至3世纪初),后期约当东晋十六国时期(3世纪初至4世纪初)。

前期的墓葬 可分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墓是用石灰板岩支砌的多室墓,但已看不到辽阳汉墓常见的回廊结构,左右廊和棺室已结合成一体,由夫妇合葬变成家族的多人合葬。如棒台子2号墓的棺室隔成4间,共葬尸骨6具。棺室廊侧已无小室,墓室总平面日益与中原地区曹魏墓接近,形成带左、右耳室的前室,后连长方形棺室,但棺室又常纵隔成小间,三道壕令支令墓是很典型的代表。墓内壁画以墓主人家居宴饮和车马出行为主,一般在前室的右耳室绘墓主人宴饮,在左耳室绘庖厨,且左耳室常比右耳室小。左、右耳室都有车马出行的画面,在出行的画面中出现了牛车。壁画的题材还有日月、楼阁、门卒、武库等。在葬制方面,除使用漆木棺外,开始流行将尸体陈放在尸床上的无棺葬,并流行使用两端起翘的石灰枕。随葬器物以陶器为多,常见井、灶、俎、案、耳杯等明器。还有装饰品、铜镜及剪、尺、顶针等用品。

小型墓是用石板支砌的单室墓,长仅容棺,如三道壕7号墓,有的仅用石板砌成棺形而已,如三道壕8号墓。前者出土有西晋太康二年(281)铭瓦当。

后期的墓葬 墓室仍用石板支砌,结构与前期相同,唯墓顶从前期用石板平铺,改为前室从四壁上部用4层石板抹角叠砌,中间形成方形室顶,再以石板铺盖。室内壁画的题材虽仍以家居和出行为主,但与前期有较大的区别,如上王家晋墓的墓主人像,绘于前室右侧耳室壁上,墓主人端坐于上张朱色覆斗帐的方榻上,榻后列曲屏,帐顶饰仰莲,四角有龙衔流苏,榻右侍立捧笏面向主人的属吏,墨书题名为“书佐”。后期墓中的车骑出行壁画,已改为由骑吏前导的牛车,车旁有牵牛的御者。棺室内也常纵隔成小室,葬具用木棺。随葬器物有陶质器皿,少量青瓷器和一些钱币,还有置于圆形漆盒中或用绢包裹的铁镜。出土的青瓷虎子系江浙地区所烧造,反映出东晋时期辽东地区与江南的往来。抹角叠砌的墓顶结构和壁画题材与构图,对高句丽族壁画石墓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中国最牛祖坟, 后代出了16位皇帝, 至今无人敢盗, 高铁也要绕道走
我国历朝历代都笃信风水堪舆,尤其体现在墓葬选址上。古人认为,将先人埋葬在一处风水宝地,能够保佑子孙后代荣华富贵,家族兴旺显达。而在其中规格最高、声名最显的就是所谓龙脉,埋葬于此处,子孙便有机会开朝立代,登上皇位。历代帝王在陵寝问题上,讲究选择“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吉壤”,同时历朝立钦天监、下设漏刻科,专为皇家贵胄挑时择地,收敛风水。我要新鲜事2023-05-29 20:41:310000201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海昏侯墓出土珍宝集锦(2)
今天继续海昏侯出土的珍宝,这一部分显然已经进入正题,出土的器物都是主棺内的青铜器、金器和玉器,在当时都是贵族才能拥有的礼器,以彰显身份。琥珀青铜鎏金、错金银盖弓帽青铜错金银轴饰件青铜包金盖弓帽青铜包银轭饰件青铜鎏金车軎青铜错金银衡饰件青铜错金银衡饰件顶部纹饰青铜错金银衡饰件轴面纹饰金箔节约青铜错金银当卢出土铜钱五铢钱编钟编钟编钟纹饰青铜钟虞细部青铜纽钟0000内乌肯龙:南美大型恐龙(长15米/全身长鳞甲)
内乌肯龙是一种泰坦巨龙类恐龙,诞生于71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普遍为10-15米左右,和大部分的蜥脚类恐龙一样,都拥有着较长的脖子和尾巴,全身遍布鳞甲,第一批化石出土于南美的阿根廷内乌肯河附近,所以因此而得名。内乌肯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4:02:150000小型角龙:雅角龙 体长仅80厘米(带有鹦鹉鸟喙状嘴)
雅角龙是一种角龙下目恐龙,属于植食性恐龙的一种,诞生于1亿-94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着类似鹦鹉的鸟喙状嘴巴,头颈部则带有扇形的颈盾,主要使用后肢进行站立和行走。雅角龙的外貌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8:41:440000